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地主 第二卷 长安行 第一百二十八章 名动京城(一)

作者 : 烛

翌日,五更二点,天色未亮,晓色朦胧中,街道行人稀少,毫无白天时候的熙熙攘攘之状,极为幽静,须臾,长安城内就响起了阵阵鼓声,居民百姓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或披衣而起,或酣然入睡,直到三千鼓声立止,大约百人左右的官员已经在宫殿前等候上朝。

须臾,铛的一声,只听罄钟响起,官员排列成队,分班而进。

宫殿自然极为宽敞,呈现出一派金光灿烂、富丽堂皇的景象,镂空金漆御座设在三层台阶高台上,周围几根蟠龙漆金柱,旁边还有许多身材高大的司卫甲士,站立于殿廷的四角,凛然注目,威武异常,更显皇家的尊贵。

一阵珠帘叮咚,宫殿通道,四个侍女在前开路,李世民阔步而来,在御座上坐定,接受文武百官的揖礼,轻轻托手示意,众臣整齐有序散开,回到席案前跪坐,双手执笏,挺直腰身,表情十分严肃,诺大的宫殿中,没有丝毫声响。

一个寺人惯例喊了句有事早奏,无本退朝的废话,就乖乖退回角落,省得碍眼。

从左侧站了起来,走到中间,魏徵从容说道:“臣,门下侍中,魏徵有事启奏。”

百官表情淡然,除了几个涵养不足的官员好奇打量了眼外,其余之人,低眉垂目,眼观鼻,鼻观心似的,如同一尊尊坐佛。

“何事。”李世民略微坐正身体,声音犹如洪钟,声韵清朗,有种磁性,过耳难忘。

“臣弹中书令温彦博与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渎职之罪。”魏徵开口,就把矛头指向当朝重臣与宰相。

百官轻轻哗然,再也坐之不住,纷纷向房玄龄望去,房公可是朝中上下,公认的好人,平时见谁都是和和气气的模样,谁也不得罪,怎么招惹到魏徵了。

今日不巧,中书令温彦博抱病在家休养,所以压力只有房玄龄自己面对了,相对百官的惊讶,他倒是十分镇定,瞄了眼皇帝,并没有着急辩驳,依然坐得安稳,而且百官也很快释然起来,谁不知道魏徵的脾性,就是皇帝都敢登鼻子上脸,还会怕谁。

“他们如何渎职了?”李世民问道,语气轻描淡写,却饱含威严。

魏徵无视李世民威势,傲然说道:“草拟疏诏,不经门下审议,却直接递与尚书省,岂非温彦博之过,而房玄龄明知如此,却仍然接下,予以实行,更是罪加一等。”

身体轻轻靠背,手掌扶住隐几,李世民心里叹气,还是给他知道了,这魏徵,难道就不能装聋作哑一回,暗暗咬牙切齿,尽管清楚错不在房玄龄与温彦博,李世民还是责问起来:“房玄龄,魏徵之奏,是否属实。”

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啊,房玄龄也无奈,走了出来,供认不讳道:“属实,是臣疏忽大意,在此向陛下请罪。”

奸滑,李世民暗恨,你就不能否认啊,有朕作你的靠山,怕些什么。

半响,李世民说道:“温中书现抱病在身,暂且搁置,容后再议,至于房玄龄,诸卿可有话说。”

文武百官,只要能进到殿里坐着的,绝对没有傻蛋,消息灵通的官员,自然清楚怎么回事,就是稀里糊涂,不明缘由,更加不敢贸然答话。

况且,大家都知道,房玄龄是皇帝的心月复,尽管经常为些许小事,又是训斥,又是贬谪的,但是众人清楚,这是帝王心术,朝廷百官,最得皇帝信任的,除了国舅长孙无忌,恐怕就是房玄龄了。

半天没有听到动静,李世民喜怒不形于色,淡声说道:“如此,房乔不堪重用,即日罢除尚书左仆射之职,返家听候差遣。”

“臣领旨,谢恩。”房玄龄哀叹揖身,却步而退,转身之后,脸上却洋溢着欢喜笑容,哈,又能休假几日。

失策,老狐狸,又便宜他了,瞥见房玄龄轻快的步履,李世民与一帮重臣,怎能不知道他的想法,咬牙切齿,暗暗月复诽。

目光掠回,李世民道:“魏侍中,还有何事……”

话才开口,李世民立即后悔莫及,岂不是往枪尖上撞。

三言两语,就让房玄龄罢官,魏徵却不见得有多么高兴,拱手说道:“陛下,房相公精诚奉国,孜孜求治,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乃是铺弼良臣,怎能因区区小事,而将其解职罢黜,非明君所为也。”

