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型末日 飞蛾的资料

作者 : 西瓜的幻想

***本章节来源*****

飞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喜欢在光亮处聚集,因此民谚有“飞蛾扑火自烧身”的说法。蛾类属于昆虫纲中之鳞翅目。植物提供多种蛾类幼是的食物来源,蛾类的幼虫及成虫也是鸟类、爬虫类、两栖类等食虫性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形成自然界重要的食物链。蛾类可以根据其触角加以区分——没有棒状的端部,而呈丝状或羽毛状。大多数蛾类在夜间活动,色彩较暗淡。夜蛾科。成虫前翅拟态枯叶,后翅黑色外缘有橘黄色宽带,黑色区域中央有蓝色s形纹。成虫主要季节为春、夏及早秋。分布于天祥、慈恩、青山、雾台、藤枝等中底海拔山区。

飞蛾体小至大形。成虫翅、体及附肢上布满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虫蠋形,口器咀嚼式,身体各节密布分散的刚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月复足2~5对,以5对者居多,具趾钩,多能吐丝结茧或结网。蛹为被蛹。卵多为圆形、半球形或扁圆形等。

头部

略呈球形或半球形。触角多节,呈丝状、棒状、栉齿状等,雄性触角常较雌性为发达。口器除小翅蛾等少数低等蛾类保留有上颚和下颚外,绝大多数种类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即上颚完全退化,上唇短小,下颚须发达或退化,下唇仅保留3节的下唇须,其主要取食器官为由两下颚外颚叶延长而并合形成的虹吸管,取食时伸入花中,吮吸花蜜。复眼发达,单眼通常2个,位于复眼后方,但也有一些种类无单眼。

胸部

胸部发达,各胸节趋于愈合。前胸在低等蛾类中较发达,而高等蛾类一般较退化,呈颈状,两侧有小突起,称为翼片。中胸甚大,具盾片和小盾片,盾片前方两侧有1对发达的肩板。后胸背板小。足细长,前足胫节内缘通常生有1胫突,中、后足胫节近中部和末端分别生有中距和端距。跗节5节,以第1节最长,爪1对。

一般具翅2对,发达,仅个别种类的雌虫无翅或仅具退化的翅。翅膜质,有鳞毛和鳞片覆盖。许多蛾类在翅面上由各色鳞片组成各种线条和斑纹,多根据其形状或位置命名,其分布、形状等因种类不同而异,是科以下分类常用的重要依据。鳞翅目昆虫的脉序与假想脉序很接近,其构造和主要变化特点是:中脉。前翅通常有纵脉12~14条。前缘脉自中室上方翅基部生出,不分支;径脉出自中室前缘,一般分5支,或有减少、合并的现象;中脉2支,出自中室后缘;臀脉自中室下方的翅基伸出,1~3条。横脉很少,除中室端部外,一般在亚前缘脉基部与翅前缘基部间有1肩横脉。翅室除中室外,有些种类在中室的上方还有由径脉、径分脉并接所围成的封闭的小室,称为副室或小翅室。后翅一般有纵脉8~10条,亚前缘脉和第l径脉合并为s十rl,径分脉不分支,其它翅脉分布与前翅基本相同。鳞翅目前、后翅在飞翔过程中的连络方式,常见有3种类型,即部分低等蛾类的翅扼连锁、绝大部分蛾类的翅缰连锁和蝶类的贴接式连锁。

月复部

月复部呈圆筒形或纺锤形,10节,第1节退化,月复板消失或仅呈膜状。雌虫月复部可见7节,第7节明显延长,第8一l0节显著变细,套缩入第7节内,产卵时可以伸出,形成伪产卵器。某些低等蛾类仅第9月复节有一生殖孔,称为单孔类;大部分种类第8月复节有一交配孔,第9月复节有一产卵孔,称为双孔类。产卵孔的两侧有1对瓣状构造,称为肛乳突,用以握持产出的卵,使卵粒粘着于物体上。

雄虫月复部可见8节,第9一l0节的附肢演变成外生殖器。第9月复节的背板和月复板形成一个环,月复板的中部向体内延伸成囊形突;第10背板的后端形成1个略向下弯的钩形突,下面有1对颚形突,通常合并为一,是第10月复节的月复板,略向上弯曲,肛门末端即位于钩形突和颚形突之间。**发生于背兜和基月复弧之间的隔膜上,基部形成二个外翻的锥形突起,称阳端环,上有骨片,称阳端基环。阳茎的端部能翻缩,称端膜,上面常有刺。第9月复节的生殖肢演变成1对大形瓣状物,称为抱握器,上生各种刺、毛和骨片等。雄性外生殖器在种间分化很大,常作为种类鉴别的重要依据。

