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鴨嘴獸
鴨嘴獸分布于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是澳大利亞特有的非常特殊的單孔目動物。它的嘴和腳象鴨子,尾部象海狸,是世界上僅有的三種生蛋的哺乳動物之一(另兩種是刺蝟)。鴨嘴獸主要在水中捕食小魚蝦、青蛙、螺螄、蚯蚓等食物。由于它的活動量大所以食量也很大。鴨嘴獸的食量幾乎和它的體重相等,有人觀察到一只鴨嘴獸一天吃了540條蚯蚓,2∼3只蝦,還有兩只小青蛙。鴨嘴獸為世界珍稀動物,具有「活化石」之稱。
鴨嘴獸的歷史非常悠久,鴨嘴獸的祖先早在一億八千萬年前的侏羅紀就出現了,那時它們分布很廣。可是到了七千萬年前,許多更加先進的哺乳類大量繁殖,這些古老的動物逐漸絕滅了。但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陸的動物卻很幸運。由于地殼運動,澳大利亞同其他大陸分開了。所以,後出現的哺乳動物就不能到達這塊地方。鴨嘴獸的祖先就得以在此生息繁衍,並且一直保存著原始的生蛋的狀態。它對于研究哺乳類的起源有著重要的作用。
鴨嘴獸是非常奇特的動物,所以,對它的發現和命名也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過程。從發現這種動物到給它定名,這中間經過了漫長的100年,在反復琢磨後,科學家們才給它起了一個合適的名字——「鴨嘴獸」。這主要是因為具有哺乳動物的特點︰用喂養幼仔;同時又具有爬行類、鳥類的特點︰孔與排泄孔全在一起,方式是卵生,而且還孵卵。它的嘴外形又像鴨子的嘴。
從它的外形來看,就很奇特。它的身體像獸類,全身被毛,毛是濃密的短毛,體形為流線形,身長約50厘米左右。它的嘴是頜部的延長,外形極似鴨子的嘴。別看它的嘴像鴨嘴,可比鴨嘴高級得多了。它的嘴里面是角質的,覆蓋在角質上面的是一層柔軟的、富有的黑色皮膚,皮膚里還有一些特殊的結構,能感覺到動物肌肉里電場的移動。這使得鴨嘴獸的嘴能準確地把藏在水底淤泥里的小動物捕捉到。它的嘴的前緣還有脊紋,可以咬碎或咬食物,下頜兩旁還有「過濾器」,把水擠壓出去。
另外,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從鴨嘴獸的頭部看不出長著耳朵,實際上它也有耳孔,它沒有的只是外耳,當然這也是有實際的用處的,甚至可以說,這是自然進化的產物。當它在潛水的時候,耳孔和眼緊靠在一起,耳孔和眼楮上的肌肉褶皺把耳孔和眼楮嚴密地遮蓋起來,水無法。
鴨嘴獸另外一點叫人感到很恐怖的地方就是鴨嘴獸還能散步毒氣呢!鴨嘴獸的爪子不僅銳利,在雄獸後腳的大拇趾上還長著鋒利的角質距,終身都存在。這個角質距能分泌毒液,此毒液能使狗很快死去。如果到了兔子的皮下,兩分鐘之內家兔也死去了,可見距分泌的毒液毒性之大。如果人踫到了毒液,及時治療是可以痊愈的。鴨嘴獸生活在河邊沿岸,用它那堅硬的爪子在河邊挖掘洞穴,並在里面築窩。白天在洞內睡覺,傍晚出來下水捕食。
鴨嘴獸喜歡在水邊挖洞而居,尤其是在近水的樹下建造它自己的地下室。地下室有兩個洞口,一個在水下,一個在岸上。岸上的洞口容易被敵害發現,鴨嘴獸就在洞口用雜草、碎石偽裝起來,這樣敵害就不容易發現了。水下的那個洞口主要是為了到水下覓食方便,還有逃避敵害的作用。
鴨子獸的奇特之處是鴨嘴獸是「單孔目」動物。「單孔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鴨嘴獸的大腸末端只有一個孔,這個孔泄殖尿液、排出或卵細胞,被稱為「泄殖腔孔」,「單孔目」的稱呼就是這麼來的。而動物界只有爬行類和鳥類有泄殖腔孔,在這點上,鴨嘴獸與它們是相似的。大約半個月左右鴨嘴獸通過泄殖腔孔產下1∼3枚卵,卵為白色,殼軟,卵個頭約似鵪鶉蛋大小。這時雌獸就把卵抱在胸前孵化。
