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垠大道 第七十六篇 對陣少林六

作者 ︰ 古木逢春

ps︰「太極少俠」針對少林易筋經,將少林這個千古難練之內功變成了易練內功,為少林增加了內功新路。求點擊求打賞求訂閱求月票!

第七十六篇對陣少林六

易筋經原文如下︰佛祖大意,謂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月兌換。能清虛則無障,能月兌換則無礙。無礙無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則進道有其基矣。所雲清虛者,洗髓是也;月兌換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說,謂人之生感于**,一落有形之身,而髒腑肢骸悉為滓穢所染,必洗滌淨盡,無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聖之門,不由此則進道無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內;易筋者,欲堅其外。如果能內清靜、外堅固,登壽域在反掌之間耳,何患無成

且雲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稟。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若其人內無清虛而有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否則,道亦難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者,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故二豎系之在人。無不可易。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為剛、為柔者易之,為靜、為動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後先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亂者易之治,禍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氣數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豈可容其弛、攣、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寧許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即綿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陰陽為人握也,而陰陽不得自為陰陽。人各成其人,而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驅,而易為金石之體。內無障,外無礙,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來。然此著功夫,亦非細故也。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至藥物器制,節候歲月,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征驗。入斯門者,宜先辦信心,次立虔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行持而不懈,自無不立躋聖域矣。

般刺密諦曰,此篇就達摩大師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譯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見或創造一語。後篇行功法,則具詳原經譯義。倘遇西竺高明聖僧,再請琢磨可也。

膜論︰夫人之一身,內而五髒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其一身也。如髒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于氣也。是故修煉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于人生乎,又況于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根,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

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閉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于氣,勿逆于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

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膜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煉氣,而筋膜泥而不起;煉氣而不煉筋膜,而氣痿而不能宣達流串于筋絡。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

俟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與筋齊堅,著于皮,固于內,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譬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諦曰: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于筋;肉與膜較,膜勁于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于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內壯論︰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堅是真堅也。堅堅勇勇,勇勇堅堅,乃成萬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剛之體矣。

凡煉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專于積氣也。積氣者,專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詳後。凡揉之時,宜解襟仰臥,手掌著處。其一掌下胸月復之間,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氣之地,應須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弛,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是名曰守。斯為合式。蓋揉在于是,則一身之精氣神俱注于是。久久積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設如雜念紛紜,弛想世務,神氣隨之而不凝,則虛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氣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守中之時,意隨掌下,是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積精氣與神,隨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壯,而非內壯矣。揉而不積,又虛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與守,所以積氣。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惟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此氣即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者,是吾浩然之氣也。設未及充周,馳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壯不全,而內壯亦屬不堅,則兩無是處矣。

般刺密諦曰︰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雜念分去,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其鎖絆矣。故達摩大師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歸,而登正果也。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極樂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法︰夫揉之為用,意在磨礪其筋骨也。磨礪者,即揉之謂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

一曰揉有節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時,恐有春寒,難以**,只可解開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漸和,方能現身下功,漸暖乃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氣左血。凡揉之法,宜從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氣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左,揉令胃寬,能多納氣;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勞。

三日揉宜輕淺。凡揉之法,雖曰人功,宜法天義。天地生物,漸次不驟,氣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蕩,徐徐來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為合式。設令太重,必傷皮膚,恐生 疿;深則傷于肌肉筋膜,恐生熱腫,不可不慎。

采精華法︰太陽之精,太陰之華,二氣交融,化生萬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無堅志,且無恆心,是為虛負,居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內煉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終身,勿論閑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無間斷,則仙道不難于成。其所以采咽者,蓋取陰陽精華,益我神智,俾凝滯漸消,清靈自長,萬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謂與月初之交,其氣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謂金水盈滿,其氣正旺,堪取月華。設朔望日遇有陰雨或值不暇,則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猶可凝神補取。若過此六日,則日昃月虧,虛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時,高處默對,調勻鼻息,細吸光華,合滿一口,閉息凝神,細細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宮,是為一咽。如此七咽,靜守片時,然後起行,任從酬應,毫無妨礙。望取月華,亦準前法,于戌亥時,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恆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誤也。

這次出陣的是少林寺藏經樓住持大師釋行嗔,他已經年屆九十歲耄耋高齡,據外界傳說釋行嗔大師的易筋經內功已經達到了神佛境界,曾經有一個到少林參觀的外國老人,由于美尼爾氏綜合征爆發已近垂危。帶隊的導游于少林寺關系非同一般。商請少林寺予以搶救。在誰都沒辦法之下,少林寺方丈大師釋詠興面請師叔出手相救,他才出手進行救治。

