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忽悠 第37章 最後一名

作者 ︰ 西門吹燈零零七

當王孝棠兩ri之後再去送禮的時候,吳教諭不聲不響地收了下來。王孝棠便請教他關于《論語》《大學》等書中不解知識。吳教諭似有似無地指出其中一章給他仔細講解,如何破題,如何承題,如何起講,如何入手,如何起股,如何中股,如何後股,如何束股。

然後王孝棠開寫卻讓吳教諭哭了,你這狗爬的文字,交什麼卷子啊,第一輪就會被淘汰。只好對王孝棠說,如何來寫我已經告訴你,至于選中選不中,那是胡知縣和老天爺的決定了。

王孝棠明白吳教諭在**luo地歧視自己的毛筆字水平,作為一個先用鉛筆,再用鋼筆,最後用電腦的現代人,毛筆字寫到自己這種水平其實不多地。他感謝了一番吳教諭,說取中取不中天注定嘛,不過老天爺一向站在自己身後。吳教諭只能勉強地笑了笑,心說你這狗爬體字若是取中了,那胡縣令一定是瞎子。

這教育**之事到了本朝後期更加嚴重了,自然有那死腦筋的讀書人,但絕大多數人都開始為自己生活思考,如吳教諭這樣因為窮困而貪墨的大有人在也不差他一個。畢竟明朝官吏待遇極低,真靠著奉銀過ri子,全家只能活一個。而至于那道德標兵東林黨人,也不乏舞弊才中進士的,至于取士的時候東林黨人的後代更加是優先考慮,這也算得上是一種教育**了。且能入得了東林黨的,幾個不是世家子弟,缺錢缺關系,豈能成為東林黨人。

王孝棠知道自己的底子,正常參加科舉考試肯定不行了,所以他只是想過童試,搞定秀才功名便滿足了。

終于到了童試的ri子,整個魏縣熱鬧起來,魏縣三百多學子紛紛前來縣城參加童試,從皚皚老者到總角學童,參考的人當真是五花八門。有錢的坐著轎子過來,沒錢的兩條腿走來,聚在縣學夫子廟前當真熱鬧異常。

胡知縣胡方頂與國子監派來的巡查國子監教授李雲(書友皇圖哥舍友扮),本縣縣學吳教諭以及四位教導紛紛出來主持,先是拜孔夫子畫像,然後由胡縣令宣布皇恩浩蕩,因去年耽擱的童試今次舉辦,眾人隨後山呼萬歲遙拜京師萬歲爺。

隨後,三聲炮響,魏縣上下三百多學子陸續進了考場,便開始了為期五天的童試。

這五科考試分別是考八股文、試貼詩、經論、律賦、策論。王孝棠對于這次考試那是有著十足的把握的,畢竟他忽悠了主考官縣令胡大人,又從吳教諭那里得到了提點,打開試卷一看,果真就是那句話。

很好,很強大!

只是現在王孝棠唯一的難題是,巡查的國子監李教授會不會找茬呢?他也曾打听了一下國子監的一切,但是國子監的離李教授神秘的很,一直沒有露面。

考試的地點正是縣學之中,王孝棠坐在這如同茅廁一般大小的天地里,當真是感覺無比別扭與惆悵,還要連續考上五天。如此狹窄的地方,竟然吃喝拉撒都在此地,而且通風又不好,這味兒……據說接下來鄉試,會試,殿試都必須在這種如同茅坑一般的地方完成,這童試不過是小兒科了。

關于科舉考試,王孝棠印象中國產電視劇導演很逗比地這樣拍攝,說是某個皇帝心血來chao,就偽裝學子去參加科考,而一個大臣的女兒也心血來chao,女扮男裝去參加科考,然後兩個人一個中狀元,一個中榜眼。這不是胡扯嗎?參加科考的人必須都是監生或者舉人,哪有隨便偽裝就能過去參加科舉考試的,這又不是過家家。

不過對于這次考試,到有一點比較人xing化,每個人都會給好幾張白紙做卷子,防止有人胡亂涂抹,能最終交出一張整潔的試卷。

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王孝棠每天一拿到考題便很快寫好了試卷,然後很無聊地打發時間,便在多余的宣紙紙張之上畫王八,一只王八,兩只王八,三只王八……好無聊的ri子啊……

