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是一條白色客船,在漢水上,它已整整航行十年,有人會習慣稱之為「血船」。乘客大都是鄉親,在背後,他們會直言「賣血漿」。血漿站成立10多年來,已經有近兩萬人「奉獻了自己寶貴的血漿」。
8月11日,「班船」載著進城的農民
8月18日,船上的乘客大多是到血漿站的
血漿站的血源接待室前多是女人
《中國青年報冰點》記者王波楊芳文並攝
這是一條長約5米、定員35人的白色客船,終點是湖北省十堰市鄖縣縣城,則是縣城上游約30公里處的孫家灣。在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水上,它已整整航行了十年,村民稱其為「班船」。
不過,當周文芬和鄰居劉開連等人坐上船時,有人會習慣稱這條船為「血船」。
「你們是不是去搞那個的?」總會有乘客問她們同樣的問題。
這些乘客,大都是方圓幾十里地的鄉親,盡管在背後,他們會直言「賣血漿」三個字,但面對面時,都會以「搞那個的」代之。
的確,這兩個農村女人都是「搞那個的」。她們的目的地,是鄖縣單采血漿站。在那里,她們每次被采走的血漿,然後能拿到160元的「營養費」和8元的路費。種地之外,這幾乎是她們唯一的賺錢辦法。
在衛生部發布的《單采血漿站管理辦法》里,「供血漿者」是她們的標準稱謂。目前,鄖縣單采血漿站的固定供血漿者有6387名,他們大多是像周和劉這樣的山區農民。血漿站成立10多年來,已經有近兩萬人「奉獻了自己寶貴的血漿」。
在6387人中,約有200人是坐「血船」來的。當船下的江水奔流到武漢時,曾在周文芬他們身上流動的血漿,也會被一輛從武漢過來的運血車拉回去。每個月,這些血漿的重量在3噸左右。
「想錢嘛,不去怎麼辦?」
這3噸血漿,大約5000袋,一袋一袋從鄖縣各個角落匯集而來。
其中一袋就來自46歲的劉開連。這個家住楊家溝村的農民知道,那個比「家里鹽袋子還要大」的塑料袋,能夠裝滿「一斤二兩」的血漿。
大約5年前,這袋血漿為劉開連換回了83元錢。那是她第一次獻血漿。她種完麥子的第二天,趁著黎明前的夜色,趕到孫家灣碼頭上了「血船」。
往返10元錢的路費,船老板老謝依照慣例,只收了她4元錢。這樣,從城里回家時,劉開連帶回了79元,這相當于半畝薄地一季的收成。
2007年冬天,53歲的周文芬也加入了這個隊伍。那時候,一袋血漿已經可以換回120元營養費和8元路費。
周家原本不缺錢。不過那年夏天,三歲半的孫子被查出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癥。兩年下來,醫藥費花了近十萬元。為給孩子治病,丈夫老高賣掉了家里的挖沙船,兒子小高賣掉了在縣城開的摩托車修理店。周文芬在家種地,偶爾靠「抽血」,拿回家100多塊錢。
8月18日,劉開連和周文芬再次前往血漿站。雞叫過兩遍,周文芬就起床了。
這是凌晨4點半,船6點才開,不過從這里到孫家灣,需要走1個多小時的山路。「再睡一會兒,就趕不上船了。」她一臉疲倦地嘟囔道。
同伴劉開連和桂芳已在屋外等著,對這些女人來說,錯過了船,就意味著將少掙164塊錢。
3個女人打著兩把手電筒,光束在空蕩蕩的山谷里搖晃,顯得格外微弱。天空飄著零星細雨,並且黑得伸手不見五指。
這不算最糟糕的時候。遇上冬天,天亮得晚,手電筒里的電不夠用了,她們只能隨便撿點茅草或枯樹枝,做個簡易的火把爬下山。
「日他個媽,老子上次的血算白抽了」
「日他個媽,老子上次的血算白抽了。」剛開始爬屋後的山,劉開連便開始抱怨。她最近患了直腸炎,需要輸液一周。她算了一下賬,抽一次血的錢,還抵不上這筆藥錢。