他的救治辦法非常奇特神秘,秘不示人,他叫人將這位垂危之人放置在他的藏經樓內,就將所有的人全部趕出去,自己一人在密室中進行救治,不到兩個小時時間。這位外國垂危老人就生龍活虎的自己走了出來,而少林寺藏經樓住持大師釋行嗔,整整有三天沒有離開過藏經樓,想必是耗損功力過劇,一直在閉關修煉。

而據那位外國老者回憶,自己一開始什麼也不知道,直到最後清醒時,發現自己漂浮在半空之中,被一層柔柔的氣墊托著,而那位耄耋少林大師毫不費力的將自己在空中翻來翻去。不斷地在自己身上許多部位點擊著,每點擊一次就像觸電一般。一股股電流傳遍全身,自己又害怕,又覺得點過之後全身前所未有的舒暢,這種狀況僅僅只持續了幾分鐘時間,因此,更多的情況他並不完全知曉。但有一點是無可爭辯的事實,那就是從此以後,這位外國老者的美尼爾氏綜合征徹底治愈額,再也沒有發作過。

少林寺藏經樓住持大師釋行嗔一到,「太極少俠」立即深深下拜以示尊敬,兩人敬禮之後相向而坐,相互伸出雙手互抵,少林寺藏經樓住持大師釋行嗔按照佛教禮數盤膝打坐,「太極少俠」古小龍則盤膝趺坐,漸漸兩人從平地升起,漂浮于離地半米之高,一層薄薄的乳白色光霧包裹著少林寺藏經樓住持大師釋行嗔,一層薄薄的透明光霧包裹著「太極少俠」古小龍,兩人就這樣靜靜地相互交流著。

一旁的少林方丈大師以及各位弟子看得目瞪口呆,心中在想「太極少俠」小小年紀,竟然有如此功力,能與當今少林寺的最高輩分的大師功力相當令人咂舌。令他們驚訝的還在後面,不一會就見「太極少俠」身外冉冉升起了一個透明光球,這就是古小龍祭起的中微子大小周天真芥子米意念能場太極陰陽魚光球。可以清楚地看見兩個太極陰陽魚眼,從陰眼和陽眼中流出了一乳白一透明的兩股氣流,直入藏經樓住持大師釋行嗔的兩個鼻孔,而藏經樓住持大師釋行嗔的兩耳,也同樣流出了一濃乳白和一淡乳白氣流,流向了「太極少俠」的太極陰陽魚雙眼之中。

這種現象持續了將近一刻鐘事件,藏經樓住持大師釋行嗔突然睜開雙眼,微微含笑的對著「太極少俠」頷首點頭,再有所示意的擺擺頭,然而他見「太極少俠」沒有理他,突然伸手,將處在不遠處的釋嘯虎一把拉了過來,直接就拉進了「太極少俠」祭起的太極陰陽魚光球之中,釋嘯虎雖然是他的徒孫,但實際上完全得其真傳,是年輕一輩中,少林易筋經修煉最深厚的一位高徒。

待他被拉進了光球之中後,「太極少俠」配合著藏經樓住持大師釋行嗔的動作,迅速的翻轉著釋嘯虎的身體,並且,兩人都不斷地出指,點向釋嘯虎身上相應的各處穴位,為其打通著全身的經脈關隘,四種色彩的氣流都從太極陰陽魚眼中流出,流向釋嘯虎的雙鼻雙耳,就這樣持續半小時之久,兩人默契的同時放下釋嘯虎,收功起立靜立一旁。

而釋嘯虎站立呆愣片刻後,好像突然醒悟,又覺得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力非要發泄一般,圓睜雙眼大吼一聲,雙掌齊出擊向地面,只見這雙掌過處,地面的十幾厘米厚的地磚被隔空擊得粉碎,釋嘯虎所站立的地面地磚,生生印出了一雙腳印。站在一旁的藏經樓住持大師釋行嗔示意他將易筋經演練一遍,釋嘯虎立即將易筋經從起勢到收勢,將易筋經全面演練了一遍。

這次的演練真是氣勢磅礡,從氣勢開始,整個全新的少林寺練功大廳充滿了演練氣流,所有的廣告、標語、旗幟、彩帶等,無風自舞,特別是當釋嘯虎在每一個動作擊出之時,前方就會刮起猛烈地掌風,待釋嘯虎一套易筋經演練完畢之後,一個全新的練功大廳到處是他的腳印,門窗玻璃也散落一地。破壞力直達可想而知。以他現在的強勁功力。在整個藍色星球再也難找到與之匹敵之人了。

