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迪中國青年的100篇人生美文 人在旅途2

作者 ︰ 陳敏

掌控另外三根弦的能力,原來是在挫折中練成的。杏林子說,小苦難造就小智慧,大苦難造就大智慧。這位12歲就患風濕病的女作家,一生寫下無數優美的小品,她的話絕不是泛泛而談。我的一位女朋友常說︰「幸福是一種勝利。」她說,人的一生總有低潮**,但是幸福和他人無關,只在自己心底。如果你消沉,除了摯愛你的人會關心,別人同情幾句就不了了之,日子長了或者同情會變成不耐煩和嘲笑。所以,幸福只是自己的,是一種長期的修養,一種控制挫折的能力,一種控制心境的能力,一種把壞情緒控制到最低的能力,一種自得其樂的能力。人的年紀越大,這些能力就越重要。因為所謂的青春美貌都會離你而去,健康也會漸漸衰退,父母總比你早去,人生的弦終將不完美。但是還得演奏下去,直至謝幕。

所以,幸福是一種勝利,一種即使在三根弦上也能演奏出美妙樂曲的勝利。記住︰無論如何不能把最重要的一根弦——意志——弄斷了。當你認為自己已經竭盡全力時,記住——你並沒有真的耗盡!因為即使我們不能漂亮地「游」到對岸去,我們還可以「滾」或「泡」到岸上去!

「滾」到岸去

文/耿景輝

英吉利海峽寬度為33.8公里,水溫較低,在15℃∼17℃左右,海流變化每隔6小時一次,以橫渡難度大而聞名。不確定的天氣、惡劣的自然環境、風浪、多變的水流、暗流、水中生物等多種不利因素,挑戰著每一位橫渡者。自1875年以來,共有6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游泳愛好者進行過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嘗試,只有8余人成功了。就是說,更多的人沒有實現目標。這是一張正常人的成績單。若有位雙下肢重度殘疾的年輕人也要橫渡英吉利海峽,你是否會笑他痴人說夢、不自量力?但是,他做到了。

23年8月23日,他以爬行的姿勢從英國多佛港開始橫渡。可沒過多久,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原計劃在橫渡中擔任陪游的教練,突然嘔吐不止,無法下水。這意味著他將獨自一人面對陌生的海峽和風浪,這個意外使橫渡充滿了不可預知的變數。他知道,僅是自己的身體狀況,就不允許他有第二次機會。他只有繼續向前,一個人孤單地迎風擊浪,奮勇拼搏。

橫渡的過程寂寞而艱苦。最後幾個小時,為了趕在海潮改變方向前沖過這片海域,他毅然放棄了進食。所以他的體力下降很快,而此時水位太低,導航船無法靠近,不能提供食物,他失去了補充體能的可能。好在此時已勝利在望︰距離岸邊只有5米了。

可這5米距離,卻難似登天。他已經餓到了極限,也累到了極限,他從心底感到力不從心。

眼看只剩下十來米了,他的手臂幾乎喪失了知覺,難以動彈,那殘疾的腿更是毫無作用。橫渡英吉利海峽有個標準︰哪怕橫渡者的體能達到極限,只要他沒有離開水面,就不算是成功的橫渡。很多橫渡者往往在距離岸邊只有1米甚至5米的時候因為沒有月兌離水面而失敗了。他的腦子十分清醒,在筋疲力盡的最後一刻,他突然想到了平時訓練的一招︰滾上去!于是他用此招從海中翻滾上了沙灘。

經過16小時44分鐘的海上搏擊,他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向世人宣告︰橫渡英吉利海峽成功!

他就是謝延紅,男,35歲,大連人,患先天性的足內翻、雙胯月兌臼、筋腱強直,醫療鑒定為S3級殘疾;25歲開始游泳,受過三年正規訓練。22年8月,他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橫渡瓊州海峽的殘疾人被寫進了世界吉尼斯紀錄;23年,他又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殘疾人。

當我在電視里看到謝延紅的專訪時,內心再也無法平靜。到底是什麼力量推動他去挑戰英吉利海峽?人的潛能究竟有多大?人應該怎樣活著?……這些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一位殘疾人給出了他最好的答案。

