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垠大道 第八十篇 拜偈武當二

作者 ︰ 古木逢春

ps︰道教實際上是從古代玄學演變而來,借用了道教老子祖師的名義,遵從老子為道教的祖師,當然還有武功等等,「太極少俠」對此非常清楚。求點擊求打賞求訂閱求月票!

第八十篇拜偈武當二

道教禮儀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規範。其與戒律所不同之處是,戒律是用條文明確下來,違者必罰。而禮儀則是道士最起碼的舉止規範,違者則視為品行不端。屬于道教儀範部分,道教的禮儀內容很復雜,到日常稱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禮儀,同時,一個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禮儀風範也是其道德修養的體現。

以下均據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次序排列︰道教的十大洞天︰有清虛天、大有空明天、太玄總真天、三玄極真天、寶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真天、金壇華陽天、左神幽虛天、成德隱玄天。三十六洞天︰霍林洞天、蓬玄洞天、朱陵洞天、仙林洞天、玄關洞天、司馬洞天、虛陵洞天、洞靈真天、山赤水洞天、會極亢洞天、玄德洞天、天寶洞天、生上洞天、天司洞天、玄真洞天、真化洞天、太樂洞天、大玉洞天、耀寶洞天、寶玄洞天、秀樂洞天、玉寶洞天、陽觀洞天、太元洞天、華妙洞天、金庭洞天、丹霞洞天、仙都洞天、青田洞天、朱日洞天、太生洞天、良常洞天、紫玄洞天、天蓋洞天、白馬洞天、金華洞天。七十二福地︰茅山、蓋竹山、仙山、東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嶼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靈墟、沃洲、天姥嶺、若耶溪、金庭山、清遠山、安山、馬嶺山、鵝羊山、洞真墟、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洞宮山、陶山、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泉源、金精山、閣皂山、始豐山、逍遙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蘿山、虎溪山、彰龍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馬蹄山、德山、高溪藍水山、藍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張公洞、司馬梅山、長在山、中條山、湖魚澄洞、綿竹山、瀘水、甘山、漢山、雲山、廬山、東海山。

道教的修真有︰開光、融合、元神、元嬰、氣動、煉神、丹成、胎息、元嬰、分神、出竅、化形、融合、還虛、元神、魔劫(亦稱天劫)、地仙。前十一個階段均分為三段︰前期、中期、後期,修道之人在煉出紫府元嬰後,才算真正跨過了修真者的門檻。可以修煉護身法寶了。魔劫期。是修真者進入地仙境界必經之路。爆發的時間不定,在進入元神期之後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渡劫以後將進入地仙境界,可進入被成為天界的「射日星」修行。魔劫爆發得越早,威力相應也就越,越容易通過,但在進入地仙境界以後,由地仙修天仙時。時間就越長,磨難也將越多。

綜觀道教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帝王貴族統治者的支持,躋身社會上層,這是它的第一個發展時期,唐朝皇族與老子攀親,自稱李耳之後裔,政治上給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這是第二個發展時期。北宋真宗開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蓋北方強鄰壓境造成的恥辱。這是道教發展的第三個時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圖成仙,道教受到重視,並干預政治,參加政府內部的權力爭奪,這是道教發展的第四個時期。

道教與其它的宗教一樣,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早期教派並非經由同一途徑,在同一地區和同一時期形成的,並且在很長時間內沒有一個統一的穩定的教團組織,因而中國道教史的上限極不易認定。在早期存在有符錄派與丹鼎派,但其誕生過程相當復雜。丹鼎派注重清修煉養,又有內丹與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術和養生氣功學,它是由戰國時期發展而來的。

東漢後期出現的《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開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論,卻無相應的道教組織。魏晉時期的內丹經《黃庭經》和外丹經《抱樸子?內篇》盡管社會影響較大,其社會組織力量依然弱。《老子》與《莊子》也成為道教產生的另一個重要源頭。由此可見,中國道教產生的過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漸靠攏而成的。各教派之間互有影響,但基本上又是**發展,時間上前後相錯,並無統一的具體創教時間可言。教名與教徒也沒有統一的稱呼,道教一詞道見于《老子想爾注》。依此可見道教的產生可以由《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看成道教活動和道教實體出現的標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來源與產生的社會背景如下︰第一來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間巫術,第二來源于戰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與方士方術,第三來源于先秦老莊哲學和秦漢道家學,第四來源于儒學與陰陽五行思想,第五來源于古代醫學與體育衛生知識。道教的歷史淵源誕生于漢末,它是漢代社會的產物,是漢代思想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在漢武帝時期直接推動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傳入與興盛對道教的產生有刺激和推動作用。

