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鲶鱼 03 读书生涯

作者 : 民国无义战

***本章节来源*****

自打入住了县城里的大宅,冯克西到是感到自由的多了,不像在老宅子里时,连宅门都出不去,现在可以在下人的跟随下,行动范围扩大到大宅门前的一条街了。

冯克西现在刚到过完年,学馆还没有开馆,冯克西总是带着下人跑到街上自家的铺子中玩耍,总是问那些店里的伙计各种货物产地,用途及价格,问街上各种小贩们贩卖的各种东西的价格。他和店中一个姓李的学徒最为要好。

一天,冯克西口袋里揣着一块墨西哥鹰洋,抓在手中按照前世玩硬币的玩法,通过手指使硬币不断的在手中滚动。其实,这是前世在法国用于制毒的地下室看书时所养成的习惯,冯克西到不是为了卖弄,只是在作手指操,可以煅练大脑,是冯克西在前世还是高明时,通过幼教书籍中学来的东西。

那学徒看得呆了,因为他没有工资,每月只领月规钱二百文钱,这种月规钱是包括学徒洗浴理发以及购置鞋袜之用。他见了冯克西的一块钱,也拿去放在手中学着冯克西的样子把玩不已,他讲出绸缎铺中薪金最高的掌柜先生,每月的薪水不过八两银子;普通的职员,不过六两、四两银子,刚满师的学徒每月只有一两银子。你拜一个年,就拿到一块鹰洋,真令人艳羡,你要好好地保存起来。

冯克西听了他的话,有两世为人的经历那里会放到心上,嘴上虽然应着是知道了,可能是出于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在那个姓章的学徒眼里就变成了隐隐然流露出一种骄傲的姿态。姓章的学徒就反唇相讥地说:“小小儿!你不要胀颠,我满师之后,努力做事,也会发达,到时我的钱一定比你多,而且要买一辆包车,那时节我高高地坐在包车上。你这种小小儿没有一些用处,冯家虽大,但是家大业大张嘴的人也多,真到了分了家时,你可分不了多少家财,用不了多久可能成了乞丐,只能帮我推车,向我伸手要一个铜板呢!”冯克西听了他的话,气得了不得,但是他这几句话却深深地印在冯克西的心坎上,两世为人的经营,使得冯克西知道,一文钱憋到英雄汉,大丈夫不可一日无钱。

在当时普通人,要赚一块钱,也不知道要流几多汗血,所谓“汗血铜钿”即是说当时一块钱的来之不易。这个李姓的学徒,名来福,果然在三十年后开了两家织布厂,成为山东有数的大实业家。

-----------------------------------------------------------------------------------------------------------------------------------------------

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

冯家在县城里的大宅占地广大,可以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相比,不但设有池塘,假山等人造景观,而且布置的相当合理,充份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冯家家塾是设在大宅院的池塘边上,与普通富贵人家设在祠堂不同的是这是专用于教学之用的房子,有两间屋分成两个学馆,一个叫蒙馆另一个叫经馆。有两个教书先生都是从临朐冯家老家的族塾里派出来的,两位都是八杆子打不着的族叔,要是按家谱来算,至少要排到二百多年以前,一个曾作过几年县官不知什么原不干了,专门教授经馆的学生,而经馆以成年人为主,大多忙于举业;另一个是连举人都没考上的落地秀才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头,专门教授蒙馆,蒙馆的学生由六七岁的儿童组成,重在识字;

要不是b冯家正处于发展前景广大,一片兴旺的气象,估计是万万请不来的,因为能把族学里的先生请里来,就表示b冯家这个分支得到临朐冯家本家的认可。

冯克西的入学到也简单,冯马氏把两位先生派人在内宅请了过去一说,也没经过入学考试,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就算取得了入学的资格。