這天本該輸最後一瓶,但劉開連決定第二天再輸。因為剛好趕上周二,根據血漿站的安排,該是她去抽血的日子,一旦錯過,會給以後的日子帶來「不少麻煩」。
按照《單采血漿站管理辦法》規定,兩次采集血漿的時間,間隔不得少于14天。這些年,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涌向血漿站,站里不得不為這些人排好時間表。
劉開連村子里的人,被安排在周二。每隔一周的周二、周三和周四,老謝船上的乘客大都是直奔血漿站。也是在這6天里,這條船被人稱作「血船」,而在縣城下游河段,還有一條類似的船。
這個縣長期以來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南水北調中線的源頭庫區。早些年,江兩岸村莊里的男人們,大多在船上挑沙,靠力氣掙錢,女人們在家操持家務和放牛養豬。
只是每年夏天,當洪水頻發時,幾乎都會發生船翻人亡的事件。女人們在山上放牛時,偶爾會看見浮尸從河面靜靜漂流而下,這也是她們最為自己的男人擔心的時刻。
在1998年前後,這種擔心沒有了。城里的人們發明了挖沙機,沙船上不再需要這些男人的力氣。隨之而來的是,錢卻越來越難掙了。
十堰市扶貧辦前主任曹芳明在一篇題為《當前農村致貧因素的調查與思考》的文章中提到,直到2004年,十堰市的縣市人均p只有3829元,這個數字還不到城區同一指標的1/7。與此同時,年人均純收入在668元以下的有38.16萬人,佔全國絕對貧困人口的15%。
也是在1998年,時任鄖縣衛生局副局長的李光成領頭,建立了鄖縣單采血漿站。當時,他在鄖縣城關鎮衛生院租了3間平房,買了6台采漿機,找了4個人工作。供血的營養費由物價局規定,每次80元。
根據鄖縣單采血漿站站長李光成的最新計算,血站的采血量從最早的每年1萬袋上升到現在的大約6萬袋,血漿站僅僅每年發給獻漿員的補貼費就達1000萬元。「按照人均2500元計算,就是個400人的企業,這在鄖縣也是很少見的。」他說。
于是,村里越來越多的男人女人們想到了血漿站。「想錢嘛,不去怎麼辦?」周文芬淚水漣漣地說。在自家的糧倉上,放著孫子騎著童車的照片,她一抬頭就能看見。
「扎著怕痛,不扎又不得過日子。」
周文芬
龔傳海的妻子和女兒
不過這晚,周文芬並沒有休息好。睡前從天津打來的一個電話,讓她輾轉反側到凌晨3點。睡意目蒙目龍中,她听見籠里的公雞叫了頭遍。
那是兒媳婦打來的電話。醫院說,孫子若要住院,得先交8萬塊錢。為了給他治病,小高帶著妻兒到了天津,一邊打工一邊求醫。
兒女們本不讓她去「抽血」,因為「現在掙這點錢,以後不知道要花多少錢」。但周文芬還在堅持。她一直把寫著「血液可以再生,獻血漿有益健康」、「一人獻漿,全家受益」等宣傳口號的獻漿卡和身份證放在一起,「怕丟了就抽不成了」。
不過,勸阻歸勸阻,每次抽完血,兒子還是會騎摩托車來接她吃飯,然後再送她到碼頭坐船回家。兒子常常發現,母親的「眼泡子都腫了」。
周文芬憂心的不是自己的疼痛和浮腫,而是時間。兩年後,她就55歲了。按照規定,女性超過這個年齡就不能供血漿了,她得抓緊時間,尤其今年春節後,營養費上漲,一袋血漿可以換回168元。
腳下的山路,這些年已少有人走,多為荒草掩沒。她們好幾次差點兒摔倒,幸虧一把抓住路邊的枝條。但隨即會「啊」地叫出來,因為抓住的是野刺。
這些對于經常起早貪黑的農村女人來說,都不算什麼。她們最怕的,是經過農田時遇上蛇,再就是在「抽血」時暈過去。