《太平經》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經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氣化學,2、三名同心的調和論。即主張君、臣、民直協調共處。3、陰陽五行的災異。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統《太平經》的神仙系統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它具有兩個神學系統︰即天地陰陽系統與神仙系統。這兩者是平行關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

《周易參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論著作。其中心思想是運用提示的陰陽之道,參合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爐火煉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經。其文字古奧難懂,其真義令人不易捉模。

《老子想爾注》是進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義和理論的重要資料。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它非但沒有遭到太平道那樣的悲劇,反而在演變為天師道以後,成為道教的正宗。

魏晉之際道教的傳播與分化︰魏晉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與曹操對民間道教的鎮壓與五斗米道北遷有極大關系。曹操對于信奉太平道的黃巾軍采用武力鎮壓與招降並舉。後又因太平道領導張魯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層人物遷入北方居住,漢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眾也隨之遷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傳播。隨著魏晉統治者對民間宗教活動有極大的戒心以及對宗教活動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規章制度上極不完善,組織渙散。號令不一,其發展處于停滯。但是在其巴蜀地區及江南地區部分民間道教組織卻在形成發展傳播之中。如陳瑞領導的巴蜀天師道團。江東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另外魏晉之際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動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傳播與分化過程。

葛洪與魏晉丹鼎道派——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生于晉武帝太康四年二百八十三年。三十五歲時完成《抱樸子》內篇及外篇兩部文章。內篇論述神仙藥方,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的仙道學,外篇論述人間得失,世事經國治世儒術等。其師承關系為︰左慈-葛玄-鄭隱-葛洪。其主要觀點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過學仙修道成為神仙而長生不死。強調人人後天學仙修道的主觀動努力即立志,明師,勤求。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指出行氣在在生氣之時,即從半夜以至日中的六個時辰。一天中的另六個時辰是死氣之時,在死氣之時行氣無益。練習時要循序漸進,開始時以鼻吸氣,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還要吸吐無聲達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見,鴻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動,要盡量延長吸氣後到開始吐氣的時間。初學的人心中暗數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漸漸練習到能數一千或更長。最後達到能不以鼻口噓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

另記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術。一人可以分身出現數十個本身形象。這種分形之道又叫鏡道。分形術可以通神,自見其身中三魂七魄,還可接見天靈地祗,驅役山河之神。

另外葛江師授奇寶即︰《三皇內文》為符道之書之首,它與《五岳真形圖》是最重要的符咒之書。三皇內文可以禁闢惡鬼,疫氣,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見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圖》是一種作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圖。後來變成純粹的符咒。葛洪的《抱樸子?內篇》的問世,在某種意義上,是他站在上層道教的立場對早期道教所做的歷史總結。充實了道教理論,他對後世的道教影響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標志了早期道教的終結。

東晉南朝道教的變革與發展︰在道教史上,東晉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個時期,道教由于門閥族階級的改造,經歷了一番重大的變革,從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發展演變為完備成熟的宗教,從主要傳播于民間的道團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當時中國的南方,是道教發生變革的主要地區。

東晉以來,佛道二教興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經典傳播其教義。佛教的經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書籍以及供鑒佛教的經文了。東晉以後新的出的道經以《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這三組道經最為重要。即三洞真經。《三皇經》在元朝被焚,現已失傳。在《道藏》的《洞神八帝妙精經》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經的道法,其**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將。五岳四瀆之君,魂魄邪精的隱諱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書吞服或佩帶,便可以召神靈役鬼怪。可謂學習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五岳真形圖》是一類似印章的圖版道士佩之,神群靈奉親迎。《靈寶經》也是由葛氏家族傳播的一組道經。其中《靈寶五符序》三卷收錄于《道藏》字號。內容為養生求仙之書。上卷為存思服氣之術,中卷為服食草木藥方,下羊為佩帶或吞服之符錄以及成仙之法。總而言之,以五行思想為基礎的來構造道教修煉方術,是上述東晉靈寶諸經共同的特點。因而形成了靈寶派,注重齋戒科教。勸善度人,是靈寶派的兩個顯著特點。這一派的形成與南朝了陸靜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關系。

《上清經》是東晉中期以後出現的一組重要的道教經典。上清經的問世及傳布,在道教內部開創了一個新的派別——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現存《上清經》中,諸如金丹服食,導引行氣,佩符投簡,遁甲隱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雲霞。歌頌禮贊,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術應有盡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經三十九章》《雌一玉檢五老寶經》《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被稱為道者三奇。其內容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術最有特點即存神煉形之術。當今搞符咒術的必須學會存想之術。明人體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腎藏精,五藏盡傷則五神離去。現《正統道藏》洞真部所收錄的《大洞玉經》為南宋茅山傳本。

