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相距五六里地時,耶律朔古部看到北面飛舞的塵土,才發現北面的軍隊比南面更龐大。
可此時,耶律朔古已經失去了僅存的希望,這兩天的局勢過于迷離,從圍殲者迅速轉變成被圍殲者,如此之快,如此之慘烈。
陳延正並沒有命令發動進攻,他怕有「斥候隊」將士被俘虜,夾雜在這支遼軍陣中,他不想玉石俱焚,在陳延正心里,哪怕是只有一個人活著,也能撫慰一下他的傷痛。
陳延正命令大軍對遼軍進行合圍。
而停下來的遼軍士兵更是茫然不知所措,他們也已經疲憊,沒有一支軍隊在如此慘烈的夜戰中,堅持一天一夜。
當楊業的二萬騎兵逼近時,遼軍已經失去最後一絲逃生的希望。
東邊是黃河,西邊是沙漠,再無逃生之路。
耶律朔古心中的煩憂被這一刻的無助和絕望徹底激發,他立即命令,向明軍南北兩路派出使者,只要明軍能保證他的部族士兵活著,他就準備投降。
他不想讓自己的部族軍全軍覆沒在這片土地上,他要為他的部族留下希望。
這個投降命令被遼軍將士接受,沒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這應該感謝皮室軍沒有夾雜其中,如果皮室軍在,耶律朔古很可能因為這個投降命令,而被直接斬首。
當然,如果皮室軍在,耶律朔古也不至于絕望。不絕望,又何來投降一說。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所謂無巧不成書。
而明軍南北兩路統率對遼軍的投降。出現截然不同的回應。
陳延正接受了遼軍使者的投降,他只希望迅速休戰,好讓他全力尋找搜索「斥候隊」殘部。
而楊業本身也想接受遼軍投降,但被朱匡業部和第四軍殘部強烈反對。
這個時候,在這種慘烈的戰斗之後,幸存的士兵言語權遠比楊業這個都指揮使要來得大,因為這些幸存將士身上。有著別人所沒有的鮮血和生命,這是已經陣亡了的士兵的鮮血和生命,再大的權力。在此時,在鮮血和生命面前,僅僅是一個屁。
楊業只能默認,他是一個半路加入明國的都指揮使。他無法面對著這不足三千人的將士。說「不」。
兩支明軍,兩種截然相反的回應,令耶律朔古茫然,他只能再次派遣使者向兩面明軍解釋,如果真不能接受,那就只能拼死一戰了,但拼死,最後也是一死。
死。成了定局,此時。耶律朔古的心中是悲壯的。
當相互知道隔著遼軍,有著自己的部隊時,不管是陳延正還是楊業才明白為什麼遼軍會如此果斷地選擇投降。
兩軍迅速約定,進行面談。
局勢出現了戲劇性的一面。
當陳延正見到朱匡業,得知「斥候隊」幸存者僅剩下一千多人時,再無一絲接受遼軍投降的意思,他立時改變注意,建議兩軍圍殲。
這樣,會談迅速決定了全殲遼軍的決定。
而這時,蘇醒過來的丁思覲帶傷趕來了。
「接受投降。」丁思覲只說了四個字。
在這個戰場上,也只有丁思覲的話最管用,這不是丁思覲職務高于陳延正和楊業,而是這場戰斗中,第四軍傷亡最為慘重。
所以,丁思覲最有發言權。
沒有人會比丁思覲更痛苦,也沒有人比丁思覲更想全殲遼軍。
如果不是耶律朔古主動派遣使者投降,丁思覲會毫不猶豫地令明軍如輾碎一支螞蟻般地輾碎它。
但正因為耶律朔古主動投降,讓丁思覲敏感地發現,如果這支遼軍投降,也許對整個戰局有著意想不到的作用。
將領有著很大的區別,有些一生只能為將,不能為帥,因為他們沒有戰略布局的頭腦,丁思覲無疑是個帥才,他的敏感也決定了他的成就。
丁思覲的話一出,迅速改變了已經全殲的決定。
于是,耶律朔古所部在明軍士兵仇恨目光的注視下,獻械投降。
陳延正火速下令搜索方圓五十里,尋找明軍幸存者。
老天垂憐,有一千多的將士被找到,其中就有第四軍突圍之後數波反擊,受傷落馬的士兵,也找到了最後北上的蔣延嗣部。
五百勇士等找到時,僅剩下八十七人,其中五十一人受傷,蔣延嗣重傷,其弟蔣延昭陣亡,朱貴超輕傷,唯莽漢朱貴霖竟無一絲傷痕,這八十七人中,巴東都的士兵三十九人。
明軍參與搜索的士兵,心中的憤怒全部灑在了搜索時發現的落單遼軍身上,由于丁思覲接受投降的命令,使得明軍士兵失去了泄憤的對象,從而使得這次搜索,成了屠殺遼軍士兵的行動。
天知道有多少遼軍士兵死在這場屠殺里。
最後匯總的搜索名單中,竟無一個被搜索到的遼軍士兵,甚至連傷兵都沒有一個。
此戰,耶律朔古所率六萬遼軍,其中有他的嫡系,四萬部族軍,還有二萬皮室軍,自此,僅剩下一萬六千余部族軍和北逃的八千皮室軍。
而丁思覲的第四軍,幸存者不過三千余人,幾近全軍覆沒。
陳延正的六千「斥候隊」,所剩一千五百余人。
如此慘重的損失,令每一個明軍將士心如刀絞。
陳延正對丁思覲的決定不滿,平淡地相互道別,隨即帶著「斥候隊」殘部北返。
楊業則令一部押送遼軍俘虜南返,留下三千人,護送丁思覲殘部返回明國。
之後,三人各上表向金陵奏報。
只有朱匡業和蔣延嗣、朱貴超三人依依不舍,所謂不打不相識,這四人竟惺惺相惜,這種過命的交情,在眼下的分別時,令四人心中格外惆悵。
……。
看著丁思覲、陳延正、楊業的三道奏章,百里無忌心痛萬分。
如果依照三人的奏報,此戰還能算個小勝利,畢竟六萬遼軍僅逃出了八千皮室軍,這種戰績肯定不能算是打輸,但又是一支老部隊打殘了,劉仁贍的第八軍在灤河被遼軍鐵騎兵打得全軍覆沒,百里無忌心中除了傷痛,還有一絲失落。
這樣打下去,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對明國的國力來說,都是巨大的傷害。
而丁思覲的奏章,讓百里無忌不禁對其高看了一眼。
丁思覲的想法確實有實施的可能,如果讓耶律朔古做為內應,擾亂遼國內部,確實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只是,如何能令耶律朔古甘為明國內應呢?
做為遼國皇族的耶律朔古,此次投降可以理解為惜命或者為保全自己部族,但如果要求其背叛遼國,恐怕很難做到。
百里無忌一面召集徐世銘等人,一面下旨,令丁思覲率其部入朝覲見,同時令朱匡業和蔣延嗣部入朝覲見。
百里無忌很想看看這四個年輕人,也許明國未來的將帥,會著落在他們身上。
耶律朔古及其一萬多遼軍俘虜被押送至明國太原西北邊的嵐州,由楊業部看管,就地羈押在軍營。
接到百里無忌旨意的楊業,派遣一隊明軍,押送耶律朔古前往金陵。
……。
第三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