周文芬的血管並不好找,每次「抽血」都要扎三四次才能成功。這常常痛得她直冒汗,「衣服都濕透了」。去年冬天,在抽血過程中,她渾身顫抖,幸虧劉開連及時端過來一杯糖開水,這才讓她緩過勁來。
而劉開連第一次看到那個「像是給牛打針的針一樣粗」的針頭扎進自己胳膊時,她當場暈了過去。後來,針一扎進胳膊,她就把頭扭向另一邊。
這事兒她至今不願被人提及。雖然被旁人說成「賣血」,但她更願意說自己是去「抽血」,其他供血漿者也大都如此。
在一個小山坡附近,劉開連停下腳步。「我們去年就在那兒狠狠摔了一跤。」她說。
去年的一個雪天,她、周文芬和村里另一個女人手拉手下山,結果三個人一起滾出去好遠。後來再遇到下雪天,她們會在前一天晚上就去孫家灣的親戚家住,這樣方便坐船。
而高從芬則「沒這個福分」,她住在離孫家灣更遠的鄭家河村。從2000年開始,她和丈夫老董就出門賣血。到了那天,他們得一早把豬喂飽,再把牛拴在山上。
同時,去抽血也需要在人前遮遮掩掩。「去之前也怕人說。可考慮到缺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先抽了再說。」這個51歲的中年婦女無奈地說。
那時,兒子剛上高中,家里的房子也搖搖欲墜。她跟老董到血漿站時,發現院子里都是排隊的人。一直等到半夜,他們才輪上。
看著「那針跟給豬打針的針一樣粗」,高從芬還沒開始抽,就覺得有點發暈。
大約半小時後,從她身體里抽出來的血漿,被放在一個小推車里,推到另一個房間。而還有些發暈的高從芬,起身去發放營養費的窗口,簽名領到83元錢。
她身體的不適感也隨之消失,因為「錢拿到手了,就只顧著高興了」。而丈夫老董則抱怨采血的機器太不懂得體恤人︰「日他個媽,那個機器準得很,一斤二兩的袋子,差眼淚個兒那麼大一滴都不行,非要給你抽夠才行。」
「他們都是遭罪的人!」
高從芬的娘家就在楊家溝村。有關她這些年「賣血供兒子讀書」的事,周文芬等這些娘家人並不陌生。方圓幾十里內的抽血者,她們差不多能一一道來。畢竟,大家常坐同一條船,做同樣的事情。
在往孫家灣跑了半年後,附近抽血的人越來越多,在「血頭」的帶領下,30多人決定包船。每隔一周的周一,這條船就會從距高從芬家不遠的韓家洲出發,裝著一船人,直奔血漿站。
在漢水流經的鄖縣縣城上下游河段,就有了這3條在特定的時間被人稱為「血船」的船。在固定的時間,它們載著一批相對固定的特殊乘客,往返于與終點。其他數千名供血漿者,則通過血漿站專門購置的班車或是其他方式,往返于城鄉之間。
「扎著怕痛,不扎又不得過日子。」指著臂彎處大小不一的針眼,高從芬反問道,「你說日子要是過得好端端的,誰會去受這個罪?」
兒子上大學每年學費就得5000元,從高中起,他的學費和生活費,大多靠老兩口抽血。她原本以為,兒子大學畢業工作後,她就可以不再「受這個罪」了。
可一切都非這個鄉下女人所能預料。兒子不僅很長時間沒找到工作,而且後來還被同學騙進一個傳銷窩點。
對方打來電話,要他們交3000塊錢贖人。「你現在就是啃他骨頭吃他肉,我也沒辦法。」高從芬告訴對方,「我們身上連血都沒了,別說是錢。」
「她們都是遭難的人。」老謝說。
十年來,河水或洶涌激蕩,或靜靜流淌,作為這河段上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唯獨這條船風雨不變,給大河兩岸的山里人,帶來不少方便。老謝也成了人們口中的「好人」。
爬過3個小山頭,穿過山頂的松樹林、山腳下的稻田和河灘上的玉米地,周文芬等人終于趕到了河邊。這時天色微亮,剛好6點。
「等等她們吧!」劉開連對老謝說。同村另外4個抽血的女人,還走在半山腰上。
