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夜喜雨》我很小的時候便會背誦,當時我最喜歡的便是「潤物細無聲」這句話。那時的理由很簡單︰這句最押韻,也最容易記。隨著閱歷的增加,我最喜歡的依然是這一句。理由是透過這句詩的恰當的擬人修辭方法,我領略到春雨那母親般的溫情。如今,這句詩依然是我最喜愛的,我從詩句里感受到了一種默默不懈地奉獻,而又不思回報的精神。
「潤物」是一種奉獻︰犧牲自己,滋潤他人。「無聲」又表明奉獻時的情態︰只在乎所出,不在乎所得。難怪杜甫喜春雨,難怪多少古今賢人把春雨這種精神融合到自己為人處事之中
然而,也許是古詩越來越「古」、讀起來越來越不「新潮」了吧,現代社會中一些青年人非常缺少春雨這種精神。「只懂所取,不知奉獻」成了他們精神世界的代名詞。即使偶爾「奉獻」一點,也是為了求得好評一類的回報。我們可以把他們的這種做法用一個數學公式的形式來表達︰
︱奉獻︱=所取,奉獻為正數時,為了所取;奉獻為零時,要求所取;奉獻為負值時,也就是對社會造成損害時,圖謀所取。
春雨的精神也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奉獻-奉獻=所取,奉獻的取值恆為正數,無論其值多大,兩個相同的數相減,其結果,也就是所取都是零。我想,春雨之所以「細無聲」,原因就在于此吧!
青少年要想學到春雨的精神,就要從以上兩個公式的分析中正確理解奉獻與所取之間的關系,要明確奉獻的動機是為了幫助別人,分擔別人的痛苦,為別人解難,而不是從別人那獲得什麼。否則,不用說奉獻的取值為負為零,就是正數,也是「為了奉獻而奉獻」,是虛假的,並非發自內心的,常常是「粗而有聲」的,是不值得學習的。
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雷鋒便具有春雨的精神,他確實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雷鋒曾經雨中送大嫂回家而不留姓名;雷鋒還曾以「解放軍戰士」的署名給災民寄去了數百元的捐款……雷鋒的奉獻是質樸的,「細無聲」的,帶有一種憨厚芬芳的鄉土氣息,而一點也不帶有某些人的濁氣。人們常說︰「春雨貴如油」,我也要說︰「雷鋒貴如金」。杜甫老先生所吟誦的「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精神,不是在數百年後的雷鋒身上得到了最鮮明的體現嗎
奉獻是一種美,春雨般的奉獻是天然的美,是無法遮蓋的、無法抗拒的美。
我贊美「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我追求春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