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鲶鱼 山东农业的引进与改良

作者 : 民国无义战

***本章节来源*****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曾以灿烂的农耕文明着称于世。近代以来,当科学技术已成为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时,我国传统农业却仍在技术极其低下的困境中徘徊,农业改良已是大势所趋。

所谓农业改良即是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化,近代农业的特征在于农作经营的市场化、专门化与科学化。农业的引进和推广是加速我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化的重要举措,是近代农业改良的重要推动力。概括起来,近代农业的引进包括两个方面: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农业机械、化肥的引进与仿制。

一、农业引进与改良的机构设置

清末新政开始后,清政府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了专门机构指导农业改革。就地方而言,主要包括设立综合管理省、县农业改良的主持机构,创办各级农业学堂,建立农事试验场等。

1903年,山东第一个农事试验场在济南城东七里堡成立。农场由济南农桑总会创立,创办人为候补知县谭奎和候选县丞汪懋均,开办费15000两,日本人谷井恭吉为技术指导。1906年,农场已陆续购地500余亩,从事粮食作物的栽培试验,另有供造林之用的燕子山、马鞍山、千佛山3处山场。农场还有130余亩桑园,用以试种桑树果木。当时引种的果树品种有肥城桃,乐陵枣,曹州罡榴、木瓜、青梨、鸭梨,临清临桃等,并从青引进樱桃树3000株,进行试种。1906年以后,农场开始引入美国棉种,从事栽培驯化试验,同时还在全省进行经济作物的调查,为以后的农业改良推广做了准备。

为教习近代农业知识,农场于1906年附设农林学堂,后来随着教学规模不断扩展,到民国初年,农场反变成学堂农科教育的附属试验地。1913年农林学堂改为省立农业专门学校,1926年改组为山东大学农学院,直到“五三”惨案后,山东大学停办,农场才再次处于单独活动状态。

1913年山东行政公署在济南成立农事试验场,场址设在济南商埠以南,胡宝莪担任场长。农场规模较小,占地32亩。1914年该农场迁至大槐树村,规模有所扩大。农场的试验项目有小麦、大麦、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类试验、化肥试验、预防病虫害试验等。1918年又增设园艺科、果树部,1919年又设立化学试验科。

民国初年,山东许多县也设立了农业试验场。县试验农场由于技术专业人才和资金缺乏,很少从事农作物试验,主要业务是进行引进良种的地方适应性驯化栽培、繁育并推广良种,普及作物栽培技术。县立农场虽规模小,经费少,但对农业的引进与改良仍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德国殖民当局在1898年强租胶州后,也于1909年在青近郊李村开办试验农场,起初当作德华特别高等学堂学生的农科实习地,后来增设了农作试验和农事调查。农作试验基本上以作物引进种植和栽培试验为主。1914年,日本借一战之机将德国势力挤出了山东,并于1917年在原德国李村农场基础上成立了青李村农事试验场。新办农场扩大规模,增设机构,试验设备与试验水平在当时均称国内一流。农场试验事项由日籍技术人员主持,试验作物的种类有烟草、甜菜、花生、蛇麻草、棉花、桑树、靛青等经济作物及粮食类、水果类、蔬菜类作物。

清末民初农事试验场及农业学堂等机构的设立为近代山东农业科学试验改良及先进农业的引进奠定了基础。

二、美种棉等经济作物的引进与改良

清末民初山东引进的经济作物新品种主要是美种棉、美种烟和美种大花生。

山东植棉可上溯至清代中叶,到了清朝末年,山东各地棉花品种已经严重混杂退化。清政府深知棉业为大利所在,故在新政时把引种推广美国棉良种作为农业改良的一项重要内容。山东于1904年首次引进美国棉品种,当时山东农工商务局以大量资金购进了乔求斯、皮打谅、奥斯亚等美国棉品种。但这次引种未获成功。山东商务局又于1906年将从美国采购的棉种发给东昌产棉各属试种,获得成功。东昌府太守魏家骅于棉花收获后查验,美国棉高大,3倍于本地之棉;每亩之地本地棉约种7000棵,美国棉至多不过1000棵;本地棉约收七八十斤,美国棉可收100余斤至200斤不等,且纤维细长,利于纺织。魏太守因此又禀请山东巡抚杨士骧:“再发美国棉种一二万磅,以广传播”。第二年,山东巡抚衙门请驻美大使杨诚代购美国棉种60包,分发至东昌府、滨州、夏津、邹平、平度、省城东关试验场等地播种,并刊印《植美棉简法》一同分发。1913年新成立的山东农事试验场着手引进美国棉种,并进行中美棉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证实美国棉种品质确实优于中国棉种。