有人問謝延紅︰「剩下最後幾米的時候,你游得很艱苦,老實說,當時有沒有想到過放棄?」他堅定地回答︰「絕對沒有!除非是海流把我沖回英國,否則我是絕不會放棄的。我在走之前已經說過了,泡我也要泡到法國。」

其實,誰又能說我們的一生不是在進行一次漫長而又短暫的「橫渡」呢?面對錯綜復雜的境遇與種種難以料想的困難,每個人都要義無反顧地游到對岸去。或許你貧困交加一無所有,或許你正處于生命的低谷尋不到出口,你感到自己已竭盡所能到了「極限」,但你不要輕易放棄,你一定可以找出新的辦法。因為成功的定律就是︰當你認為自己已經竭盡全力時,記住……你並沒有真的耗盡!因為即使我們不能漂亮地「游」到對岸去,我們還可以「滾」或「泡」到岸上去!對踏在腳下的山岡不以為意,對一時的坎坷和逆境不屑一顧,那才是能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勇士,是站在人類肩膀眺望的偉人。

「一事無成」的偉人

文/魯先聖

我們都知道,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最著名的藝術家,同時是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音樂家、哲學家、科學家,他的繪畫風格影響了幾個世紀,其代表作品《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成為人類歷史的經典作品。

但是有件關于達•芬奇的小事知者甚少。1519年,當時達•芬奇客居法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眼看屬于自己的時間不多,很多理想都不能實現,他很痛苦地對身邊的人說,我這一生不過是一次酣睡罷了,我一生一事無成。

還有一位我們所熟知的荷蘭杰出畫家凡•高,其作品《向日葵》也為世人所推崇,許多作品都是價值連城。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同樣為自己沒有事業而痛苦。在此之前,他燒掉了很多自己辛苦創作出的作品,因為離心中的「杰出」相差太遠。當生命即將落下帷幕時,他對自己的弟弟說︰我很痛苦,我一生一事無成。

就是這樣兩個認為自己一事無成而痛苦的人,幾百年來一直影響著整個世界,成為全人類的自豪和驕傲。

一個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人,說自己的一生一事無成,絕對不是矯情和謙虛,是因為他們心中的目標更加宏偉,對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在完美基礎上追求更加完美。我想,這也許正是他們名垂青史的原因吧。

我們中的許多人,本來也很有才華,但是為什麼一生平庸一事無成?有了一點小成績就沾沾自喜,有了一點小收獲就妄自尊大,剛剛走了幾步路就以為海闊天空了,就不可一世了,所有的才華都淹沒在驕傲自大里,都被自己扼殺在了搖籃里。

對踏在腳下的山岡不以為意,對一時的坎坷和逆境不屑一顧,那才是能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勇士,是站在人類肩膀眺望的偉人。當誠信成為遙遠的海市蜃樓,當一諾千金漸漸成為傳說,墓地的一紙百年契約,分明向我們證明著什麼,懷念著什麼,也呼喚著什麼。百年契約文/陳志宏

有位慈父,一天到晚在土地上辛勤勞作,希望能給孩子們幸福的生活。經過努力,他成為富甲一方的農場主。那塊地豐饒肥沃,面積很大,邊界是陡峭的懸崖,崖下河水清清。

一次,父親把最小的兒子帶在身邊,到莊園里去巡視。孩子才5歲,見什麼都新奇,趁父親不注意,就溜到園子里一個人玩開了。中午時分,父親四處尋兒不見,心慌氣躁。傍晚,他終于發現了兒子——可憐的孩子墜下危崖,已經溺水身亡。

遭遇如此不幸,他簡直要發瘋了。為了能夠天天「看見」兒子,他在莊園里壘了一個小墳冢,每天黃昏步行到墓前,佇立在風中懺悔。

這一年是公元1797年。

幾年後,他家道中落,不得不轉賣自己的莊園。當時,他對買主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請您務必寫入契約︰我兒子的墓必須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永遠不要毀掉。」

墓地上野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多少年過去,土地的主人換了一茬又一茬。百年流轉,孩子的名字已被忘卻了,但是,孩子的墓在一張張契約的保護下,完好無損。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啟迪中國青年的100篇人生美文最新章節 | 啟迪中國青年的100篇人生美文全文閱讀 | 啟迪中國青年的100篇人生美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