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游書海,品嘗文化,陶冶情操,彰顯智慧。為您營造舒適閱讀環境而努力,希望書友繼續支持。)
手表的故事
以前有位滿月復學識的年輕人有心想學學出家人。他觀察出家人的言談舉止,風度儀態。但是本身並沒守什麼戒律,也沒走上這條路,只是穿著法衣模仿出家人外在的舉止,儼然一副修行者模樣。
有一天,他來到喜馬拉雅山烏塔卡西(uttarkashi)我住的精舍。我注意到他在跟我談話的時候,眼楮不時盯著我的手表。這只歐米加表是人家送給我的禮物。我可不在乎這是只普通的表還是一只高貴得吸引了這位年輕人的表。但每次我們談話的時候,他總是提起這只手表。他常常說︰「哦!這只手表挺引人注目的,設計也很動人;一定走得很準吧。」
這樣過了三天,我對他說道︰「年輕人,我要到甘果垂(gangtri)一陣子。這只手表請你幫我看管好嗎?」我拾起毯子與便鞋,向這位客人道別的時候,我知道精舍里的手表與這個人不久都會不見。其實我並不是真的想要去甘果垂;我只是想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不多久我就回來了,果然不錯,年輕人帶著手表走了,從此以後,熟人問起我的手表,我就告訴他們有人拿去用著。這件事情我也沒放在心上。
很湊巧,半年後我在哈得瓦(hardr)火車站遇到這位年輕人。他十分不自在,想要跑開。他道︰「先生,我做了很壞的事情。」
我答道︰「這對我倒是沒有什麼關系。如是你認為這樣不對,以後就不要再犯了。」此刻,我發現他手腕空空的,便問他手表到哪里去了。
他道︰「我賣了,我需要用錢。」
沒多久,這只手表又回到我身旁。我有一位學生認得這只表,便買下來還給我。我再遇到這位年輕人的時候,我把手表月兌下給他。我說道︰「如果這只手表對你有幫助,那你就拿去吧。」起初他並不了解也無法接受我說話的方式,但是後來他慢慢明白了——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很可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件事情深深的影響了他。我向他介紹一間精舍,他回到那里自我修養,現在這位年輕人已經完全改頭換面了。
有很多人無法面對自己內心的某些事物。他們不肯面對這些沖突、**、習慣,也許是因為他們不喜歡這些,卻又無法改掉。他們不願讓別人看清自己,便一再的防著別人,同時把自己武裝起來。我們與人交往,應該開誠布公,不要把這些令人困窘的種子壓抑在心里。這些潛藏的秘密只會阻滯我們的進步。我們不敢面對的事情,也會反映到別人身上(我們就會認為別人也是如此)。靜坐的時候,這些令人困窘的**及念頭都會慢慢浮現出來,我們只要觀看這些念頭,而不要被它們糾纏不清。這樣,靜坐便是使人生活平衡的有效工具。
沒有俗世職責的出家人,仍然帶著宿世所種下來的業力(saskara因過去的行為所引發出來的因果作用。),根深蒂固的業力。想要消除業力,得到自在,也要費很長的時間。方法是要不斷的攝取創造性的意念及靈性的種子(譯案︰這是指內在、外在的暗示及念頌梵咒)。若人是走在自我修持的路上,那麼洗滌心靈、改變心態是大有可能的事。現代有許多老師公開表示他所傳授的是不需戒律的靜坐。他們可能會介紹確實的技巧,但卻不去訓練學生怎樣遵守戒律,這正好像在土里播下種子卻不再耕耘。遵守戒律在靈性道上極為重要。在家、出家並非關鍵,重點在于生活中要有戒律。內在的生命與外在的生活要有橋梁溝通。戒律就是這座橋梁的基礎。人不應受到靜坐技巧的誘惑,該注意培養的是心中的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