朝廷百官顿时无语,李世民心底也冒起了怒气,坏人让朕做了,你却说起了好话,分明是得了便宜又卖乖。

忍,紧捏隐几,李世民沉声道:“魏侍中,若无他事,就退下吧,诸卿还有事情要奏呢。”

“臣还有话要说。”魏徵正容道:“臣请陛下,以亡隋为鉴,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魏徵,有事大可明言,不必遮遮掩掩。”李世民皱眉道。

“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却重蹈覆辙,兴修宫室……”魏徵干脆直接点明出来,继续劝谏李世民要与民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吸取隋朝奢靡之风的教训,反对营造宫室台榭。

已经习惯魏徵动辄提到亡隋之事,而且也听得进去,但是李世民却没有同意,而是轻声说道:“魏侍中,朕兴修宫室,非为已用,乃是向上皇尽孝。”

这个时候,马周从后面走了出来,拱手道:“陛下,臣每读前史,见贤者忠孝事,未尝不废卷长想……窃惟上皇春秋高,陛下宜朝夕视膳,今所幸宫去京三百里而远,非能旦发暮至也,万一上皇思感,欲即见陛下,何以逮之?”

马周的谏言有点巧妙,他先是认为李世民的想法是正确的,对待太上皇李渊,就应该尽孝道,褒赞几句,再趁机提出自己的看法,劝言比较温和,不像魏徵那样直接犀利。

两种方式,目的相同,各有优劣,谈不上高低,毕竟顺耳之言,容易让人接受,不过逆耳之言,又如同晨钟暮鼓,更加振聋发聩。

随着魏徵与马周的谏言,文武官员也明白是怎么回事,恍然大悟之余,自然有官员出来附和两人,不过以文臣居多,那些武将,却心安理得稳坐席间,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没有必要,自然不去触怒皇帝。

朝臣纷纷谏言,李世民也没有生气,毕竟是他自己钦定了兼听广纳的政令,不管心里有什么想法,表面上肯定要表现出闻过则喜的神情,不然,以后谁还敢诤言直谏。

况且,得益于魏徵七八年来的磨砺,区区劝谏的场面,李世民早就没有放在眼里,不过也没有立即从谏如流,而是低头侧思,权衡利弊,其实心里面,李世民肯定认为,修建宫殿,不会对帝国造成什么影响。

至于魏徵,更是习惯性的危言耸听,不必在意,但是朝臣都表示反对,李世民也不好坚持已见,这样会有损明君的形象,不利于统御群臣、安邦治国,只是宫室已经准备开始动工,就这样放弃,又有些不舍。

瞧出李世民的犹豫,魏徵考虑了下,从袖中取出本奏折,扬声道:“臣有篇章谏文,以供陛下御览。”

什么意思,该说的你都没落下,还递什么奏章,众臣迷惑,李世民也有些好奇,示意寺人取来,随手翻阅,一行字映入眼帘,便立即为之吸引。

一口气默念诵读,沉思良久,突然轻轻长叹,李世民收敛心神,目光如炬,透出灼热之色,望向魏徵,展颜笑道:“魏卿,谏章是何人所写,真是见解精辟,发人深省。”

魏徵避而不答,反问道:“陛下以为如何?”

“大善,朕当纳之。”李世民叹息道:“若是不然,朕岂不是成了日益骄固的独夫。”

“陛下纳谏如流,乃是圣明之君,岂是秦皇之流。”魏徵笑道,也是真心实意的称赞,毕竟天子没有虚心开明的态度,听不进人言,他怎么敢一而再,再而三的触犯龙颜。

皇帝听取谏言,更改旨意,那是常有的事情,以前群臣还会交口称誉几句,现在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更加好奇的是,李世民手中的奏折,也不知道写了什么,效果显著非常啊。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

察觉群臣的异样,李世民又展开奏折,轻读几句,立觉非凡气势扑面而来,情不自禁赞叹说道:“文章精炼,妙不可言,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让人叹服。”

皇帝在前拍案叫绝,底下百官,特别是那些文臣,心里顿时一阵痒痒,若不是顾忌朝堂礼仪,肯定引颈张望,反应灵敏的,轻轻询问魏徵。

“玄成,你在奏折上写了什么,使得天子如此畅快。”

魏徵微笑说道:“一篇文章。”

废话,众人皱眉,知道以魏徵谨慎的性格,肯定问不出什么来,悄悄使了几个眼色,寻思着,奏折迟早归列档案,找个时机,拿来观摩也不迟,他们才打定主意,却听李世民朗声笑道:“哈哈,魏卿,别不承认,以你的才思,可写不出这样的锦绣文章来。”

“臣学的是治国安邦之道,诗赋文章,确实非臣之所长。”魏徵坦然承认,笑道:“文章作者,的确另有其人。”

“那是何人为之?”李世民好奇问道,他生平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各种人才为已用,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唐朝小地主最新章节 | 唐朝小地主全文阅读 | 唐朝小地主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