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年龄上来说,我与“80后”的距离非常近,只比“80”早生了一年零几天而已,再加上我看起来又比较“后生”,实际上我与他们属于同一代人。
目前“80后”的文字我看得很少,所以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看法,而且我也非常反对“贴标签”式的评价。文学是不能用年龄或年代来划分的,每个写作者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可能因为时代的原因而具有某些共性,但首先是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否
则绝不是一个成功的写作者。
文学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人心的震撼力,二是对人心的控制力。“震撼力”就是卡夫卡、博尔赫斯等大师的杰作了,往往具有对人性的终极思考,构筑宏大的精神世界,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而“控制力”就是一般所说的通俗小说,比如读金庸的作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控制,你会被他的情节牵着走,为故事中人物的喜而喜,悲而悲,而作者成功的关键就是其编故事的能力。
最近我读了马原的一篇文章,他认为大仲马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具有永恒的流行性,对此我早就深信不疑了。虽然在正统的文学史上,很少留下通俗小说家的名字,但这些作者和作品永远都不会被读者遗忘,因为最原始的小说就是故事,最初的小说家也就是编故事的行家,正是有了这些精彩的故事,才有了后来的小说家们。时代可以改变,潮流可以改变,人也可以改变,但惟一不能改变的,是人们对于好故事的渴求,像《基督山伯爵》、《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些经典作品,因为具有最为精彩的故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人们这样的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而这样的作品也是永远流行的。
对于“80后”一代,以我目前所知道的而言,其最大缺陷就是编故事能力的薄弱,如果一部作品既没有生活与历史的积累,又没有精彩的故事来支撑,仅依靠作者的“偶像”魅力,或者时下的某股潮流,是绝对不会长久流传下去的。看看整个世界文学史,短期内流行的作品非常多,但其生命力又是非常可怜的,真正能够永恒流行的,必然是我前面所说的两点,即“对人心的震撼力”和“对人心的控制力”。
我觉得小说是有其灵性的,但应该是具有逻辑的灵性。世界上优秀的通俗小说,都是逻辑思维与大胆想象力的智慧结晶。我喜欢卡夫卡、斯蒂芬.金这些充满智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是人们理性与激情的成果。相比之下,我非常不喜欢那些没怎么动脑筋就写出来的文字,这些作品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现在读者的大脑越来越退化越来越懒惰了。我更愿意让我的作品都变成大脑的磨刀石,让读者们的智慧之刀变得锋利起来。
任何人都有青春岁月,任何人也都会青春老去,当“80后”一代发现“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复回”时,他们还有什么资本呢?所以,我希望与我同一辈人的“80后”一代重新审视自己,不要抱着纯文学的架子,更不要倚小卖小,多读一些精彩的通俗小说,多编一些精彩的故事,让你的故事打动读者,永远地留在这个世界上。
请记住,作者可以老去,但作品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