冯家的家塾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冯克西入蒙馆时正是刚过了年才刚开馆馆了,那个五十多岁的落地秀才,在冯克西入馆时首先考验了一下冯克西的学业情况,让冯克西背了几段《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写了几篇字之后,先生见冯克西“三、百、千”、学的是极熟的,就连四书五经上的文章也能背的出来,知道在入学前就总是极聪明也是下了苦功的,就改教《名贤集)、《神童诗》、各种《杂字》等等。这些识字课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句子短,句子整齐,四声清楚,平仄互对,音节易读,字很大,即使不很聪明的儿童,也很容易读,琅琅上口,很快读熟,句子读熟了,字也记牢了。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单音、四声音节的特征,充分发挥了冯克西记忆力特强的特点,也充分避免了冯克西对那些四书五经理解力差的缺点。突出记忆力的发挥和锻炼,四书五经竞再也没教过。只说闲时可以自已多多翻看不要生疏了。

教学内容以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做诗做准备。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童们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童们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童们须一律背诵。另外,那时的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学童粗心或调皮时,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除了学古文、习书法、写作和做对联。还教些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等,当这个落地秀才教书法时,冯克西才知道为什么冯家会用一个落地秀才,这个秀才的书法在冯克西的眼中无疑得了真传的,就凭这手书法,到那里当个书笔吏都是不成问题的。在前世冯克西的笔法本就不怎么样,而后又多年不在国内难得有写汉字的机会,差点得了失写症,一直都为字体遗憾,心中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把书法练好,自此常常沉迷于书法,书法自此大有长进,先生看他用功,那小竹板是一次也没有打在他的手上。

冯克西学习用功,悟性又高,对老师所要求的背书、写字很快就完成了。时间一长,冯克西对这样成天不是念“人之初,性本善”或“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就是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感到乏味,尤其对老师不讲解课文的做法,很不满意。其实这个落地秀才只所以能到冯家混口饭吃也就是凭着一手好字,但是每天只有下午才有练字的课,每天上午对于冯克西来说,简直是一个煎熬。

没过三个月,冯克西终于憋不住了,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我对课文都可以倒背如流了,老是这样一天到晚地念,有什么意思?”一个刚读了几天书的学童,竟敢当堂质问先生,对世代相沿的教学方法表示怀疑,这让老师非常震惊。老师认为有损师道尊严,大声喝问他:“什么!你敢反叛经训么?”说着拿起桌上的戒尺要打冯克西。冯克西不为所动,镇静地回答:“我并不反对经训,可我都已经学会了的知识,为什么要天天这样糊里糊涂地念呢?”老师听了更加生气,厉声说:“这就是大不敬,就是反对圣贤之教!”冯克西也来了脾气,倔强地争辩道:“我到学塾里来,是要先生教我的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的,可现在我却不明白为什么总是学我已经学会了的东西,这样有什么意义,能不能请先生启发我,让我知道其中的意义?”听到这里,老师虽然一时搁不下面子,但在心里想,这个学童所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若以此故责打他,于理有亏,难以让学生信服。于是慢慢地放下了手中戒尺。最后,老师为了不失颜面,气哼哼地甩出一句既是讥损又含赞赏的话:“不是为人上人,就是做人下人。”事后,老师对冯克西的母亲说:“此子养到成年,能为非常事业,小事不屑为,为亦无益。”又说:“克西随我读书三月,胜过他人三载。”克西从明天起可以到经馆上课了,可见,这位教蒙学的先生还是爱才识才的。他当着冯克西的面,虽然声色俱厉,内心是很器重冯克西的。

只是在冯克西眼中,无疑是这个落地秀才为了把这个考又考不住,打又不敢打,令他下不来台的顽童给流放了。

家塾没有寒暑假和星期天,除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几个年节休学几天外,一年到头都要上学。但家塾学生每天除练习写字和朗诵课文外,家庭作业往往,不超过一张纸,学习生活并不紧张。

自从冯克西转到经馆读书后,学习的内容统于不再是“三、百、千”了,读书的内容,改成了《四书》、“五经”。《四书》或先读《大学》、《中庸》,后读《论语》,或先读《论语》,再读“大、中”。最后读《孟子》。“四子书”的诵读次序,没有规定,但《孟子》总是后读,没有先读的。同学中最少的也有八岁,六岁的冯克西在其中是最小的,显得有些鸡立鹤群,他们五个读《论语》的,五个读《孟子》的,四个读《诗经》的,三个读《左传》的,还有七个专门攻读八股文章的,大多是十六七岁以上哥哥们,都是读熟“五经”、《四书》、《神童诗》、《唐诗合解》之类后,再读一定数量八股名文,学着写八股文、试帖诗准备考秀才的了。一但考上了秀才,就可以“进学”了

