不想,這四人傳閱之後,同時上奏道︰「陛下萬萬不可……。」
四人見意見相同,互視一眼之後,默認由馮道一人向百里無忌勸諫。
百里無忌甚感驚訝,這是為何,怎會四人皆不同意。
馮道上奏道︰「陛下明鑒,《論語?泰伯第八》有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陛下竟可以民為國號,這傳揚出去,豈不貽笑天下?」
百里無忌倒是听懂了馮道的這句話,他的意思是對于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典型的愚民統治,這令百里無忌相當不舒服。
于是,百里無忌開口說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徐世銘等人听後大驚,被百里無忌在原話中加了隔斷,這句孔夫子的明言,意思便截然相反,變成了,若百姓能做,那就讓他們去做,若百姓不會做,則教會他們怎麼做。
四人目光相交,無語以對,只能一起跪倒在地,誓言絕不妥協。
百里無忌無奈,這四個股肱之臣皆不同意,那如何是好,只能先行擱置,回去逗百里憶韻玩去了。
留在堂內的四個人,自此再也見不到優雅斯文的上大夫神態,從吹胡子瞪眼,到破口大罵,再到動手撕打,連那馮老頭年近七十,也不退讓。
試想,這新建的國號,出自自己之口,那是何等的榮耀,誰也不肯退讓。
但拳腳總是解決不了問題,歇斯底里之後,四人疲憊地席地而坐,開始心平氣和地商量如何應對陛下的「民」字。
徐世銘說︰「諸位,陛下發家于慶州,何況慶字多喜氣?」
孫光憲道︰「徐相此言差矣。若僅憑這點,陛下還出身江陵,不如稱江算了。某以為,寧最能體現安邦之道。」
孫光憲剛剛說完。忽聞一聲「呸……。」
轉頭一看,母昭裔正虎視眈眈地瞪著自己,只听母昭裔開口說道︰「陛下姓氏淵于傳承,沒有祖宗的佑蔭,何來封王稱帝。如今貴為天子,自然應封誥祖先,以姓氏立國。」
馮道喘著,方才的激烈運動確實耗盡了他的體力,直到此時還未恢復,他斷斷續續地道︰「諸位勿須……爭執。老朽以為,這決定權還在陛下心里,我等爭執又有何用……。」
其余三人心想,這馮道言語還屬在理,于是皆點頭稱是。
不想。馮道話還沒說完,喘了兩口氣,繼續說道︰「陛下要以民字為國號,說明心中已經有了想法,老朽以為,雖說此明非彼民,但明總歸是明。要讓陛下應允,總比你等那些亂七八槽的強……。」
話音未落,馮道語音迅速被其余三人的怒罵中掩蓋。
……。
再一輪爭執完畢,四人的嗓子也啞了,無奈國號之事無一絲進展。
最後,徐世銘提議。連夜去江陵,征求一下梁震梁公的意見,畢竟梁公是陛下的授業恩師,此議獲得了其余三人的贊同,尊師重道。四人皆是儒家子弟,自然是所見略同。
于是,趕緊派人將四人意見和百里無忌的意見快馬加鞭傳信江陵,征求梁震的意見。
……。
此時,耶律阮被耶律察割所殺,遼國內亂不止,已經無力南下,但北漢的劉旻卻一心想報殺子之仇。
劉旻任命次子劉承鈞為招討使,與副招討使白從暉、都監李存率領步兵、騎兵萬人侵犯晉州,白從暉是吐谷渾人。
劉承鈞令北漢軍隊分五路進攻晉州,節度使王晏奉郭威之命防守晉州。
王晏來北漢軍到來,命士兵緊閉城門不出,暗中卻在城上設伏。
劉承鈞認為王晏膽怯,下令全軍密集攀牆登城。
王晏見時機已到,命伏兵出擊,劉崇軍戰死、摔死眾多,折損一千余人。
初戰失利,劉承鈞見硬攻不成,就派了副兵馬使安元寶焚燒晉州西城,卻沒想到,安元寶過不習慣北漢的窮苦日子,早有心思南投周國,這下正好,安元寶離開北漢軍營後直接就向王晏投降了。
劉承鈞聞訊,慌忙撤退。王晏又命部將漢倫率兵向北追擊數十里,斬敵百余人。
終究是不甘心,劉承鈞于是轉移軍隊攻打隰州,隰州刺史許遷派步軍都指揮使孫繼業在長壽村迎擊北漢軍隊的前鋒,捉住北漢將軍程筠等人,並殺死了他們。
不久,劉承鈞率大軍趕到,見前鋒盡沒,憤怒之下命北漢軍隊進攻隰州州城,可惜憤怒轉化不了戰斗力,攻了數日,北漢軍死傷慘重,惆悵之下,劉承鈞退兵返回太原。
郭威獲知戰報後,授王晏為武寧軍節度使。
……。
數日後,信使從江陵帶回了梁震的回信。
梁震信中只有聊聊數句,得知陛下心中有民,天下百姓幸甚,然天下民智未開,此民不如彼明,望陛下斟酌。武懾九州,文治天下,還望陛下牢記。
徐世銘四人趕緊將梁震短信呈給百里無忌。
百里無忌細看之後,心中喟嘆道,民智未開,徒嘆奈何,罷了,能讓華夏百姓跳過宋元,直接入明,也算是沒有白忙活一場。
隨即在馮道的「明」字上勾了一個圈。
接著,百里無忌將一卷錦帛交于四人。
這是百里無忌這幾天閉門制造出的未來明國的官員體系。
百里無忌這麼些年都在思考如何精簡官員,提高效率。
五代官制基本傳承了唐朝官制,分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中書省掌詔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門下負責審議中書之立案,草案,以決定實行與否;尚書省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置尚書(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為三省六部制。
百里無忌準備將文官體系中三省合為一省,即中書省。中書省中,依舊以徐世銘、孫光憲為左右宰相,馮道為平章政事,其余母昭裔、李弘皋、周宗、拓跋常四人依舊為參知政事。
由中書省負責國內所有事務,唯有中書省無法統一意見時,方提交皇帝一錘定音,這是百里無忌想到唯一能讓自己偷懶的辦法,百里無忌可不想做一個累死在龍案上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