人類對于鴨嘴獸的研究,發現了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的親緣關系,同時也進一步發現了哺乳動物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動物。還確認了單孔目動物是最低等的哺乳動物。
鴨嘴獸是世界上極其珍貴的動物,它只分布在澳大利亞的東部。鴨嘴獸在學術上有重要意義,但因追求標本和珍貴毛皮,多年濫捕而使種群嚴重衰落,曾一度面臨絕滅的危險。澳大利亞政府己制定保規。
憨態可掬的樹袋熊
樹袋熊還有一個好听的名字,叫「考拉」,他被稱為「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從童話里走出來的動物」,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廣闊的澳大利亞就是它的故鄉。澳大利亞是有袋類動物的王國,是有袋類動物最集中的地方,而樹袋熊是其中最珍貴的一種樹袋熊長得活像一只絲絨的玩具熊,肥胖的身子滿長著毛茸茸的淡灰色或淡黃色絨毛,沒有尾巴,頭很大,兩眼炯炯發光,兩只半圓形的大耳朵直立在頭的兩側上角,長長的絨毛遮蓋著耳廓,臉部長著短短的絨毛,而一個黑黑的鼻子卻是光溜溜的,非常逗人喜愛。樹袋熊以它那軟綿綿、圓滾滾的身體和琥珀球般的眼楮傾倒了全世界的人,即使是一個不喜歡小動物的大男人看到那麼「楚楚可憐」的樣子也會忍不住要抱一抱它。
樹袋熊的足較長,爪鋒利有力,善于攀爬樹干,是一種樹棲動物。趾長得象人的手似的,大姆趾與其他四趾叉開著,能做抓握動作,便于抓住樹枝。它常年棲居在桉樹林里,只吃有限的幾種桉樹的樹葉,其它什麼都不吃。白天,樹袋熊通常將身子蜷作一團棲息在桉樹上,除了吃樹葉就是睡大覺,連下樹飲水都懶得動,僅從樹葉中取得自身需要的水分,致使皮膚都能散發出強烈的桉樹油的怪味。樹袋熊一天有20個小時在悶頭睡覺,大白天難得睜開眼楮,只有晚間才外出活動,沿著樹枝爬上爬下,尋找桉葉充饑,它的一舉一動也總是慢吞吞、輕悠悠的。
每年夏季是樹袋熊的時期,雌性樹袋熊懷孕一個月後,就生下幼仔,一般每胎僅產一仔,很少有雙胎。這時在澳大利亞是炎熱的夏天,剛出生的小熊眼還未睜開,渾身無毛,後肢還未發育完全,只有15毫米長,體重不到三克,猶如一條小爬蟲,但能鑽進母親月復部的皮質育兒袋內,。五個月後,小樹袋熊體長可達16厘米,可它還撒嬌似地趴在母親背上,或者舒適地躺在母親懷中,六個月後,毛長得差不多了,才開始爬出來到媽背上玩,但仍離不開育兒袋中的女乃頭,直到一歲時,才依依不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野外生活。樹袋熊的壽命一般為12年左右。
奇怪的是這時小熊非常愛吃成年樹袋熊的糞便,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樹葉基本上由縴維素組成,而樹袋熊本身對這種縴維素是不能消化的,它所以能消化全靠滋生在它盲腸里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能幫助樹袋熊把咀嚼過的縴維為可以被消化吸收的黴。而即將獨立生活的小熊,體內正缺少這種微生物,所以它愛吃成年樹袋熊的糞便,目的是為了獲得糞便中的微生物。
樹袋熊的胃口很大,食路狹窄,非桉葉不吃。桉樹葉是一種最低劣的食品,幾乎不含醣和脂肪,蛋白也是微乎其微,因此樹袋熊的體內根本找不到脂肪,遇到干旱天氣,甚至常會死于缺少蛋白。在自然界幾乎沒有一種動物會來和樹袋熊爭奪這種營養低劣並散發怪味的樹葉,所以樹袋熊沒有天敵,它的唯一敵人是人。因為樹袋熊的皮毛保溫性強,僅次于北極動物,能制作華貴的皮衣,所以不斷遭到人們的獵殺,到本世紀初幾乎瀕臨絕種,幸好1927年政府宣布了禁獵令,才使這種動物月兌離了絕種的危險;但樹袋熊的厄運並沒有就此消失,他們的棲地和食物——桉樹正在大量消失,這是威脅樹袋熊生存的頭號敵人。現在,許多澳大利亞人正動員起來搶救樹袋熊的家園,只要人不去打擾它們,它們一定會在桉樹林中不斷的繁衍下去的。
