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之傳奇 第102章 函谷關

作者 ︰ dyronzhang

(.)神話之傳奇2︰更新時間︰2-2-7::26。沿途的車馬漸多,馬車的速度不得不更慢下來,晚上他們到達了著名的函谷關,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函谷關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由秦國所建。「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關隘地處深險谷地,地勢險要,窄處只能容一輛馬車通行,所謂「車不方軌,馬不並轡」。而且由于這段黃河流域丘巒起伏,有中條山、崤山等阻斷,函關谷底成為附近地區唯一東西向平坦的通道,自然成為軍事要沖。說.b.新

大河從漠漠雲中南下,一瀉千里的沖到桃林高地,過蒲阪,越函谷,包砥柱,吞三門,便在廣袤的山原間鋪開,浩浩蕩蕩向東而去。大河在南下東折的初段,鬼斧神工般開闢出種種險峻奇觀。這「河包砥柱,三門而過」便是大河東折處最為不可思議的神奇造化。砥柱本是一片孤山,當道矗立,阻攔大河東去。大禹治水,舉凡山陵當水者,皆鑿通水道。河阻砥柱山,大禹便從兩邊破山通河。中央主峰孤立水中,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在水中猶如通天一柱,人皆稱為砥柱山。所謂的中流砥柱,便從此成為一個不朽的典故。大河從砥柱兩邊分流,中央砥柱與兩邊的山峰便如大河的三道大門,時人呼之為三門。556253

這砥柱以西函谷以東,卻是大河在漫長歲月中沖積成的莽莽荒原。一眼望去,兩岸葦草茫茫,杳無人煙,惟有一座古樸雄峻的石亭在葦草間時隱時現。石亭下不遠處是一個小小渡口,兩只木舟橫在當作碼頭的大石旁,一群水鳥在舟中盤旋啁啾。

這個渡口叫做茅津古渡,雖然荒涼破敗,卻是西入函谷關的最近渡口。

茅津渡處在橐水入河的交叉處。春秋早期,這里叫茅戎邑,是戎狄部族的一支茅戎的游牧區域。後來戎狄部族在中原如洪水泛濫,齊桓公便九次聯合諸侯,合力驅逐從四面八方侵入中原的戎狄部族。幾次血戰,茅戎部族的殘余人口也被趕出了中原。這塊水草豐茂卻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從此便淪落為荒蕪的草灘河谷。茅戎人開闢的渡口也變成了荒野古渡。有酷愛古跡的士子們感念齊桓公的驅戎大功,便在茅戎邑的古城堡廢墟上建了一座茅亭,以做憑吊懷古之念物。茅津渡南岸數十里便是函谷天險。西入函谷關,半日便可到達秦國目下的控制疆域。

一進函谷關,便是河西地帶。戰國時代,一提「河西」二字,人們想到的便是魏國秦國間的長期拉鋸連綿殺伐。「河西」便是黃河成南北走向這一段的西岸地帶,南部大體上包括了桃林高地、崤山區域,直到華山,東西三百余里;中部大體包括洛水中下游流域以及石門、少梁、蒲阪等要塞地區;北部大體包括了雕陰、高奴、膚施,直到更北邊的雲中。這就是戰國人所說的河西之地。黃河西岸這塊遼闊的土地,縱橫千余里,

張量山注意到函谷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用長、圓、平夯夯打而成。東城牆長米,西城牆長3米,南城牆長多米。東門關樓南北長工7.2米,高2.5米,呈凹型,坐西向東,控制入關的要道。關樓為雙門雙樓縣山頂式三層建築,樓頂各飾丹鳳一只,所以又叫「丹鳳樓」。

通過函谷關的馳道叫函谷道,它東起宏農澗西岸的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5公里,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谷深5~7米,谷底寬米左右,窄處只有2、3米,谷岸坡度4~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古書上說函谷關道「車不分軌,馬不並鞍」,「一泥丸而東封函谷」。

由于博狼沙的刺殺事件過關的車馬都要仔細的檢查。所以許多車馬都在關外排起了長隊。眼見今天是過不去函谷關得了,守關的士卒安排張量山和呂素到附近的驛館住下,驛館中已經住下了不少的客商。驛館規定一輛馬車只能分一間空房。