与美国棉种是由山东自行引种不同,美种烟及其烘烤工艺最先是由英美烟草公司引入中国的。山东是国内引种美种烟最早且成效最大的省份之一。1910年,由美籍技师穆尔主持,英美烟草公司开始在威海孟家庄进行美烟试种。由于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适合美烟生长,试种没有成功。1913年,英美烟草公司又在潍县坊子试种美种黄烟叶180亩,获得成功。美种烟产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土烟。从1915年春开始,英美烟草公司在坊子一带推广美种烟,通过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支持、高价回收等手段,吸引了大量农户,美烟种植逐渐扩大到坊子周围地区,原先的小麦田几乎全变成了烟草栽培地。一战及战后,烟价上涨,英美烟草公司加大推广美种烟种植力度,美种烟种植逐渐扩展至安丘、临朐、昌乐等地。1919年,华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以青州为中心大面积推广种植美种烟,使美种烟种植区向西扩大到辛店、临淄等地。

我国落花生种植始于17世纪中叶,山东于清代嘉庆初年始种花生。当时花生品种为小粒种,生长迟、产量低。据传山东最早种植美国普通型大粒花生是在19世纪60年代,由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引入的。另据民国《平度县志》载,光绪十三年,美传教士梅里士在平度教人试种大粒花生,收成颇佳。到1889年,当梅里士带着从前往上海的汤普森那里分得的两夸月兑花生前往山东蓬莱县时,那里已经是着名的大花生产区了。1904年,清政府曾主持在冠县、阳信、沂水、成武等地试种大花生。经试验证实,落花生适于鲁北沿黄白沙地种植。数年后,花生成为鲁北沿黄地区仅次于木棉的大宗出产物品。大粒花生出油虽不如土种多,但其粒大多结,易种多收,种植区域迅速扩展。民初,种植大花生较有成绩的县就有胶县、郯城、招远、临朐、黄县、平原、东阿、肥城、范县、东平、恩县、菏泽、宁阳等十几个县,小粒种花生,渐被淘汰。

从总的情况看,清末民初山东新品种的引进基本以直接引种为主,推广方法也较为简单,未经认真驯化便行分发,选优去劣程序也还不太科学。尽管如此,美种棉、美种烟和美种大花生的引进与推广促使山东农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推动了农业改良的进程。同时,美种棉等作物的种植主要是为了出卖,封闭的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了起来。农户生产经营更加精耕细作,投入了更多的人力、肥力,形成了若干专业化集中产区,为近代意义上的商品流通提供了条件。

随着经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农业商品性生产逐渐发生结构性变化。棉花、烟草、花生逐渐成为重要的商品性农产品。花生在19世纪中叶还只是零星生产,到20世纪初,年产量已达400余万担,30年代达到1000余万担。棉花生产在清末年产量也有几十万担,1918年达到72万担,30年代平均在300万担左右。美种烟叶1910年开始引进,到30年代中期产量达到80万担,年产值2500万元[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1934年,,第3—9页]。由上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大大推动了传统农业改良的进程,农作物经营逐渐具有了商品化与专业化的特征。

三、良种蚕桑、林果的引进与改良

蚕桑业是山东农家主要副业之一,山东本地桑树有鲁桑、椹桑、荆桑数种。清末外地优良桑种开始引入山东,从而掀起了蚕桑改良的浪潮。1903年,长山、诸城等地先后从浙江杭州、海宁、湖州引入大批桑苗试种。产于湖州的湖桑宜蚕性优于山东土桑,1904年,宁海州杨薇史购湖桑数万株在本地种植,1905年诸城县试种湖桑500余株。民国成立后,湖桑引种规模进一步扩大。1918年,省公署购湖桑10万株,分配给济南农事试验场、农业专门学校、滋阳第二甲种农校种植。1918年至1920年期间先后有沂水、巨野等十几个县引种过湖桑。在引入桑苗的同时,省外、国外的优良蚕种也相继引入山东。清末引入的江浙优良蚕种有新元、诸桂、莲心、长兴、大兴等。而由德国占据的胶澳地区则引入意大利和法国蚕种,在胶济铁路沿线农村推广饲育。1910年,诸桂蚕种在南阳劝业会获得金奖,1914年又在山东物品展览会获金牌奖。