鏈接有袋類動物
有袋類動物是哺乳類中一個古老的類群,在白堊紀晚期及第三紀早期的時候,足跡幾乎遍布于整個世界。隨著高等哺乳動物-真獸類的興起,在生存競爭上處于劣勢,特別是成為食肉類動物的捕食對象,使其在亞洲、歐洲和非洲等大陸相繼絕跡,現生的有袋類動物均分布于大洋洲及南美洲的草原地帶。
在有袋類動物中,袋鼠是最出名、最逗人喜愛的珍獸,它的形象出現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以致于幾乎成了澳大利亞的同義詞。
但自從歐洲人在1788年移民到澳大利亞,又引進了許多新的動物,很多種有袋類動物的原始生活狀態被破壞了,受種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已有6種小型袋鼠滅絕。由于人類經濟活動影響的加劇,對今後有袋類的生存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目前有袋目有約17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中,有袋類動物的保護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
罕見的白袋鼠
白袋鼠,原產自澳大利亞。白袋鼠通體全白,非常漂亮,也非常罕見,是全球瀕危物種,全世界僅1000余只。
大家肯定會有一個疑問,就是通常我們所見到的袋鼠都是赤色的,為什麼會有白色的袋鼠呢?原來,白袋鼠和赤袋鼠之間也有一定的淵源關系,白袋鼠是赤袋鼠群體中的個別現象,它是由于物理、化學因素導致基因突變而產生的,群體中基因突變的個別現象,因此顯得尤為珍貴。白袋鼠是赤袋鼠的白化種類,在生物習性上,白袋鼠的生活習性與赤袋鼠一樣,生活在森林地帶,跳躍行走,以草為食,無固定繁殖季節,孕期約1個月,1歲半性成熟,壽命達15年。
白袋鼠與其它袋鼠一樣,一般懷孕一個月就會生下長不到2厘米的小袋鼠。小袋鼠生下就爬進育兒袋,在里面長大。現在小袋鼠已在里面呆了6個月,偶爾出來透口氣,非常的可愛。
白袋鼠不但數量少,而且繁殖能力也非常的低。而值得慶幸的是,我國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里的由澳大利亞贈送的白袋鼠,其中有兩只珍稀雌性白袋鼠雙雙懷孕並產下幼崽,兩個幼崽現在也非常的活潑可愛,每天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前來觀看。白袋鼠的繁育成功具有重大的意義,這為進一步促進白袋鼠的數量起到積極的效果。
鏈接育兒袋
少數低等哺乳動物,如大袋鼠和針鼴等,在雌體月復部有1個由皮膚皺褶形成的袋,袋內有乳腺和,未充分發育的幼獸即在其中哺乳,稱為育兒袋。
袋鼠的育兒袋有1對袋骨支持月復壁;針鼴的育兒袋是臨時性的,只有在期才形成,母獸可將卵移至育兒袋中孵化,一般在哺乳期過後,針鼴的育兒袋便消失。育兒袋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育兒袋里有四個。「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兒袋里被撫養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在有袋動物中,只有雌性的生物才有育兒袋的,雄性的並沒有。那麼,為什麼袋鼠類的動物會有育兒袋呢?原來袋鼠雖是胎生,但卻無胎盤。袋鼠媽媽懷孕四五個星期就生下一個像鉛筆頭大小的小袋鼠,長2厘米,沒有毛,看不見東西。靠前肢和靈敏的嗅覺,小袋鼠沿著媽媽給它舐出的道路爬進育兒袋,叼著袋里的發育成長。200天後,小袋鼠可外出活動,但一有危險就立即鑽入袋中,由媽媽帶著逃走。