少林方丈大師釋詠興看著被破壞的如此嚴重的練功大廳。不僅沒有難過,反而欣慰的哈哈大笑起來,走向「太極少俠」一邊雙手合十的敬禮,一邊伸手緊握「太極少俠」的雙手,空中不斷念叨︰「太謝謝了!太謝謝了!有了您的指導,少林絕技‘易筋經’將更加發揚光大!實在是太謝謝了!」說完,拉過旁邊一位少林小僧人,年紀也就不過十五六歲。對古小龍,說道︰「這位是釋嘯牛,也是少林‘洗髓經’的唯一傳人,雖然年齡還小,但‘洗髓經’已經全部學完。但由于師傅過世後,無人進行指教,因此,一直就是靠自己模索著在修煉,有您在就好了,請多多給他指教了!」

少林洗髓經相傳是中國南北朝時期。達摩祖師從印度經由海路東度來中土,在廣州上岸。北上游歷中國各地,最後落腳於今日的河南嵩山少林寺。達摩祖師在中國看到僧人長年靜坐,多靜少動,身體因此欠缺平衡而不健康,於是於少林寺教導僧人健身的功夫以平衡其身心發展。後來達摩祖師圓寂並葬於少室山附近的熊耳山,因為傳言有人看到祖師,後人好奇的開棺察看,發現祖師遺骨已經消失,只留下一只鞋子於棺內。接著僧人在祖師的遺物中發現一個膠封的鐵箱,里面有兩部以梵文著作的經書,這兩部書就是聞名的《易筋經》與《洗髓經》。

如是我聞時,佛告須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此名靜夜鐘,不礙人間事。白日任匆匆,務忙衣與食。三餐食既竟,放風水火訖。抵暮見明星,燃燈照暗室。晚夕功課畢,將息臨臥具。大眾咸鼾睡,忘卻生與死。明者獨驚醒,黑夜暗修為。撫體嘆今夕,過去少一日。無常來迅速,身同少水魚。顯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報,四緣未能離,四智未現前,三生未皈一。默視法界中,四生三有備,六根六塵連,五蘊並三途,天人阿修羅。六道各異趨,二諦未能融,六度未能具。

見見非是見,無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見離,得了涅盤意。若能見非見,見所不能及。蝸角大千界,焦眼納須彌。昏昏醉夢間,光陰兩俱失。流浪于生死,苦海無邊際。如來大慈悲,演此為《洗髓》。須侯《易筋》後,每于夜靜時,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月復中寬空虛,正宜納清熙。朔望及兩弦,二分並二至,子午守靜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煉神竟虛靜。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

夜夜常如此,日日須行持。惟虛能容納,飽食非所宜。謙和保護身,惡癘宜緊避。假惜可修真,四大須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災害逼。渡河須用筏,到岸方棄諸。造化生成理,從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機,漸進細尋思。久久自圓滿,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載余。從容在一紀,決不逾此期。心空身自化,隨意任所之。一切無掛礙,圓通觀自在。隱顯度眾生,彈指超無始。待報四重恩,永減三途苫。後人得此經,奉持為宗旨。擇人相授受,叮嚀莫輕視。

無始鍾氣篇第一這個是本篇篇名。代表本篇要說明的是宇宙萬物的根源、一切心物本體性質。

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凡可參悟者,即屬于元氣。凡夫的眼耳見聞能力,如果只是以過去的經驗、思維來使用,是很難實際了解到這個本體的,不然就不叫做凡夫了。任何人如果能參悟了解到這個本體,就算是只有一點點消息,也非常的有幫助。

元氣就是我們生命的基本能量。簡單分類來說,我們平日依賴呼吸、飲食維持身體功能,把這空氣、食物、水轉換為能量來提供身體所需,這個能量是屬于後天的。許多練氣功的朋友,多半是練得了這後天的氣,強化了把呼吸、飲食轉換為能量的功能。而元氣,也可以稱作先天之氣,是伴隨著生命而來的,存在于生前死後。這先天之氣與整個宇宙所有生命的能量是一貫的。如果參悟了生命的本體,了解這元氣的生成道理,便算是開啟了這能量庫之門,開始可以去開發運用這生命能量了。

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並為一致,分之莫可離。能量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生生不息、運轉不停的。就算耗盡而導致現有生命的死亡,也只是表現了一個運轉循環的低潮外象而已,低潮一過,生命便又成為另一個型態再出現,並沒有真的減少消失或增加。既然這生命能量是運轉不停的,則必然有其運轉的脈絡、方向,這個脈絡就是」理」。氣的活動既然有其道理脈絡可循,而這理自然是由這元氣能量運動而被我們發覺的,所以才說理無氣莫著。這氣與理兩者一致交並運作,無法分開。(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無垠大道最新章節 | 無垠大道全文閱讀 | 無垠大道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