「這些人都是搞那個的。」一個過河的女人對身邊的女人嘀咕道。柴油機轟鳴,對方沒听清楚,說話的女人用胳膊肘拐了她一下,同時斜了斜眼楮瞅著劉開連她們,壓低嗓門兒說,「賣血的!」
差不多10分鐘後,船開了,10個乘客,7個是去「搞那個的」。
等船的間隙,劉開連掏出包里的一根黃瓜對桂芳說︰「到時候我們仨分著吃了,心里會舒服點。」她告訴這個第一次來抽血的女人,長期抽血的人,出門前會帶上白糖或女乃粉,或者是橘子和隻果,還有人會帶自家曬的紅薯條。
船至油坊溝碼頭,背著大包小包的人涌上了船,頓時塞滿了船艙。
這已是立秋後的第11天,河面上又濕又涼。進城走親戚的一位中年婦女拉開艙門,探頭看了一眼又縮回身來。「都是些賣血的。」她嘟囔道,臉上明顯不悅。
「生活怎麼辦?總得搞錢吧?」
三個女人到達河邊
8月18日,在油坊溝碼頭等船的人們
船艙逼仄而空氣污濁。周文芬想鑽出艙透氣,可江面上突然下起雨來,她不敢淋雨,只好鑽了回去。
這一船人里,有30來個是「搞那個的」,每人進城收3塊,返程收1塊。價格是「血頭」跟老謝講的,「血頭」坐船時,老謝不收錢。
「我咋敢跟血頭要錢,他要是帶這些人包船去了,我到哪兒裝人?」這筆賬,老謝算得很清楚。
47歲的龔傳海便享受著免費坐船的待遇。他是方圓幾十里有名的「血頭」,每次都在油坊溝碼頭上船。
與他一起上船的人,大多是他直接或間接介紹的。每介紹一個新人,采三次血漿後,血站會給龔傳海20元「勞心費」。這些人以後每采一次血漿,介紹人會提成一塊錢。表現好的介紹人,在年底還會有獎勵。去年,龔傳海完成了2000多袋,血漿站獎給他一床太空被和一箱梨花村酒。
龔傳海是在孩子舅舅的介紹下去的血漿站。那是2000年,他連續去了三次,但都沒「抽血」,「總感覺丟人」。
可家里每年上繳提留就得五六百元,收成不好的年頭,地里收的糧食全賣了也不夠。家里不僅沒糧可吃,還得花一大筆錢給妻子做手術。
第四次去血漿站後,龔傳海決定「豁出去了」。在那里,他也接受了一番教育,知道自己是在「獻血漿」而非「賣血漿」。這個方圓幾個村子里最早「搞那個的」人,听到別人說「賣血漿」,往往不高興,並且會聲明「我們這是獻血漿」。
同樣不高興的,還有血漿站站長李光成。
「我只要听到‘賣血漿’,心里就老不高興。」他強調,「人家的奉獻遠遠不止100多塊錢。」這位站長要求他的護士,在采集完血漿後,不能將血漿袋隨手扔在台子上,「這樣會給人家造成心理創傷」。他還建議護士最好雙手輕輕放下袋子,最後還要向供血漿者說一聲感謝。
在李光成看來,「獻血漿」是「一種高尚的行為」。但在山村里——尤其是老人們眼中,是種「難以接受的行為」。
「***,肯定賣血去了,血賣了賣油,油賣了賣骨頭。」看見龔傳海回來,村里一位老人隨口罵道。
早期,血漿站曾獎勵過龔傳海一副對聯和門畫,但他不敢往門上貼。上中學的兒子,曾勸他別獻了。
「生活怎麼辦?總得搞錢吧?」他把兒子給噎了回去。
每次進城,龔傳海都會換一身稍新的干淨衣服,回來後,妻子會給他炖碗雞蛋糕,或是煮個雞蛋,他還會喝一杯黃酒活活血。
他所在的村民小組,已有幾十個人找過龔傳海,希望他介紹他們去獻血漿。有些身體不合格的,還試圖找他去疏通關系。
「沒錢使嘛,你不獻?總不能坐吃山空吧?」龔傳海說,村民們大都跟他的想法差不多,「在家閑坐著也是坐著,獻了還有100多塊錢。」
偶爾,這個「血頭」也會一聲嘆息,他發現,村子里有手藝的人,都出去打工了,而自己沒什麼手藝,「只能做這兩頭不見天的事」。
但他時常也會安慰自己,「現在日子總算好過了」,因為在他出生前後,他們家經常需要到處討飯吃。坐在23年前結婚時蓋的土房里,他會與家人一起「憶苦思甜」。