幼虫

1.头部

大多数种类头部为下口式,少数种类为前口式,通常具硬化而色深的头壳。头部前面有l倒“y”形的蜕裂线,是幼虫月兑皮时首先裂开的地方。蜕裂线内侧两块狭形的骨片是额,额下是三角形的唇基。蜕裂线两侧为颅侧区,其近下方各具呈弧形排列的6个侧单眼,有些种类单眼数目减少或完全消失。口器变异咀嚼式,上唇前缘有1较深的缺刻,其形状和缺刻的深浅各异,是分科的特征之一。上颚发达具齿,下颚、下唇和舌合成一复合体,舌位居中央形成吐丝器,两侧为2节的下颚须。

2.胸部

分节明显,前胸背面近前方形成骨化板,称为前胸盾。前胸两侧后下方各有1气门。胸足通常发达,5节,末端具1弯形的爪,部分潜叶为害的种类胸足呈不同程度的退化或消失。

3.月复部

通常10节,末节背面骨化形成臀板,有些种类在臀板下方生有硬化的梳状构造,称为臀栉,用以弹去排泄的粪粒。月复气门一般8对,位于第1~8月复节两侧。月复足通常5对,着生于第3~6月复节及第10月复节上,第10月复节上的又称为尾足或臀足。月复足有时减少或退化,如尺蛾仅2对月复足,分别着生于第6和第10月复节上;潜蛾则退化或完全消失;某些夜蛾类的第1或第1、2对足也有所退化。月复足的构造比较简单,由亚基节、基节和能伸缩的囊状的趾组成,趾的月复面生有趾钩。趾钩的存在是鳞翅目幼虫区别于其它多足型幼虫的重要依据之一,而趾钩的数目、长短和排列方式等,则是鳞翅目幼虫分类的鉴别特征之一。趾钩的排列有单行、双行与多行之分;根据趾钩的长短不同,可分为单序、双序或3序;根据趾钩排列的形状,又可分为环状、缺环、伪环、中带、二横带等之分。

4.斑纹、线条和毛序

鳞翅目幼虫的胴部常具有明显的花纹或纵条纹,多根据其所在位置命名,某些线纹,可作为种类鉴别的辅助特征。幼虫身体各部分常具各种外被物,如刚毛、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体表瘤状突起上着生刚毛,称为毛瘤;刚毛基部常具骨化和深色的区域,称为毛片;毛片如高突呈锥状则称毛突;毛长而密集成簇或成撮,称毛簇或毛撮;有些种类具刺,刺上分枝的称枝刺。刚毛可分为原生刚毛、亚原生刚毛和次生刚毛3类。原生刚毛在第1龄即出现,亚原生刚毛在第2龄出现,这两种刚毛的分布和位置比较固定,给予专门的名称,称为毛序。毛序是幼虫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次生刚毛数目较多而没有固定的位置,长短不一,可生在毛突、毛瘤或骨化片上,一般不予以命名。

编辑本段

蛹体多为长椭圆形,棕色或褐色。蝶类的蛹多为绿或浅色,头部和胸部常具突起。蛹体可明显地分为头、胸、月复3部分,复眼位于头部两侧,触角基部位于复眼外侧。下唇须两侧为l对下颚外颚叶,其长短因种类而异。下颚须位于复眼外侧,一般不外露。胸部自背面观分节明显,通常中胸最大。前足位于下颚两侧,中足位于前足外侧,后足通常仅露出末端。前翅芽在月复面可盖及或超过第4月复节,后翅芽一般被前翅芽覆盖,仅边缘外露。胸部有气门1对,位于前、中胸的背侧面。

月复部10节,通常仅第5、6和7节可以活动,第8~10节常愈合。第l0月复节月复面中央的纵裂缝为肛门,周围常略突起。雄虫第9月复节的中央有1个生殖孔,为一纵裂缝,周围常略突起。双孔类雌虫有两个生殖孔,位于第8和第9月复节中央,前者为交配孔,后者为产卵孔。在很多种类中,两孔连成l条纵裂缝。据此可鉴别蛹的雌雄。月复部有气门8对,位于第1~8月复节上,但第l月复节的气门被翅芽覆盖,第8月复节气门退化,呈裂缝状。月复部末端向后突出,形成臀棘,上生有钩刺,用以钩住物体或茧等。

编辑本段

取食

成虫取食花蜜,对植物的授粉有所助益。但吸果夜蛾类成虫能刺破果实;吸食果汁,导致落果,成为柑桔、桃、李、梨等果树的重要害虫。

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常有趋光性。成虫活动主要是飞翔、觅食、交配和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有些成虫有季节性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如粘虫、稻纵卷叶螟等。幼虫绝大多数植食性,是农林作物、果树、茶叶、蔬菜、花卉等的重要害虫。幼虫的生活方式和取食方式很不相同。大型的种类多为luo栖,很多种类有隐栖的习性,如卷叶、折叶和缀叶成巢等。有的种类还会结鞘或吐丝结网等。有的钻入植物组织为害,潜食叶肉,钻蛀茎干;有的侵蛀芽、花、种子等组织中,有时还能引致虫瘿。生活于土壤中的幼虫咬食植物根部,成为重要的地下害虫。为害仓储粮食、物品或皮毛的种类,是重要的仓库害虫。少数种类为捕食性,捕食蚜虫或介壳虫等,如食蚜灰蝶是甘蔗绵蚜的天敌。常见的资源昆虫有家蚕、柞蚕、蓖麻蚕等。虫草蝙蝠蛾幼虫被真菌寄生而形成的冬虫夏草,是名贵的中草药。