渾身長刺的針鼴
針鼴又稱刺食蟻獸,屬于針鼴科,針鼴的足跡遍布澳洲大陸,在塔斯馬尼亞以及新幾內亞的中部和南部也可以看見它們的身影。針鼴和袋鼠一樣,是澳大利亞的象征,也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動物。
針鼴有長吻和短吻兩大類︰長吻類有3種,僅分布于新幾內亞。短吻針鼴是現存分布最廣泛,最常見的單孔目,塔斯馬尼亞的短吻針鼴身上毛較多,曾經被當作是獨立的種。長吻針鼴的體型幾乎比短吻針鼴大一倍,是最大的單孔目成員,喙長而彎,身上的刺短而稀疏,毛發則比較多。
從外表上看,針鼴長得很像刺蝟,他們的身上即有毛又有棘刺,喙長,以白蟻等為食,用細長而富有粘液的舌來捕獲,並用舌上的角質板和口腔頂部的硬 來磨碎。針鼴吻細長,鼻孔和口位于吻端;口小,沒有牙齒,舌細長;眼小;具外耳殼,部分隱于毛中;四肢短,均為5趾;雄性後肢踝部有毒距;尾短,下面。令人驚奇的是,針鼴雖為卵生的單孔類,靠近尾的基部有單一的泄殖腔孔,但卻也有育兒袋,卵直接產到育兒袋中孵化,而孵化後幼獸繼續在袋中生活一段時間。
從生活習性上看,針鼴多棲息于多石、多沙和多灌叢的區域,或住在岩石縫隙和自掘的洞穴中,黃昏和夜晚出來活動冬眠時,體溫可降到接近環境溫度。壽命很長。在動物園中短吻針鼴有的活50年以上,長吻針鼴有的活30年。
鏈接單孔目
單孔目是哺乳綱動物中原獸亞綱的僅有的一目。有2科3屬3種,只分布在大洋洲地區,主要在澳大利亞東部及塔斯曼尼亞生活。歷史上曾存在另外兩個科,但都已滅絕。
單孔目動物與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都是恆溫性動物。因此,動物學家憑著這個特征而推斷出單孔目動物的進化史。他們應該是于三疊紀期間從其他的哺乳動物分支出來。他們是現存哺乳綱動物當中最原始的一群。
單孔目動物與爬蟲類及鳥類一樣,單靠產卵來繁殖下一代的生物,而且它們沒有分、尿道及產道,而是由合一的總排出腔代替。與大多數鳥類一樣,單孔目生物都是由母親的體溫孵化出來。但孵化出來的幼獸與其他哺乳類動物一樣,由母乳養育而大。它們會自行尋找母親的吸食。
交響樂中的鱒魚
鱒魚屬鮭目,鮭科,鱒魚主要屬于兩個屬,大馬哈魚屬和紅點鮭屬。鱒魚的種類不是很多,全世界大約也只有10種左右。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由于鱒魚是許多人理想中的垂釣和食用魚,世界各地每年都大量捕撈,因此,全世界大多數野生山海鱒、山鱒等鱒魚都數量銳減,陷入瀕危狀態。
和其他的魚類相比較,人們了解鱒魚是和一首著名的交響樂分不開的,鱒魚是從交響樂中游出的魚,人們賦予了鱒魚更多的浪漫情懷。在一八一七年夏天,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寫下了《鱒魚》這首快活且富戲劇性的名曲,當時他只有二十歲,兩年後他又取用這段輕快的旋律,作為A大調鋼琴五重奏第四樂章變奏曲的主題,《鱒魚》因而格外馳名。
從鱒魚的生活習性上看,它們一般棲息在比較涼的淡水中,而且鱒魚還是魚類中的勇士,它們尤其喜歡棲息在湍急的溪流和較深的池塘里。它們的食物主要是昆蟲、小魚和它們的卵以及甲殼類動物。鱒魚在春天和秋天產卵,雌魚在河底砂礫層中挖出洞來,然後把卵產在洞里。鱒魚是很眷戀河里的生活的,即使是那些棲息在海中的鱒魚也會歷盡千辛萬險地返回內河產卵。鱒魚的卵孵化的時間大約是2-3個月,剛孵出來的小魚苗離開洞以後,依靠浮游生物為生。
鱒魚原先主要產于北半球,現在被廣泛地引入世界各地。比如鱒魚中的一個品種金鱒魚,這金鱒魚是一種色彩不一定很漂亮的鱒魚,土生于北美洲西部高山地區清澈的河流中。歐洲海鱒原先是歐洲比較常見的鱒魚,現已廣泛地引進到世界各地適合于它們生長的水域。
鏈接大馬哈魚