然後,每隔一周的周四,他會趕十幾里山路,去坐老謝的船進城。與周文芬不同的是,他是「血頭」,老謝不會收他的路費,他能多掙4塊錢。
「生意還不錯,來抽血的人挺多」
在距離終點約15分鐘航程時,船拋錨了。
柴油機發生了故障。船開始在河面起伏漂流,乘客一陣騷動,經過近5分鐘搶修,船得以前行。
尚未開出10米,機器再次熄火。幸運的是,風是吹向近河岸的,在顛簸漂流了更長一段距離後,船終于靠岸。
與此同時,河對岸縣城的上空,飛起片片煙花,這讓這一次拋錨,變得不再那麼沉悶。絢麗的煙花在陰沉沉的天空里,整整響了五六分鐘。
煙花過後,船重新啟程。老謝從船頭的乘客開始,挨個收路費。賣菜的農民們,抱怨他耽誤了他們做生意的最佳時機;「搞那個的」人們,則大多默不作聲。
船一靠站,所有的人便以最快的速度沖出船艙,周文芬她們也被裹挾在這條匆忙的隊伍中。沿江的公路上,他們也成了腳步最匆匆的一隊人。靠近血漿站大門時,他們幾乎都跑了起來,以便排到一個靠前的號。
他們注定是追不回被船耽誤的那一個小時了。
周文芬走進候采廳時,電子屏幕上顯示的是「1-220號準備交卡」,她們以前看到的是「1-120號準備交卡」。劉開連排在313號,周文芬雖然是304號,但她最近幾次沒來,需要先做體檢。
她坐著等待體檢結果的位置,一周之前,是一個老家在城郊農村的女人坐在那里等待體檢結果。男人在城里做小生意,這個女人在家帶孩子,這是她第一次來。孩子開學上小學二年級,每月要交150元早餐費。听說賣一次血漿有160多塊錢,她早上8點就來做了體檢。
「你知道抽血痛不痛?」隔一會兒,她就會怯生生地向身邊不同的人問一遍。
血漿站大樓門口,掛著「鄖縣單采血漿站有限公司」和「鄖縣食品藥品監督局」的牌子。牌子下面,一群人大都席地而坐,或閑聊著家長里短,或玩紙牌游戲「斗地主」,或伸著腦袋圍觀,還有人舌忝著價格在兩毛到五毛不等的綠色棒棒糖,以便獲取糖分補充能量。他們都是剛剛采完血漿的農民。
不少人是帶著年幼的孩子進城的。孩子們或拿著棒棒糖,或吃著一元一袋的鍋巴。血漿站大樓下依次開著11家小店,其中9家賣副食和百貨。
「生意還不錯,來抽血的人挺多。」在離大樓門口最遠的一家店里,店老板說。
5毛錢的冰雪牌綠豆冰棒,一袋裝兩根。不少父母喜歡買,一根給孩子,一根自己吃。不過,抽完血後,他們才能吃,因為血頭早已交代過,「抽血之前,不能吃豆類食品」。
吃完這根冰棒,差不多就到血漿站的班車送他們回鄉下的時間了。為了趕上班車,這些大人和孩子,凌晨4點就得起床。
但這班車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坐。來自城郊農村的一個黃衣女人,是自己騎摩托車來的,班車不經過她家。這個排在131號的女人,一邊逗兒子,一邊等候工作人員喊自己的名字。
在她身後,是大柳鄉的一個「血頭」。他夾著黑色公文包,大聲向一個同鄉男子交代注意事項。「抽血前,肉不能吃,黃豆、綠豆也不能吃,還有你老婆炒的花生米也不能吃。」最後,「血頭」囑咐男子抽完血後,不要在城里亂跑,以免誤了班車。
而樓下,抽完血的人們,正提著大大小小的袋子等班車。有買了魚和噴霧器的男人,也有買了一塑料袋隻果、一個鋁合金盆或幾袋鹽的女人。
不過,周文芬並不羨慕這些有免費班車可坐的人。因為坐班車的人,血漿站不給發路費;坐船的人,則可以領到路費8元,而老謝只收4元。這樣,同樣一袋血漿,周文芬可以比那些坐班車的人多賺4塊錢。
賺錢的過程,還是和往常一樣,針頭刺進血管時,周文芬便有些發暈。當袋子被血漿充滿,機器停止運轉時,她幾乎暈厥。