陸靜修生于公元406年,為晉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為了適應當時門閥士族階級的需要,對江南天師道組織進行整頓並與神仙道教融合,成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師。也成為奉持三洞經典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師。建立完善了道教齋醮儀式。他首先創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遠影響的道教典籍的分類方法。即將道書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輔(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類。三洞四輔不僅是一種道書分類法,同時也包含著區分道經品級高低和排列道士階級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僅能成仙,修靈寶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聖。

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歷經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在當時稱其為山中宰相,道門學者。南朝時期的達官顯貴紛紛拜于其門下,足見當時之顯赫地位。陶弘景在實際研究操作中嚴謹地將養生術,煉丹術,醫藥學用之于實踐,為道教上清派的最後形成奠定了基礎。他將茅山(今江蘇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與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後來也被稱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楊曦為第一代宗師,以《上清大洞真經》為本門正傳,供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同時也研習靈寶,三皇及天師道經及法錄。茅山派的形成標志著自葛洪以來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舊天師道團,創立官方化的正統道教的完成。弘景還完善創立了道教的神仙體系,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估的三清尊神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經;上清靈寶天尊靈寶經;太清道德尊三皇經。在這一時期內道教又引進了地獄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羅酆山,有六座鬼神宮府。陶弘景將錯綜復雜的神仙系統統一歸納,集成一本《真靈位業圖》。將道教出現的近七百名神靈的名諱稱以圖譜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現實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確的等級秩序。

在這一時期,道教與佛教與儒教三教鼎立,為了擴大各自的社會影響,爭奪作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與佛教之間的矛盾斗爭愈來激化,三方展開的唇槍舌戰與辯論。盡管這樣,三方又總是能夠彼此調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夠被士大夫們兼容並舉。

綜上所述,東晉南北朝的道教變革。從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經過這一時期的改造。已經有了較為完備的教義理論和經典文獻,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儀式和相對統一的教會組織,豐富發展了修煉方術,形成了獨特的神仙信仰體系,並擴大了在統治階級和普通民眾中的影響,完成了從民間宗教向官方正統宗教的演變過程。在西晉以後,在少數民族統治的十六國北朝境內,也出現了道教改造舊天師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謙之新天師道和樓觀道派。

在北方十六國像張忠,王嘉以清虛守志,修道養生為宗旨,隱居山林,招合徒眾的松散道教集團很多。這對于寇謙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師道的影響很大。他以著作《老君音誦誡經》(現僅存一卷收錄于道藏力字號)宣布革除舊五斗米道的一些落後的道法。他以儒家禮法來清整道教組織,反對濫傳房中術及反對亂傳服食仙方,而特別強調要以齋功為養生求仙之本。其後他又著有《錄圖真經》。這部書不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經典,也是一部圖讖式的神書。在完成了道教改革之後,寇謙之已經準備下山投奔封建統治者,實現佐國扶命。為帝王師的願望,以使道教成為官方的正統宗教。由于天師道經過其變革後,適合了鮮卑統治者與漢族門閥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謙之善于鑽營與地位顯赫的貴族崔浩得到寵信,終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認和支持,在北魏大興起來。

北魏初期,佛教與道教同時發展壯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謙之與崔浩之言,又加之隨著北魏統一戰爭的進展,新征服的關中都是佛教興盛之地,僧侶地主交通官府,妨礙國家政令統一,甚至有參與叛亂可能,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決心鎮壓佛教勢力的原因。公元四百四十四年正月,太武帝詔令滅佛,殺盡佛門弟子。同年九月發生了誅殺高僧玄高事件。後由于崔浩失政被誅殺,寇謙之死去,至公元五百四十八年,北魏分裂後,道教與佛教在論較中失敗,北齊政權誅滅道教,提倡佛教,從此新天師道團消亡了,于隋唐時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後期興起于關中的樓觀道了。

樓觀道以陝西終南山下的樓觀為中心,傳播于關中地區。在北魏孝文帝時起以梁諶、王嘉、王道義、陳寶熾、李順興等為代表正式形成樓觀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響頗深。在其興盛發展過程中,陳寶熾、韋節、王延、嚴達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時期,樓觀道成為與上清派同樣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點的道教,在學術上形成了注重實用而不尚義理辨析的特點。樓觀派雖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響較深,但在神話老子方面卻繼承了北方天師道的傳統。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關系上,辯論空前激烈。雖然經歷了道教被廢除,但是道教在這一時期基本上奠定了成為封建上層建築與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道教︰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道教全面發展的繁榮時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時由尼姑養大,自稱我興由佛法,對佛教非常重視。規定三教的次序是佛為先,道為次,儒教為末。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統治中,道教始終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呂洞賓、鐘離權成為後來內丹派的祖師爺。