大馬哈魚,又叫鮭魚,屬鮭目,鮭科,大馬哈魚屬。我國的東北黑龍江流域有豐富的大馬哈魚的資源,成年的大馬哈魚要游到河流中去產卵,而且,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大馬哈魚屬溯河洄游魚類。
大馬哈魚的習性很古怪,每年春天,幼魚剛孵化出來,就從黑龍江、烏蘇里江順水而下大海,攝食生長。經三、五年成長之後,它們便離開海洋江河,溯流而上,回到它們的出生地。它們憑著特異功能,尋找到自己四、五年前的出生的地方,進行產卵、孵化幼魚。由于歷經長途艱辛溯游,加之長期不吃食物和期間體力消耗,大馬哈魚親魚在產卵後不久就死去。
大馬哈魚肉味鮮美,含有極為豐富的磷酸鹽、鈣質,維生素A、D,經加工後,即為海味中的「紅魚子」。
科隆群企鵝
科隆群企鵝屬企鵝目,企鵝科,是一類不會飛的海鳥。科隆群企鵝目前的數量非常少,屬瀕危動物。
和其他的企鵝一樣,科隆群企鵝能夠適應水和寒冷天氣的鳥,雖然它們在陸地上行走的時候很笨拙,但在水里卻很敏捷,是天生的游泳家。
科隆群企鵝的樣子非常的可愛,它像其他企鵝一樣,背是黑色的,肚子是白色的,同種企鵝的雄性和雌性外貌相似。它們在海里一呆就是幾個星期,在水中捕捉魚和甲殼類動物。但是,在海里,它們也是海豹和殺人鯨的食物。
科隆群企鵝祖祖輩輩都不遠千里趕到內陸去繁殖。雌企鵝每窩產下1-2個蛋,由雄企鵝和雌企鵝輪流孵化。一只企鵝在家里看守的時候,另一只就到外面去覓食。直到把小企鵝養育長大。企鵝能夠戰勝非常嚴寒的氣候而繁育後代,是非常感人的,雄企鵝在冰雪上孵卵長達60∼70天,在此期間它不吃食物,全靠消耗自己體內的脂肪維持生命。雌企鵝憑著健壯的身體游向大海去覓食。等雌企鵝返回原地,小企鵝已經出世,雌企鵝已養得體態豐滿,接過小企鵝用嗉囊里吐出來的分泌物喂養小企鵝,雄企鵝由于長期絕食,已經「骨瘦如柴」,見到雌企鵝已經在喂著小企鵝了,才跌跌撞撞奔向大海去飽餐一頓。當然,這種感人的畫面已經在電影《帝企鵝日記》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相信每一個喜歡企鵝的人,這部電影都是一道不可錯過的視覺盛宴。
鏈接科隆群
科隆群位于太平洋東部的火山群,又稱加拉帕戈斯群。因盛產巨龜而得名。科隆群原為無人居住的荒。1535年3月10日,被西班牙殖民者發現。17世紀成為海盜出沒的場所。
科隆群最為著名的是動植物的豐富,上的動物約有700多種,鳥類80余種。1835年8∼9月,科學家達爾文曾到群考察,采集了193種植物(其中約100種是當地特有種)和蜥蜴、龜、雀科鳴禽等動物標本,從中發現了大量的物種變異的事實,為其生物進化論提供了有力證據。由于科隆群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有「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之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的自然財富」。
可愛的盔蜜雀
盔蜜雀為食蜜鳥屬,全世界約有40種,澳大利亞南部是它們的棲息地。盔蜜雀數量稀少,已劃歸瀕危動物。
從外表上看,盔蜜雀看起來是嬌小玲瓏的,它們的身長約18厘米。
盔蜜雀的羽毛呈土褐色,頭上有鮮明的標記。大多數有白色的耳朵,上面有簇毛。喙細長,有點向下彎曲,舌頭成管狀。像刷子,能從花中攝取花蜜和昆蟲。盔蜜雀一般喜歡成雙或小群活動,以花蜜、昆蟲和水果為食。
其他蜜雀屬的珍稀鳥類
和盔蜜雀一樣,鈴鳥、采蜜鳥和垂肉鳥也屬蜜雀這一類。垂肉鳥體型較大,有35厘米長,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森林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
新西蘭岸
新西蘭岸屬鳥目,科。新西蘭岸數量稀少,屬瀕危動物。