張量山看看呂素然後說︰「素素這樣吧,你睡房里我睡車上好了。」

呂素紅著臉小聲說︰「入秋了外面冷,良哥還是,還是一起在房中休息的好。」

張量山遲疑了一下,驛吏已經不耐煩的嚷道︰「你們要不要房啊?不要我就給後面的人了。」

呂素連忙插嘴到︰「要!多謝大人了。」

驛吏瞪了張量山一眼︰「拿你們的符傳來!」

張量山和呂素各把自己的符傳遞給驛吏。驛吏在竹簡上記下他們的名字。然後拿起一塊寫了字的竹符沖他喊道︰「姬良!」

張量山正在想這晚上怎麼安排的事,一下子沒反應過來。

那驛吏又喊︰「姬良!」張量山還在發愣,驛吏則皺起眉頭,低頭仔細看看手中的符傳。呂素連忙用手捅捅張量山小聲說︰「良哥,大人叫你呢。」

張量山這才反應過來,看見那驛吏正狐疑的看著自己連忙上前行禮︰「大人不好意思,昨晚我多喝了幾杯,先下還有些頭暈呢。故大人喊我一時沒反應過來,還望見諒。」

那驛吏點點頭︰「不會喝酒就少喝點!我還以為你不是姬良呢!這是你們的房間!」

驛吏嘟囔著把刻著門牌的竹符扔給張量山。

張量山點頭致謝,身上已驚出了一身冷汗。他和呂素安頓好馬車,取了細軟進到那間不大的客房,里面只有一張木床,一張矮桌和一個木桶。桌上有一只油燈和幾只破舊的茶碗。放下行李張俊看著呂素認真的說︰「我睡地板!」

晚飯後張量山和呂素借著燈光,下了幾盤棋,呂素就開始在筆記本上記下今天的知識點了。張量山去打了桶水供兩人洗漱。回到房中張量山放下水桶讓呂素洗漱,自己則到後院水井邊洗漱。回到房中呂素已經洗漱完畢了正紅著臉坐在床邊。她感到極度的緊張和害羞,明知道張量山不會對自己做什麼不軌的事,可心還是怦怦的跳。

張量山咳嗽一聲︰「素素,早點休息吧。明早還要過關呢。」

呂素低著頭含糊的說了聲︰「嗯。」臉上已是紅雲一片。

兩人雖不算第一次同處一室,但還是有些不好意思,張量山匆匆的鋪好地鋪,和衣躺下對呂素笑著說︰「素素,我要是打鼾你就踢醒我好了。」

呂素一笑心中倒也放松了許多︰不就是同在一間房里睡覺嗎,上次在山洞里不也沒事嗎。呂素吹滅了燈也和衣睡在床上,黑暗中她听到張量山均勻的呼吸,不禁為自己的大膽而感到害羞和不安,呂素突然問︰「良哥,你白天念的那,那什麼白的詞好像沒念完,能再吟給素素听一下嗎?」

張量山呵呵一笑︰「那是詩仙李白!我試一下吧,小學時背過的,不知還記不記得全。」

張量山坐起身來氣運丹田沉,用以前考古文時的方式吟道︰「長干行,李白。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十六君遠行,瞿塘灩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呂素听完已是淚水盈眶︰「好美的詩,好感人的愛。」

張量山淡淡的說︰「這詩寫的是一個女人對經商在外的丈夫的懷戀。開首六句著筆于雙方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童稚形象。「十四」兩句細致刻劃了初嫁時的羞澀。「十五」四句顯出了婚後的親昵美滿、如膠似漆,又表達了妻子堅貞不渝的心願。「十六」四句為丈夫遠行而日夜掛心,並寄以叮囑。「門前」開始的幾句,看到苔深葉落,蝴蝶雙飛,不禁為自己的青春而感觸,也更盼望丈夫早日歸來。末四句是全詩的歸宿︰只要一接到預報回家的信,哪怕遠至七百里的有急流的長風沙,她也會去迎接。」

張量山嘆了口氣重新躺下,他想起兒時為了背這首詩挨了老爸不少板子,現在想來還好笑,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哪里能懂這種情深意切的情詩?挨打當然是難免的。母親則是安慰他給他逐字逐句的解釋這首詩的含義,還給他偷偷講了當年他父親去西南前線後,她一個人在家對父親安危的深切關懷。張量山理解的這一層的含義這長詩就背下來了,還順便記下了解釋。想到這里張量山開始想家了,父親母親你們都還好嗎?

