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碰到一个很讨厌的小子,从来没见过这种人,肯定是一个嗜睡症的重度患者!我看他除了走路,其他能睡的时候都在睡觉,即使是走路时也闷声不吭,没睡醒的样子。
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闷油瓶,意思是闷声不吭的拖油瓶。我不喜欢在背地里骂人,但是这人实在是过份。怎么说我也算是个善于结交人的人,但是他的态度,完全就是一副没有必要和我产生任何关系的样子。
不过,有他在一边,我总有一种很异样的安心,可能是沉默的人总让人有很牛的错觉。我很想知道,他的眼神下面,究竟藏着什么?
二、阿宁
不可否认,我对这女人有一些好感,不管是身材,还是因为她那种暖昧的态度。但理智告诉我,必须离她远点。
这个女人精力充沛得让人羡慕,我甚至觉得,把她踢下水去跟着船游,她都不会被落下。看着那种活力,我忍不住开始考虑,是否要把在躺椅上打磕睡的时间用到锻炼体能上?
不过,偶尔看她的神情,隐约觉得有一些落寞。
三、胖子
我们去永兴岛接的竟然是胖子!真不知道是不是上辈子和他结过粱子。
看来从鲁王宫出来之后,他过得还不错,好像又变胖了,一上船就报怨潮得身上都要蘑菇了。喝多了之后,还差点想冒充一下世界之王。
这不是我第一次见他,不过到现在才有兴趣仔细来打量他一下。可惜,实在是什么好说的。
卷六其它相关资料
二、笔记与西沙考古队名单
文锦显然有做笔记的习惯,在鬼船上发现的她留下的笔记,还有待继续研究。
部分内容重抄如下:
海底考古区域分布
一共分为七个区域,瓷器散布在大概三千平方米的区域内,沉船位于中心的礁石左侧三十米处。
日期一
在这样的海底条件下,传统的田野考古办法完全不可用,我们只有使用自己研发的方法。
海洋和大地,虽然环境截然不同,可使用的办法大体还是殊途同归。现在不确定海底里的东西的具体形状和大小,第一步就该是使用洛阳铲,先把大概的勘探区域确定下来。这么做的效果还不清楚,不过在我感觉,问题不大。
前期打捞上来的瓷器,确定为永乐时期的,这是个鼓舞人心的消息。
这一批瓷器,按照沉般的位置看,估计来自于景德镇的官窑,样式以青花带金彩为主,部分埋在海沙深处,保存完好。再从瓷器的样式判断,应该是运往马尼拉的,最终目的地是墨西哥。
如果以上判断都正确,那么,这艘沉船上运输的最大宗货物应该是丝绸。可异,到目前为止,没有在海水中发现丝织品。
日期二
洛阳铲的使用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水下作业需要更大的力气,原来配备的木锤无法使用,只得使用水下的岩石,很多人的手都受了伤。
水下使用洛阳铲,在水深不是特别深的地方,建议采用船上作业,船上两人,水下一人,这样效率更高。若在水深的地方,建议采用机械作业。
因为水下的关系,洛阳铲的主要作用在于判断海底海沙之下的地质成份,定出“问题区域”的边界,可以使得考察工作更有效地进行,所以完全可以使用改装的地质钻头,我们只需要确定钻头带回的样本的大概成分。海底下如果有沉船,就会有钙化或者珊瑚化的木头成份。
另外,和陆地不同的是,不需要根据木头的情况来判断沉船的年代。在现阶段,国内还没有人力物力整体保护或开掘沉船溃迹。
很让人意外的是,勘探出来的形状完全不是般形,而是“土字形”。海底居然理了一个土字形的坚硬物体,且大小惊人!在远离近海的地方,应该不会发现地基,海沙下面理的庞然大物是什么呢?
大家暂时都不敢下定论,不过,我隐约有一种预感。如果到时候真如我所料,事情就好玩了。
日期三
考古队配备的区域条带,在海水环境下基本不能发挥作用。布条太宽了,涌动的海水会把固定在海底的标志杆从海沙中扯出,最后还是使用了鱼船上的锚绳。
锚绳会吸水,在水下重量很大,不易被水波带动,涂以显眼的颜色,可更好地进行确认与观测。以后的海洋考察,应该配备专门用于水下作业的标志带。
通过标带最后确定形状,我基本能确定,这是一座巨大的海葬古墓,规模完全不可推测。
座落在如此远离近海的地方,这会是谁的墓地?
日期四
从海底取样回来的木板中,发现了渔网和灰泥混台的浆土痕迹,这是渔船用来封船缝和修补船体裂缝的粘合剂。如此说来,古墓可能做过密封措施,局部恐怕还存有空气。
最有可能存有空气的位置,在A和B两点,因为这两个配室相对较小,而且空间相对独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水压下进入到古墓中,而不破坏气闭环境?
传统意义上,要实现这样的功能,需要一个气密舱,也许我们得凿沉一艘船。若真得如此,必须下点功夫说服船老大。
日期五
七月二十一日,准备进入海底墓穴。入口我已经找到,想通之后就明白,这个古墓其实并不复杂。
七月二十四日,我们进去了一次,在里面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看样子,这古墓也不“干净”。
西沙考古队员名单(不完整,有待加工):
姓名性别
吴三省男
陈文锦女
张起灵男
解连环男
李四地男
齐羽男
霍玲女
带着尸体回去的人男
未知人二号男
未知人三号男
未知人四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