從外貌上看,新西蘭岸是一類比較肥胖的海岸棲息鳥。新西蘭岸的身長約在15∼30厘米之間。長翅膀,中等長短的腿,短頭頸。喙筆直,比它的頭短一些。它們的身體的上部都是清一色的褐色、灰色或者沙土色,下部白色。
或許大家還不知道,新西蘭岸和其他的鳥類相比,不但能飛,而且還能跑。新西蘭岸經常在海岸和海灘上奔跑,尋找小型的水生無脊椎動物充饑。新西蘭岸也非常機警,自我保護意識非常的強,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就馬上展翅疾飛,逃之夭夭。它們的叫聲像音調優美的口哨,幾乎每個听過它們歌唱的人都很難忘記它們優美的叫聲。
從上看,新西蘭岸很喜歡在地面上築窩,而不想其他的鳥類經常把自己的窩築在高高的樹枝上,通常情況下,新西蘭岸每窩產2∼5個有斑點的蛋,由雌雄新西蘭岸雙方輪流孵化,出生以後也是共同照顧,看來,繁殖後代上面,新西蘭岸有著天生的默契和合作精神。小新西蘭岸出世不久就可以跟隨父母到處跑。
由于新西蘭岸的珍稀,現在人們已經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來保護這個珍貴的物種,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新西蘭岸生存的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數量也再不斷的增加。但願人們能夠經常听見新西蘭岸的悅耳的叫聲。
羽翼繽紛的極樂鳥
極樂鳥又叫「風鳥」、「天堂鳥」或「神鳥」,屬于風鳥類科目雀形科新幾內亞正是極樂鳥家族的「大本營」,世界上共有40多種極樂鳥,絕大部分都生活在新幾內亞上,極樂鳥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幾乎瀕臨滅絕的鳥類。
從分布上看,極樂鳥是生活在地跨亞洲與大洋州之間的伊利安上的珍貴飛禽,體長17-60厘米,以美麗的羽毛住成。極樂鳥是為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國鳥,是獨立自由的象征,如果大家有機會看到巴布亞新幾內亞共和國的國旗,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個國家的國旗上,有一只展翅欲飛的極樂鳥,可見,極樂鳥在這個國家的重要位置和人們對它的喜愛。
人們對極樂鳥的傳說更是多于對它的了解,據說在19世紀末,但是任何生物學家都不知道這種鳥類的生存環境。于是,關于極樂鳥的傳說很多,而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極樂鳥的美麗,真可謂是鳥類中的皇後。據說在約500年以前,當極樂鳥第一次被引入歐洲時,人們就被其羽毛的艷麗色彩深深地迷住了。他們認為這些鳥來自天堂,所以又給它起了名字為「天堂鳥」。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于極樂鳥的著述越來越多,人們渴望能夠親眼見到它。與此同時,和極樂鳥的故事也叫人很難忘記了。據說,一個小女孩在生下來的時候就不會走路,當她長到了10幾歲的時候,一次和家里人一起乘船旅游,在船上,她听別人說船板上有一只極樂鳥,小女孩非常想看看這只她夢中也想看到的極樂鳥,因為這種美麗的鳥在她很小的時候就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一股真切的渴望便演化成了人間的奇跡,小女孩竟然神奇的站了起來,並且自己走到了極樂鳥的跟前。可見,極樂鳥也是一種幸運之鳥了。
極樂鳥不但樣子美麗,而且鳥聲也非常的悅耳,是鳥類中的歌唱家。相傳在老遠的古代,在新幾內亞上的貴族們在宴會時,把極樂鳥與毒蛇放在一起。如果鳥唱得好,那麼便免于被毒蛇所殺。世代以來,極樂鳥都是名歌手,唱著祖先傳承下來的歌。
