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心中一驚,瞬間無數個想法從腦海中閃過。
這時開城門確實太過危險,縱然是能來得及關上城門,可接獲求援信使就需要出兵救援,可這樣的場景如何出兵,北面遼騎印入眼楮的就已經不下數萬人,後續還有多少根本看不清。
此時出兵營救百里無忌,那等于讓三萬周軍去白白送死。
這時候,趙匡胤暗自狠下心來,大喝道︰「關閉城門,城下的信使是遼國細作。」
主將下令,看守城門的周軍士兵自然遵命,將剛剛打開一條細縫的城門迅速關閉。
而這時,遼軍前鋒離城門距離已經不足五里,離明軍斥候更是不足四里。
周軍臨陣起意,令城下明軍斥候心灰意冷,無奈之下,斥候只能繞過渭州城的北門,向西城門逃逸。
城樓之上的鄭恩犯了嘀咕,這明明就是明國信使,怎麼三哥就改口說是細作。
鄭恩粗人一個,心直口快,想不通就出口相問︰「三哥,這是何意,二哥令我等率軍增援大哥,你怎麼可以如此對待明軍信使?」
趙匡胤微嘆道︰「你也看到了,遼軍勢大,我等現在開城門,出兵救援,不過是送死。可聖上與明國有約定,接信使傳信就出兵,周國皇帝不能失信于人,我只能將他們說成是細作。」
理由是成立的,做法是正確的,趙匡胤不愧是一代雄才。行事果斷。
但鄭恩是個粗人,雖然他听懂了趙匡胤的意思,可他見不得如此卑鄙之事。
何況柴榮臨行前再三叮囑。一接到求援信使,就必須出兵相援,以報答百里無忌數次援手之恩,在鄭恩心中,柴榮的話是聖旨,而知恩圖報更是他遵循的鐵律。
此時的他依然尊敬他的三哥趙匡胤,因為趙匡胤這麼做符合了周國的利益。但對趙匡胤的人品,鄭恩心中有了些許疑惑。
鄭恩開口道︰「三哥,縱然如此。我等救不了大哥,總不能讓這十個信使白白送死吧?」
趙匡胤嘆道︰「如何救?」
鄭恩一咬牙道︰「請三哥坐鎮渭州城,某率親衛出北城去救援他們。」
趙匡胤聞言一驚,連忙道︰「四弟不可。這不但救不了他們。連你都要搭進去,某不同意。」
鄭恩正容道︰「某知道三哥是為我好,但有些事不得不做,不做,某晚上睡不著。」
趙匡胤怒道︰「你怎麼就如此倔驢脾氣?」
鄭恩突然單膝下跪道︰「三哥保重,若今日一別,無有相見之時,就當弟弟與三哥訣別吧。」
這世上總有些人是死腦筋。鄭恩心中,百里無忌的份量遠遠不如趙匡胤重。但為了義字,鄭恩棄趙匡胤而寧願出城冒險營救明國信使。
這樣的人往往在青史中無法留下姓名,因為,這種人一般都死得早。
趙匡胤還待再攔,鄭恩卻自顧自地起身走下城樓,召集親衛去了。
趙匡胤無奈,在背後大喊道︰「四弟,此去小心,若能成功,不必再回來,可去汴京向聖上報信……。」令親衛調動三百騎兵,護衛鄭恩。
同時,趕緊令親衛向北門守軍傳令,用弓箭掩護鄭恩一行。
趙匡胤知道,憑借他的三萬人和渭州城原有的三千守軍,恐怕支撐不了多久。
城外的遼軍還在源源不斷地到來,這已經不再是打草谷,很有可能是要大舉入侵了,。
城外的明軍信使繞城而逃,四里外的遼軍隨即派出一個百人隊騎兵追擊,而大軍開始包圍渭州城,並在城外駐扎下來,沒有迅速攻城,仿佛在等待主將的到來。
明軍信使雖然領先遼軍啟動,但他們一路急奔,人累馬乏,四里的距離,剛過西門就被遼軍追近至一里距離。
而當剛逃到南門牆角時,遼軍騎兵已經追至身後。
為了讓同伴活下來,四個信使隨即調轉對追兵進行阻攔。
斥候阻攔的方式是明軍獨有的,他們知道疲累的身體根本無法阻擋追擊的遼軍。
所以,他們選擇的方式是引爆身上的手榴彈。
一人八顆,同時被引爆,炸翻了沖在前面的十數個遼軍騎兵,由此遼軍的追擊速度慢了下來。
有這一會,明軍信使順利繼續向南沖去,將距離又拉開了數里地,逃往周國成州方向。
城牆上的守軍無不動容,同樣身為軍人,也許自己就做不到這一點,而自己做不到的往往令他們感到羨慕和尊重,羨慕明軍有能為戰友去死的士兵,尊重這四個士兵的勇敢。
而此時,遼軍騎兵整肅了混亂,見折損了十數人之多,于是狂怒地呀呀大叫著向遠處的六個明軍繼續追擊。
而此時,鄭恩率八個親衛和三百騎兵迅速從北門涌出。
遼軍追兵已經沖過南牆,背對著鄭恩一行,正好被鄭恩一行殺了個措手不及,僅五人傷亡,鄭恩就解決了這八十余人的遼軍。
可這時,遼軍大隊騎兵已經包圍過來,他們倒不是針對鄭恩而來,而是要包圍渭州城。
來路已經堵上,鄭恩其實也不想再回去,他出城的目的就是營救六明軍信使,于是,鄭恩率領著三百騎兵迅速向六名明軍追了過去。
被鄭恩追上的明軍如今對周軍有了提防,雖然一起向南奔逃,但與鄭恩保持著距離,而奔出二十里地之後,明軍信使開始轉向,向西。
鄭恩趕忙阻攔詢問︰「你等欲往何處?」
明軍信使答道︰「我明國皇帝正向渭州城而來,我等必須前去稟報周國背信之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鄭恩毛臉一紅,這周國背信四字如扇了他的耳光般令鄭恩難受。
鄭恩知道,這確實不得不去告知,不然,百里無忌東來正好落入遼軍之手。
但自己又有向柴榮稟報遼軍南下的任務,略一沉吟,鄭恩令兩個親衛代替自己去汴京報信,率余部向明軍信使靠攏。
鄭恩道︰「周國不曾背信,你等也親眼所見,遼軍大舉南下,周軍只能自保,雖然力有不逮,但某率三百余騎隨汝等增援就是,若有不測,某將命賠給大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