编辑本段

生长发育

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个阶段。昆虫的卵受精后,卵内的胚胎即开始发育。卵发育成熟后为幼虫。幼虫破卵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卵从产下至孵化所经历的时间称卵期。

幼虫

昆虫发育的第二个阶段。即从卵孵化至幼虫化蛹的过程。不完全变态类型中,幼虫也叫若虫和稚虫,它们没有蛹这一发育阶段,从幼虫直接发育为成虫;完全变态幼虫老熟即进行化蛹。昆虫的幼虫期是昆虫生长最快的阶段,有些蛾类幼虫从孵化起至老熟化蛹前止体重增加达万倍。

完全变态昆虫发育的第三个阶段。是昆虫从幼虫过渡到成虫之间的阶段。幼虫老熟后身体缩短,不食不动,外表逐渐加厚,进行化蛹。有些幼虫化蛹前还有一个时间较短的前蛹期。有些幼虫在化蛹前吐丝作茧或作蛹室,以资保护。蛹发育成熟,即羽化为成虫。

成虫

昆虫发育的最后阶段。性成熟,能进行交配和产卵,但有些成虫在交配和产卵之前须进行补充营养。野蛾转转绕灯飞“残灯一盏野蛾飞。”在晴朗的夏夜,只要到路灯下,总能看到许多美丽的飞蛾,它们纷纷绕着灯儿不停地转啊转,身体撞在灯罩上,电线杆上,翅膀撞破了,也全然不顾。“飞蛾为什么总是绕着路灯打转呢?是它们爱慕光明吗?是路灯下有它们喜欢的食物吗?还是……”带着这许许多多的疑问去找科学老师,老师夸学生肯提问、爱观察,还鼓励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于是邀了科技小组的几个成员,组成了研究小组,通过实地观察、查阅资料、询问有经验的农民和农科所的专家,一个月下来,得到了丰富的收获。

蛾的生活习性及绕灯飞的原因

蛾属于鳞翅目昆虫,蛾多数在夜间活动,蛾大多是夜行性动物,这说明蛾不是因为爱慕光明而绕灯转。蛾是虹吸式口器,口器特化为吸管,蛾主要靠吸食植物的汁液为食,它们不会到路灯下去捕食小飞虫,人类也排除了蛾因为食物而趋光的可能。

除路灯外,野外的篝火、手电筒光,家中的灯光、烛光及一些其它的亮光也会吸引飞蛾打转。蛾在夜间活动,它在探索飞行道路时,是靠月亮作为“灯塔”的。飞蛾的眼睛是由很多单眼组成的复眼,它在飞行的时候,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当它绕过某个障碍物或是迷失方向的时候,只要转动身体,找到月光原来投射过来的角度,便能继续模到前进的方向。如果在旷野中出现灯火,飞蛾看见灯火就会分辨不清哪个是月亮,哪个是灯火,由于月亮远在天边,灯火近在眼前,飞蛾就会把灯火误认为月亮。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要飞过灯火前面一点,就会觉得灯火射来的角度改变了,——从侧面或者从后面射来,因此便把身体转回来,直到灯火以原来的角度投射到眼里为止。于是飞蛾就不停地对着灯火转来转去,绕着灯火作螺旋状盘旋,怎么也月兑不了身。

编辑本段

本领

其它动物的“天体导航”本领

飞蛾利用月亮为自己导航,在黑夜中飞行、生活。在自然界,利用“天体导航”的飞行家还有很多很多。蜜蜂花间采蜜归来,用舞蹈向伙伴指示蜜源方向时,是以太阳作为基准的;海龟生殖洄游,是以星星来联系体内的生物钟而回到故乡产卵;候鸟举家迁徙,在夜晚作长距离飞行时,也根据天上的星座来定方向……大自然界的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本领。

人类在“天体导航”中的应用

动物们能利用天体作为“灯塔”,人类就有更多的应用。在迷失道路时,远古人就利用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来指引方向;中世纪的航海家们利用天体导航,制造出了许多精妙的仪器;现在人们制造了自动控制的导弹,利用天上两颗明亮的星星作为“灯塔”,根据这两颗星星的光来控制航道,即使暂时偏离了方向,里面的计算器也会根据星星的投射角度自动调节、自动修正,回到正确的航道。人们还发射了人造卫星到太空,作为轮船远洋航行,飞机大气层飞行的“灯塔”。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我的微型末日最新章节 | 我的微型末日全文阅读 | 我的微型末日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