那168元錢,是劉開連代她領的。然後,她被劉開連和桂芳攙扶到二樓食堂。她們把那根黃瓜分著吃了。等她們拿著采血漿的小票,免費在食堂里喝了點粥,吃了點饅頭後,時間已是下午一點半。
「自己是女的,身體搞壞了就算了」
船將在兩點返程。考慮到周文芬的身體狀況,3個女人決定花5元錢坐出租車。
這對她們來說是一個「奢侈」的選擇。對高從芬來說,更是「想都不敢想」。她第一次到血漿站,是跟老董順著公路走到縣城的,花費了4個多小時。
由于很少缺勤,老董曾被鄖縣血漿站組織參加「獻血漿」宣傳活動。2007年「世界獻血日」,恰逢鄖縣血漿站建站10周年,縣里舉行了隆重的慶典活動。
血漿站組織供血漿者排練小品,告訴人們「抽血對身體沒影響」,還發給每人一件恤衫,上面印著「我獻漿,我健康」。老董的任務,是打著「獻漿光榮」的標語,喊著口號,跟隨隊伍在街道上游行。
「丟人,哪是光榮!」高從芬說。她怕別人笑話自己「日子過不下去了,才去賣血」,曾試圖洗掉恤衫背後那六個字。
結果證明,她純屬徒勞,那幾個字至今依稀可見。這也讓那件恤衫從此長臥箱底,穿了那一天後,老董再也沒穿過。
「說到底就是人家給你點錢,不算啥子光榮不光榮。」老董對妻子的說法,並不完全贊同。他家原本在村里還算不錯,因為孩子上學,反倒「成了最窮的」。
更何況,他們眼下正需要錢蓋新房子。老房子已弱不禁風,高從芬常常用衛生紙塞住耳朵睡覺,夜里刮風時,她听著害怕。有一次,大風過後,娘家弟弟打來電話一直沒人接。他擔心姐姐家房子被風吹塌,第二天專程前去查看,發現沒人在家。
高從芬回家後,發現弟弟在門上用黑炭寫下「三姐,你不要抽血了」。
「不讓抽血了,你供我們娃子讀書啊?」當天晚上,給弟弟打電話時,高從芬開口就是這句話。
盡管獻漿卡上的「獻漿須知」第四條規定。婦女月經期暫不能供漿,但高從芬顧不上這些。挖地基借的兩萬塊錢,他們得靠抽血慢慢還。
有時候,這個女人反倒會勸丈夫少去幾次。在她看來,「家里面總得有人撐著」,「自己是女的,身體搞壞了就算了」。
周文芬也是這麼勸丈夫老高的。她曾和老高一起到血漿站,最終她還是沒讓丈夫抽。2008年,周文芬抽血漿再加上老高種地,一共攢下了2000多塊錢。她為自己和丈夫各買了一副850元的棺材,剩下的1000多塊錢,她讓兒子拿去給孫子治病。
她曾去醫院找到醫生。「我孫子如果用得上我的血,我給他輸。」她告訴醫生。
「醫生說不行,配不上。」站在自家的麥秸堆前,這個鄉下女人邊說邊抹眼淚。
在回家的船上,一旦發暈,她會找老謝要杯熱水
從家到血站的這段航程,周文芬們已經很熟悉了……但對自己的血漿流出身體後的歷程,周文芬們卻所知甚少。
這天,從周文芬身上抽出的這袋血漿,會和其他69袋血漿一起,被放到零下50攝氏度的冷凍庫里,大約半小時後,這些血漿就會凍成冰塊。然後,它們會被運入零下30攝氏度的冷凍庫,保存一個月,等待武漢過來的貨車。
這些血漿被拉到武漢之後,每袋大約可以制成一支半的人血白蛋白,據說每支人血白蛋白的價格在600元左右。如此算來,一袋血漿最終創造出的金錢價值,大約850元。當然,或許只是個巧合,這與周文芳買的棺材同價。
但現在,周文芬只能帶著168塊錢,坐上這條回程的「血船」。
這天下午2點,坐在船艙里,周文芬呆呆地望著平靜無比的江面。身後的黃色背包里,有一個空水杯。在血漿站,她用它來接開水。在回家的船上,一旦發暈,她會用它找老謝要杯熱水。
對這些要開水喝的乘客,老謝有求必應。他知道,這些乘船的女人,把血漿留在城里後,還要坐他的船回到農村,等待下一次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