和動物界的所有美麗的生物一樣,大部分都是雄性比雌性要美麗漂亮,極樂鳥也不例外,只有雄性才有令人驚嘆的羽毛,那本是用來吸引雌性的。在繁殖季節,雄鳥選擇了一根便于看到數只雌烏、視野開闊的樹枝,站在上面對著雌鳥拍打翅膀或上下翻轉,令羽毛像耀眼的瀑布般跳躍,以此來展示自己。那些尾羽帶有奇異色彩的鳥則會來回飛行。如果一只雌鳥愛上了它所見到的那只雄鳥,就會和它。但後它會離開雄鳥,獨自產蛋和撫養幼子,看來,雖然雄性的極樂鳥更為漂亮,但是相比之下,不是很美麗的雌性的極樂鳥是更為偉大的。
正是由于極樂鳥的美麗,使得極樂鳥引來了不少的殺身之禍,在極樂鳥的故鄉巴布亞新幾內亞,世世代代以來,當地人都用極樂鳥的羽毛做舉行儀式時用的頭飾,此時,極樂鳥還沒有遭到滅頂之災。但是隨著歐洲貴族把極樂鳥羽毛視為珍寶,用極樂鳥的羽毛做舉行儀式時用的頭飾的時候,大批商人紛紛涌入,從本土人手中收購極樂鳥。一時間,極樂鳥交易紅火起來,大批極樂鳥標本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當人們開始出口羽毛時,極樂鳥遭到了過度捕殺,現在它們已經瀕臨滅絕了,現在對極樂鳥的任何捕殺都將被看作是罪孽深重的事情,極樂鳥屬世界瀕危野生保護動物。
鏈接巴布亞新幾內亞
位于西南太平洋,西鄰印度尼西亞,英語和莫土語是議會中使用的官方語言。以信仰教為主。
很久以前,來自亞洲的狩獵者和農民,先後取道印度尼西亞來到上定居。十六世紀初葉以後,歐洲水手數度來到上預言該是金。1545年被西班牙佔領,並因該居民面貌與非洲西海岸的居民相似,命名該為新幾內亞。
原始的陸棲動物——喙頭蜥
喙頭蜥主要生活在在新西蘭及其附近的嶼上,一般到潮濕的窪地或水邊尋覓愛吃的蠕蟲、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等。喙頭蜥出現在兩億多年前,當時種類繁多,遍布全世界。在經歷了如此漫長的歲月後,喙頭蜥無論是身體內部結構還是外表形態都沒有什麼變化,所以稱它「活化石」。
喙頭蜥的樣子很奇怪,它是一種奇特而又原始的動物,從外表上看。喙頭蜥的樣子很像蜥蜴,但又與蜥蜴不同,嘴很像鳥喙,所以取名為喙頭蜥。
從體態上看,喙頭蜥的體長大約為30-60厘米,頭骨上有兩個大的顳孔,牙齒與頜骨愈合,而不是生在齒槽內。喙頭蜥有一個大的三角形的頭,看起來還是蠻可愛的。
喙頭蜥的生活習性也很奇怪,喙頭蜥的頭頂有一對已經退化的顱頂眼,但是很怕見光,所以這就決定了喙頭蜥的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它們白天在洞里休息,晚上才出來活動。
喙頭蜥雖然生活習性很奇怪,但是卻有一個很好的鄰居,甚是有趣。喙頭蜥自己很少營建洞穴,喜歡與海鳥同居。雖然雙方沒有共同語言,但彼此能和平共處並達成一種默契。新西蘭也為是海燕的故鄉,在新西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海燕,一到繁殖季節,便在上挖洞、育兒。喙頭蜥便像走進自己的家一樣,住進了海燕的洞中。海燕的糞便滋生出許多昆蟲,成了喙頭蜥的美餐,從而使鳥蛋和幼鳥免遭昆蟲叮咬,得以安全孵化和發育。海燕和喙頭蜥的相互依賴的關系,使得它們能夠彼此相互照應,相互依賴著生存。
從方式上看,喙頭蜥在洞內產卵生育,每次產卵8-15枚,經過15個月的孵化,幼蜥才出殼,到20歲時長大成熟,壽命可達100多年,可謂是動物界的老壽星了。
喙頭蜥對外在的自然環境的要求也很高,而這主要源于喙頭蜥又沒有調節體溫的結構和功能,所以只要外界氣溫的有一點的變化,它們就很適應。因此,目前喙頭蜥只分布在比較溫暖的地帶,而且氣溫變化也盡量的比較小,這樣才能夠保證它們的正常的生活和生存。它們的嬌氣的脾氣也使得喙頭蜥的數量在逐漸的較少,並且日趨瀕臨滅亡的危險,所以,保護喙頭蜥也是一項勢在必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