呂素為詩中的商婦感慨萬千,听了這詩她感覺就好像看到一個年輕滿懷熱烈而深沉的愛情的女人的形象一樣,不禁又想起了小川,又想起張量山好像知道不少的詩詞,上次在首飾店就听他吟過另一首詩,在德水上他還擊缶高歌呢,這樣吧下次他要是下棋輸了我就讓他吟詩給我听好了。呂素胡思亂想了一陣終于感到倦了昏昏的睡去了。

地鋪上張量山想起剛才驛吏喊名字的事,心中暗自慶幸剛才沒有暴露,但以後要是再出這種狀況可就危險了!相比呂素的沉穩張量山暗感慚愧。從他提醒呂素要喊他姬良這個名字後,呂素就沒有喊錯過。他在心中默念著︰「我不是張量山,我是姬良!字,房!我是姬良!姬房!我是姬良!姬……房……」終于也睡著了。

同一天晚上,送完徭役的劉邦剛剛到達滎陽,在驛館中听說了讓他大為震驚的刺秦事件。不過更讓他心中更感到不安的是,十天前他押送的那隊徭役發生的逃亡事件。當時他們的隊伍剛剛到達咸陽,有兩個徭役居然趁他不備偷了馬匹逃走了,若是平時可能就是罰錢或挨頓板子了事,但這次徭役上面下了死命令︰修陵人手不足工期嚴重拖延,徭役逾期不至者斬!這可是要掉全隊人腦袋的事!剩下的錢已不足以購買奴隸了。徭役們個個人心惶惶,正當他發愁時,卻意外的踫到了大難不死的易小川和他的朋友高要!幾個徭役偷偷勸說他把易小川和高要也騙進徭役隊伍,劉邦堅決不肯。最後那幾個徭役見沒法說服劉邦,就告訴劉邦他們臨死要吃一頓好酒劉邦答應了,徭役們還拉上了易小川和高要,騙小川是給他們接風的。易小川和高要沒有起疑。席間劉邦和易小川高要都被灌醉了。第二天,秦吏來查時徭役們不敢說劉邦是徭役。就拉上爛醉的易小川和高要湊齊了人數。劉邦醒後也沒法改變既成事實了。也不敢告訴易小川和高要真相,只得在分配工作時給他倆安排輕松的工作。高要吃不得苦,劉邦就安排他做官奴。比起修陵修長城還算輕松,易小川就被安排去修長城了。不過他內心還是深深的感到不安,尤其是對那高要,畢竟易小川算是他兄弟而且修長城只要半年就可以回家,而高要則是無辜的外人卻要當一年的官奴。他打算回沛縣找他的兄弟們湊錢買個奴隸將高要贖出來。想到這里劉邦心里稍微好受了點。

公元前29年,秦始皇還沒有下令修建後來人們常說的長城,也就是把六國的長城聯接起來的浩大工程。這時所謂修長城只不過是去北方邊境的秦軍據點修葺城牆和防御工事。此時真正危險的徭役工作就是修建秦始皇在驪山的陵墓了。據史書記載︰秦始皇趙政從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年,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時間比埃及胡夫金字塔還要長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據說每年都要征集近十萬徭役民夫修建,加上犯罪的刑徒常年有近五六十萬人在陵區工作。秦代沒有什麼先進的工具,開山取石都靠人力,有沒有任何的安全保護所以死亡的個案屢見不鮮,是真正的死亡工程。比後世的黑心煤礦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那時的修長城還停留在取土夯實成牆的階段,也只是維修各國的已有長城。如果沒有遇到極其惡劣的天氣。修葺長城的工作是比修陵更安全的。唯一的風險就是可能遇到外敵的入侵。所以每個修城地點都有一隊秦軍駐守,一來可以監督徭役的工作,二來也保護了邊境的安全。

神話之傳奇2︰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神話之傳奇最新章節 | 神話之傳奇全文閱讀 | 神話之傳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