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墓之魔主篇 丹道修真境界︰神與仙的區別

作者 ︰ 哭泣天空

丹道

通過燒煉,服食來達到長生的外丹術已逐漸沒落。現修真界主要以的內丹學,即丹道為主流,講究修煉。

老子道德經曾雲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詞為即精氣神的返還過程。又因人精氣不足,又創出補足精氣的,使人從後天補虧達到先天,以便開始修煉。

修真境界

在小說中看到的修真者更多的像是修煉劍仙的。但是又在修真的境界,內容方面多次提到內丹術。實際上小說中的修真者是以道家修煉內丹術和修煉劍仙術的兩種東西糅合而成的。

一說︰修真分闢谷,光照,靈寂,元嬰,出竅,混元,寂滅,渡劫,飛升,這九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分初期,中期,後期

二說︰修真各階段名稱設定︰氣動、煉神、丹成、胎息、元嬰、分神、出竅、化形、融合、還虛、元神、魔劫、地仙,前十一個階段均分為三段︰前期、中期、後期,修道之人在煉出紫府元嬰後,才算真正跨過了修真者的門檻,可以修煉護身法寶了。魔劫期,是修真者進入地仙境界必經之路,爆發的時間不定,在進入元神期之後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渡劫以後將進入地仙境界,可進入被成為小天界的「射日星」修行。魔劫爆發得越早,威力相應也就越小,越容易通過,但在進入地仙境界以後,由地仙修天仙時,時間就越長,磨難也將越多。

三說︰修真者的修為境界共分為十一種,計有︰旋照、開光、融合、心動、靈寂、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渡劫、大乘。每種都有上下之別。

修真者若進入六層的元嬰期,隨著精勁能量的凝結,修煉出自己的「紫府元嬰」,就可以達到所謂的靈魂不滅。若是修成十層的渡劫,那就可以肉身不滅。但是最危險的就是渡劫期。修真者有句俗語,所謂「元嬰」好修,「渡劫」易滅。修真者只要有時間有仙石,有正確的修煉方法,總能修煉到元嬰期,而渡劫期則不然,一個修煉不當就會形神皆滅,徹底消失。

「神仙」

一般是指修煉得道,神通廣大,變化莫測而又長生不死之人。即「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神仙」也稱「仙人」、「真人」,統稱「仙真」。其實,神與仙是有區別的,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也稱先天之聖,是先天就存有的真聖,按《抱樸予》的說法,是屬于神異類,「非可學也」。比如三清尊神、玉皇大帝、南極仙翁等天界尊神,就不是世間的凡人通過修道能夠修成的。仙是後天在世俗中修煉得道之人,也稱後天得道仙真,凡是通過長期的修煉,最終達到長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中國古籍中的「神」字,內涵相當豐富,既包含有「超自然力」,人們難于預測、駕馭者謂之神,如《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又日︰「唯神也,不疾可速,不行而至。」又有精氣等謂之神,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世。’」又有「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智之精氣謂之鬼。」還有長生不死者謂之神,如《家語》曰︰「不食者,不死而神。」可見「神」既包含先天神靈,也包含有精氣之神和希求不死之願望。道教謂老而不死曰仙。漢末劉熙所著《釋名》一書解釋︰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葛洪說︰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疚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苟其有道,無以為難也。鐘、呂認為,所謂仙與人的分野,在于陰陽狀況的不同。純陽而無陰者,仙也;陰陽相雜者,人也。負陰抱陽而為人也。

神仙的形象及特性

關于神仙的傳說,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在中土廣泛流傳。《莊子逍遙游》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在燕齊海濱一帶,傳說有蓬萊、方丈、流洲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藥,禽獸盡為白色,所居宮闕都用金銀做成。《神仙傳》中也對仙人作了許多形象生動的描述︰或者聳身入雲。無翅而飛;或者駕龍乘雲,上造天階;或者化為鳥獸,浮游青雲;或者潛行江海,翱翔名山;或者吸食而氣,闢谷茹芝;或者出入世間而人不識,或者隱其身而莫能見。仙人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潛江隱身,神通廣大,無所不能。

