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第一卷) 張宇初

作者 ︰ 卿希泰

$$好書天天看,好站天天來,好貼天天頂,好書慢慢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里就是黃金屋,這里是$$

張宇初(1359∼1410)為明代正一派著名道士。字子璿,別號耆山,張陵第四十三代孫,江西貴溪人。幼習百家之書。明洪武十年(1377)嗣教。十一年入朝,次年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大真人。十六年命建玉大醮于紫金山。十八年命禱雨于神樂觀。二十三年奏準降敕重建龍虎山大上清宮。二十四年旨諭禮部嚴禁偽造符者,賜正一玄壇之印。建文(1399∼1402)中,居鄉恣肆不法,被撤印誥。成祖即位詔令復職。永樂元年(1403),命陪祀天壇。四年命編修道教書以進。五年命就朝天宮建薦揚玉大齋。此後曾一再受命尋訪張三豐,皆無結果。張宇初在張陵後嗣中是一位較有道學修養的道士。著有《峴泉集》十二卷,《道門十規》一卷,《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四卷,輯錄其祖《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七卷等。所著《峴泉集》,道藏本析為十二卷,四庫本析為四卷。所收詩、文,互有詳略。道藏本之詩多于四庫,文少于四庫;四庫本收有道士碑文多篇,道藏本則全闕。王紳為《峴泉集》作序雲︰「(宇初)天資穎敏,器識卓邁,于瑯函蕊笈,金科玉訣之文,既無不博覽而該貫,益于六經子史百氏之書,大肆其窮索。至于詞章翰墨,各極其妙。」《列朝詩集》張宇初小傳曰︰「唐宋以來,釋道兩家並重,有元末高道,如吳全節、薛(玄)曦之流,皆顯于朝廷。國初名僧輩出,而道家之有文者,獨宇初一人。厥後亦寥寥矣。」張宇初具有明顯的三教合一思想。人稱其「貫綜三氏,融為一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峴泉集》中之「《太極釋》《先天圖論》《河圖原》《辨荀子》《辨陰符經》諸篇,皆有合儒者之言;《問神》一篇,悉本程朱之理。」他在以上諸文及《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等中,融會理學家的言論,俯拾皆是。如「太極散而為萬物,則萬物各一其性,各具一太極。……合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未分之前,道為太極;已形之後,皆具是理,則心為太極。……萬事萬化皆本諸心,心所具者,天地萬物不違之至理也」。又如「人道者心,收之則萬殊一本,放之則一本萬殊。物物各具一太極,莫非此心也」;「蓋心統性情,而理具于心,氣囿于形,皆天命流行而賦焉。……是曰心為太極也,物物皆具是性焉」。這是南宋以後,宋明理學居于哲學思想統治地位時代的反映。張宇初著作中又時常融合佛學。如《靈寶煉度普說》中,即借用佛教涅解月兌之說以超度亡魂。如「經曰︰三界眾生本無輪轉,真一道氣本無生滅。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故曰︰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只為息此一念,一靈妙有,亙古長存。蓋由結愛為根,積想成業,故有種種受生,種種償報。」他要「座下四眾受度亡魂」,「猛烈悟來,畢竟不落萬緣,超出萬幻,則三業六根,一時淨盡。」在方術修煉上,張宇初也博采眾家,除熟諳其世傳的符齋醮術外,又向劉淵然學淨明法,還向丹鼎派學內丹。其《峴泉集》中即有內丹詩文若干篇。如他在《與倪孟沖論火候書》中,自稱對內丹火候,「凡參討數十載,往來方外之士,靡不討論。」並在龍虎山築室(名曰「了圜」)修煉內丹。在《道門十規》中則稱︰「近世以禪為性宗,道為命宗,全真為性命雙修,正一則唯習科教。孰知學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雖科教之設,亦惟性命之學而已。」規戒道士注重內丹修煉,潛心研究《石壁記》《龍虎經》《周易參同契》《悟真篇》等丹書。認為內外二丹是仙道的根本,不可不學。因此他承襲宋元間新符派的義理,將內丹術引入符派,使符咒術與內丹術相結合,並強調以內煉為主,符道術為輔。在《峴泉集•授法普說》中,他強調行法的關鍵是先明「性天道法」、「心地雷霆」,內煉成就,方能「靜則金丹,動則霹靂」。而最上之士,「果能抱元守一,御氣凝神,六識淨消,一真獨露,我即雷霆**王,當何符咒罡訣雲乎哉!……其為濟利之功,泥丸簑草皆可寓氣棲神,是故談笑風霆,特吾余事耳」!張宇初還著力于整頓綱紀,專作《道門十規》,以加強教內的規戒。他告誡道士︰「其初入道,先擇明師參禮,開發性地,恪守初真十戒,……收習身心,操持節操。」「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要「擇山水明秀、形全氣固之地,創立庵舍,把茅蓋頭,聊蔽風雨,風餐露宿,水跡雲蹤,……草衣木會,簞食瓢飲,……真功苦行,槁木死灰,乃磨勵身心分內之事。」企圖仿效全真道的「真功」「真行」以整頓正一道之綱紀,且對不守戒規者予以處罰。但由于當時正一教已「玄綱日墜,道化莫敷,實喪名存」,收效甚微。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國道教(第一卷)最新章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文閱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