近代蚕桑改良的特征是在植桑养蚕方面采用科学方法,提高蚕桑业整体发展水平。优良蚕种桑苗的引入以及新蚕种的饲育大大增加了蚕桑业的技术含量,使蚕桑业在胶济铁路沿线和津浦路中段地区广泛发展,并形成了临朐、益都等近代蚕丝业中心。专门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使蚕桑业的发展具有了某些近代性的特征。

近代林果业的改良也是从引进外国树种开始的。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曾把一些植物种子带到登州养植,1872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开始在烟台试种国外带来的果木树种,并创立“广兴果园”。1887年倪维思又在烟台新建一处果园,引进苹果、梨、葡萄等数十种外国树木,所结之果肥大、好看、悦口。到20世纪初,烟台即已成为国内欧美果木品种的集中引进栽培地。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设立果物试验园,自欧美等国引进多种果木树苗,结果甚佳。德国强租胶州湾后,于1898年设林务署,规划大规模造林,所用树苗多由日本输入。1901年至1903年,林务署又设立了“树木园”,从日本、德国、美国引进试种樱花树、梧桐、白杨、洋槐、鹅掌松等多种苗木。1904年,林务署又设“植物园”,引种国内外苗木总数达13万株。1900年至1913年,德国殖民当局共完成造林1265.55公顷,耗用经费229.0729万马克。胶澳果木园艺的发展促成了沧口、沙子口两个果品专业市场。

清末新政时期倡导造林。1902年,济南农桑总会将燕子山、千佛山、马鞍山划为林场造林。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倡办山东树艺公司,拨地数百亩,引种树木。1905年,济南、登州、莱州均创办了林木培植会。其中济南林木培植会在所属各州县种树达300万株。民国成立后,先后设立的林业试验场等机构从国外引进宜林树种栽培,并加以研究改良,在成活率、防治病虫害、林木质量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近代意义上的林木改良系由外国传教士引入林木良种、殖民当局植树造林开始的,在林业试验中,一部分地区开始采用林业科学方法,有计划地进行人工育苗和荒山造林,对天然林开始实施人工管理和保护,对林木病虫害开始实施科学防治。优质果树品种的改良和推广推动了林果的商品性生产,并形成了林木专业化产区。林果业的改良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农业机械、化肥的引进与改良

中国旧有的农具,多借助于人力,使用起来慢且费力。1906年前后,山东农事试验场曾由美国购回农具20余种,由日本购回数十种,经试用考察,多能合用。试验场还曾引进钻井机器,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动用。民国初年,新式钻井成为了人工灌溉技术改进推广的方向。改良水车、抽水机、引黄虹吸管等农机具的引进与推广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传统农作施肥系取厩肥、人粪尿和豆饼等农家肥。1906年山东农事试验场自日本购进化学肥料十数种,逐一试验。与此同时,德国洋行在山东各地推销硫铵肥和磷肥。在推销中,他们先编印浅显易懂的使用说明书,连同一定数量的化肥免费分发给试用农户,再择地进行大范围推销。到1910年,化肥的销售和使用范围已从烟台、济南周边农村扩展到胶济铁路沿线和运河沿岸的部分乡村及经营农

场。从国外购进化肥的同时,对化肥的仿制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成绩。1905年,济南济农公司仿照美法制肥,开始无人购买,后减价出售,试用农户发现其效果好于农家肥,便逐渐推广开来。1907年至1908年,候补知县何瑞在泰安、沂州等地仿西法制造肥料。1908年,济南农业学堂也曾用新法试造肥料。武定府一家肥料公司专门制造一种能防害的化肥,为当地农户所接受。民国成立后,化肥效用渐为农民所认识,特别是硫铵肥在美种烟、棉花及小麦种植上得以广泛使用。

但是,农业的改进,需要近代工业的支持,发展工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农业机械和其他生产资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近代中国由于资本、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生产近代农用资料的产业并没得到发展,化肥几乎全靠进口,生产农具的企业大多停留在制造改良手工农具阶段。因此,新式农具、化肥的引进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的改良,使农业生产走向了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但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社会进步应该是一个整体进步的过程,农业改良也要在这一整体中找到其自身的位置,只有整个社会进步了,农业的改良才会有真正的实质性的成效。清末民初的农业引进与改良的意义在于它将传统农业拉到了“现代”的门槛前,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整体面貌。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乱世鲶鱼最新章节 | 乱世鲶鱼全文阅读 | 乱世鲶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