神仙的品位

道教最早經典《太平經》中的神仙體系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之不足也。」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將仙人分為三等︰「上士舉行升虛,謂之夭仙;中土游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尸解仙。」《天隱于》又將仙人分作五類;在人稱人仙,在天稱天仙,在地稱地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稱神仙。《太真科》中又分為九品︰「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靈他、至仙。

神仙統轄的洞天福地

據《雲笈七簽》載︰道教有三十六天說,三十六天總由三寶君所統。其欲界為「有色有欲」,「交接陰陽,人民胎生」。欲界以上為色界、無色界,「人壽命長」,但未斷生死。四梵天又叫種民天、聖弟子天,「人斷生死,三災之所不能及」。三清境是九聖、九真、九仙所居。

道經載︰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三島,皆人跡所稀絕,為仙人游息之處,有不死之仙草。十洲為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鱗洲、聚窟洲。三島即昆侖、方丈、蓬丘。在地上的諸名山中,有仙人及真人統治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七十二福地,在名山大川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多得道之所。

神仙實有、神仙可學

道教認為神仙是真實存在的,道教大量的神仙記傳、神仙故事、神仙傳說等,都以生動的實例來論證神仙的存在。葛洪《抱樸子內篇》中《論仙》、《對俗》兩篇,反駁懷疑神仙存在的種種觀點,論證神仙實有。有人認為,有存必有亡,有生必有死,這是人之常理,「「未聞有事于萬年之春,久視不已之期者矣。」《抱樸子》說︰「夫存亡始終,誠是大體,其異同參差,或然或否,變化萬品,奇怪無方,物是事非,本鈞未乘,未可一也。」認為天地無窮,電鶴長存,所以未必所有的人和物都遵循生死存亡的規律。有人從人皆稟氣而生,「受氣皆有一定’出發,斷定所有的人「皇天賦命,無有彼此」,都有生死。《抱樸子》指出,人有差異,物有變化,因而存在著特殊的人,可以變為仙。世俗之人,多不「知道」,不「行道」,不信神仙,迷戀名利,自然成不了神仙,見不到神仙。

《對俗》篇繼續論證神仙實有。有人說︰「龜能土蟄,鶴能飛天,使人為須臾之蟄,有頃刻之飛,猶尚不能,其壽安可學乎?」《抱樸子》指出,人雖然不能「土蟄」、「飛天」,但萬物之中人最為靈,自有高出動物之處,「真人僅今學其道引以延年,法其食氣以絕谷,不學其土蟄與天飛也」,不妨礙能修仙。

道教謂人人皆含道性,「我命在我不在天」,皆可修道成仙。首先,道生萬物,道寓于物,而道是永恆的,「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道之別體也」。通過對事物的變化和醫藥等的作用,來類推神仙可成,神仙實有,神仙可學。為此,道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仙學理論和修仙方術。

仙是佛的概念被引入中國前一切修行的唯一正果,從上古的天帝到某些地方還在拜著的黃龜龜都被劃作仙。在話中,仙擺月兌了世間萬物被輪回所制的枷鎖,超越時間和空間游蕩于宇宙之間,他們無生無滅,無所不能,與天地同壽,他們中有開天闢地的上仙,也有修煉而成的飛仙——雖然很多仙依然保留有自己的很多思想和特征。從這些概念上,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神話中的仙和其他外國神話中的神更為貼近,不過也有一些不同,這點我們稍後會講到。

所謂得道而成仙。作為道教在中國的神話中的最高境界,仙一向有著最高的地位,即使是在西游這些佛教概念為主的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見這些仙和佛同起同坐的場景。時至今日,很多南方沿海城市和名聲山巒中依然有諸多對仙的崇拜——固然很多人的對仙的概念已經混淆。

從仙的來源和屬性分類的話,仙能被分為五類,也就是著名的天、地、神、人、鬼。

p︰作品新上架,請大家多多訂閱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神墓之魔主篇最新章節 | 神墓之魔主篇全文閱讀 | 神墓之魔主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