隋唐道教重玄哲學與政治︰魏晉以來不大受道教重視的老莊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經,成為唐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道經。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當系統化的道教哲學體系。重玄之道即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性是指眾生稟賦于道或道同一的不變之性。眾生即是道,道中有眾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在唐代崇奉道教,既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個人的信仰。但仍舊以政治利用為主。

其一是利用道教神靈來制造皇權神授論。以達到神化皇權和帝王的目的。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術來佐國濟民。其實質是利用宗教來達到安定社會的目的。其三是利用道教勸善懲惡來維護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其四是利用道教來抑制或反對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傳和發展。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靜無為的思想作為治國之略和養生之道。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術以求長生成仙。

自南北朝以來,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毀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後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則天是先佛後道,唐玄宗崇道抑佛。這些當時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和當時的政治斗爭有密切的關系。唐玄宗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個世紀的統治中。自始至終的崇奉道教,從而把道教推向全面發展的繁榮時期。

唐代道教心性論的形成︰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論建樹的總體與精深方面,有不足之處,常處于佛教下風。此時,道教中的博學之士以中華文化中的道家老莊之學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義理精華,加以融會貫通,對自然宇宙,社會人生等方面的哲理問題提出了諸多新解釋與新觀念。形成新的道教義理之學。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討成玄英的重玄學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師承于江東重玄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與又玄,二是獨得于魏晉郭象之玄學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獨化。三是深化道教哲學理論的道性與真性。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關于玄與又玄的學。其內容為︰道本無名無形,不可言,然而無名為天地之始,有名為萬物之母,無之與有,雖然名稱不同,但同為大道所出。故道的這種深奧玄遠的狀態稱作玄。如果能夠悟解道的這種深奧玄義,也就打開了認識天下萬物的心智的關鍵。成玄英的真性實際表明了這樣一條邏輯思信維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靜的,修道眾生也同萬物一樣,稟賦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眾生之本性也應是清靜無為的,然而眾生賦性成形以後,由于外物的誘惑和干擾,則漸漸耽于物欲。心識迷亂,喪失本性。解救的唯一辦法就是靜心修道,摒棄物象之干擾,體悟萬法雖動不動,而歸根復命,靜于真性,以達長生久視之道。李榮是繼成玄英之後又一個在重玄思想領域內有獨到學術研究和貢獻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現已失傳。他認為至真之道是虛極之理,無聲無色,無形無名,即不能用語言表達也不能和心靈來認識。然而它卻能包容一切事物,彌羅整個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認識方式不足以表達真道的存在,那麼只能從反面的否定方式來以體認。真道作為實體,不生不滅,從時間上講是不常不怕斷,從空間上講是無象無形,從運動變化來不盛不衰,無所相待,絕對長存。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實體,時空與運動變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條件,而道排除了所有這些條件,沒有任何東西可與它相對,因此,這樣的真道其性質是一種無條件的絕對的精神實體。李榮將道解為虛極之理是他在道教義理方面的一個重要貢獻。

司馬承禎(公元六百四十七-七百三十五年)號白雲子,他的道教哲學思想可歸納為︰1、道本元氣論。就是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2、注重生命科學與養身健體修煉。他又將道教的心法修煉分成敬信,繼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七個步驟來完成。

唐代道教的經戒傳授︰道教派別多種,每派中法師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傳授的經文也不同。一般地講教外人士多稱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後可成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稱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晉升洞神派三皇弟子,無上洞神法師;然後再成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師;再遷為界玄派升玄內教弟子,升玄法師;再上一級成為洞玄法師,洞真法師,三洞法師,大洞法師。只有得到洞真法師尊號後,不管原屬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級法師的職位。

唐代道教的法傳授︰正一盟威法︰它是南北朝以來正一天師門下法的總匯集。它又稱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寶。太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為黃中總數,元精固守。正一法始自張道陵,經南北朝寇謙之,陸修靜的整理使法適用于道教各派的傳薪,齋醮活動。

太上童子一將軍-它是張天師正一派入道最初必受的文;太上正一仙官七十五將軍-為陽授予男子;太上正一靈官七十五將軍-為陰授予女子;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靈百五十將軍-統帥陰陽;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將軍;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鳳破穢;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步星罡;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斬千鬼萬神;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氣;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靈赤官斬邪;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畢印;正一四品治。

學術界稱唐代為道教外丹的黃金時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統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餌仙術,這極大的信推動了道教外丹的發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術的歷史發展本身。因為在某些重大原則問題上的分歧,特別是以什麼藥物作為還丹原料這一問題上主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視煉制和服餌黃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張以鉛汞為至寶大藥的鉛汞派;以及硫汞轉煉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煉丹實踐成果在古代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黃帝九鼎丹,老君還丹最為著名。(未完待續……)##m&&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無垠大道最新章節 | 無垠大道全文閱讀 | 無垠大道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