五天的時間一過,所有考試完畢,只等著童試放榜了。

王孝棠美滋滋地回到鄭家,見到鄭雲霄正在訓斥幾個人呢,虛平道士說這是鄭雲霄新買的僕人和丫鬟,現在正在給下人立規矩呢。

王孝棠不禁道︰「鳥槍換炮了。」

「什麼意思?」虛平道士問。

「沒什麼意思,意思是說,也許過幾天之後我就能陪你去青雲山游歷一番了。」王孝棠笑道。

卻說那胡縣令胡方頂,作為主持鄉試的主持人,自然每一張卷子和每一個考生都要了解,作為沉浸于四書五經八股文中的他來說,只需要匆匆掃上一眼,就立即斷定出誰大有可為,誰的文章一竅不通。他看卷子速度極快,首先跳出寫字寫的好的,這樣一半的人便被淘汰了。

所以當他看到了王孝棠的卷子之後,幾乎快哭了出來,就這寫字水平,我怎麼給你取生中秀才?字歪歪扭扭如同狗爬過也就罷了,文章里也是半白半文,你當這策論與八股是我閨女看的白話小說嗎?

他先將王孝棠的卷子收錄起來,批閱其他試卷,在吳教諭的幫襯之下,選中了二十幾分看起來不錯的。對于王孝棠的狗爬體試卷,他幾次三番要丟之一棄,卻又想到了鄭半仙對自己說的兩人命理相通,猶豫不決。

命理相通啊,要是不給他取生中秀才,是不是我的仕途也不走運呢。

在幾天之後,胡縣令還是偷偷地做了一個不愉快的決定,取中王孝棠為本縣童試最後一名秀才。于是今次魏縣一共取中三十名,王孝棠排名最末。對于取中秀才名額,大明朝是有明確規定的,上縣四十人,中縣三十人,下縣二十人。這魏縣乃大明朝的中縣,所以名額還算是頗多,王孝棠名第三十,最後一名胡知縣「慧眼如炬」地選中。

這次童試雖由胡知縣一人來做主考,但吳教諭等在批閱的時候有很大的建議權。所以當胡知縣選中王孝棠做第三十名的時候,吳教諭積極支持,連說胡知縣「不拘一格降人才」,弄得本來還有些不好意思的胡知縣臉皮頓時厚了不少。接下來,選中的三十份試卷還要交給國子監來的教授李雲來復查,李雲會抄錄一遍這三十分試卷帶回國子監留檔。

不過,實際上來童試巡查的工作,原本應該是各地御史的責任,但是今年御史們都在忙著大事兒——東林黨和楚黨、齊黨、浙黨大戰八百回合相互彈劾呢,東林黨也不管神馬遼東戰事和沈陽淪陷,紛紛彈劾閣老方從哲,致使方從哲致仕回家,東林黨大獲全勝。

而方從哲此人是明末一個極為重要的紐帶,他的門人亓詩教組成了齊黨,他本人與浙黨領袖沈一貫相交甚厚,而楚黨因為實力弱小不得不依附在浙黨身上以免被東林黨迫害。三黨組成了齊楚浙黨大聯盟以對抗東林黨,這齊楚浙黨最核心的人物便是不想摻入黨爭卻不得不深入其中的方從哲。

當方從哲遭受東林黨彈劾而不得不致仕之後,東林黨頓時士氣大作,紛紛起身追打落水狗,發誓要鏟除三黨。這一場黨爭掀起的浪不下與遼東戰事,這朝堂上四黨也不管遼東戰局了,咱們先黨爭完畢搞定內部敵人再說——至于遼東戰局,不是有遼東巡撫王化貞和熊經略熊廷弼嗎?這一點頗類似某個校長的攘外必先安內的觀點,尤其是後金整個族人加一起才四十萬人,其中一半男人一半女人,去掉年老不能動的和年幼不能走的男人,後金就算全民皆兵也只不過能湊出十四五萬人,其中真正能打仗的才七八萬余人。盡管大明國有薩爾滸兵敗,可是大明的將士死十個,金兵死一個,相互消抵消也能耗死後金了。因此四黨對于後金的崛起並不重視,在他們眼中認為,只要最掌握了政權,消滅後金是分分鐘的事兒。

黨爭誤國,以至于不顧國之根本。

正因為大家都忙著黨爭,這一場在魏縣的童子試補考便沒有人來巡查了,所以有人建議說干脆讓國子監派一個教授去巡查。這魏縣縣令胡方頂老老實實的即不屬于三黨也不屬于東林黨,雙方也沒興趣從他身上找茬,便任由國子監派了一個教授去了。

恰巧這個國子監教授李雲不是別人,居然是與胡縣令同年舉人,兩人都是萬歷四十二年中的進士,可謂官場三鐵之中的同榜關系了。按理說中進士之後便可以入世或為官吏,但是萬年年間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官員任命人數極少,很多人想辭官沒有人批準,很多人想做官還是沒人批準,胡方頂和李雲就遇到了這一特殊時期。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明朝大忽悠最新章節 | 明朝大忽悠全文閱讀 | 明朝大忽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