都可以同在一个老师的教导下、一个房间**同高声朗读。同时同读一种书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按他们不同的智慧,不同的记忆力,理解力分别读不同数量、不同进度的内容。一般都以“句数”计算,即每天老师大体规定读多少句生书。当时读的书,都是没有标点的。老师教学生读生书时,用朱红毛笔点一短句,领读一遍,学生读一遍,到一完整句时,画一圈。如《论语》开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老师在“子曰”边点一小点,领读“子曰”,学生也跟“子曰”,然后点读“学而时习之”,然后圈读“不亦悦乎”,学生均跟着照读。这就是老师教学生读书,也就是所谓句、逗之学。

私塾中读书教育,首重识字和背诵,教师教读句逗,首重字形、读音,区分四声。如教读“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句时,必在第二个风字、雨字右上角画个圈,作为标识,教读作去声,即“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这样使学生在读书时,通过拉长声音的大声诵读,自然而清晰地区分四声,记牢读音,这也是学作八股文的基本功。

因为把《四书》、“五经”读熟,背诵如流,是学作八股文的基本功之一。识字辨清四声,能熟练地区分词性,学会对对子,是学作八股文的基本功之二。二者缺一不可。当然还要学会写字,不但要会写毛笔字大楷、小楷,而且为了追求更高级的科举考试功名,还要把字写的更好,写成馆阁体高级书法艺术水平的字,达到翰林院的标准。虽然从纯书法艺术讲求,翰林馆阁体字不是最高水准,但从端庄整丽角度来看,这种字体是有代表性的。能写这种字的人,其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和态度,一般都会影响到他从事任何工作。这样私塾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就是为学会作八股文所下的基本功,初级阶段,就是读书背书、写字写大小楷、对对子三样。如从时间来分配,如每日八小时,读书五小时,写字二小时,对对子一般只半小时或一小时,带有趣味性,一般都放在下午快放学时进行。以上是前期初级阶段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就要开讲,讲《四书》朱熹的注解,再读八股文选,再开始学写八股文。

家塾没有寒暑假和星期天,除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几个年节休学几天外,一年到头都要上学。但家塾学生每天除练习写字和朗诵课文外,家庭作业往往,不超过一张纸,学习生活并不紧张。

自从冯克西转到经馆读书后。

好像是冯克西安份了下来,老师讲的课内容多了不少,也开始增加了经意的讲解,这可比毫无意义的背书强多了,以前看电视的时候,看到电视上的古装戏中的人物引经据典的,很是羡慕,可是真了解这些科举出身的书生们的生活后,其实是令人乏味的很的,可能这些读书的书生一辈子都在背书以便在关健之时能知道是引自那本书的典故,同屋内学生四书五经的内容各不相同,分成各不相同的几个学业进度,这样冯克西同时跟着他们的学习进度,学习量虽大了四五倍,但是有过后世高考经历的冯克西生生的跟住了进度,也只有这样能保持住,冯克西对于新识的yu望,这些四书五经的内容,虽然在六岁之前也都背过,但就算连注解一并背下来,也很难说就把内容全部吃透,每天先生在讲解经义注解之时,就是冯克西最高兴的时候,每每解合与冯克西娘在教书时的讲解在组合了现代人的思维后,向先生提问都令先生吃惊,而先生自此之后也不再强求冯克西背书,把冯克西的学习内容改为讲解经义书法。

一转眼冬月又到了,学馆也闭馆,大人们又开始忙于置办年货了,放了假的冯克西终于又恢复了自由之身。

***********************************************************************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在他四岁时,参加乡试考举人,因病目不能终场落选,在罗氏家塾中作教师,林则徐随父入垫读书,自识字及读章句,皆其父口授。七岁时即开始学作八股文,别人认为太早,其父林宾日则认为“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语见林则徐《云左山房文钞》中《先考行状》。林则徐父亲林宾日著有《小鸣集》诗八卷、古文、时文各二卷。是个好父亲,好老师,对幼年的林则徐观察、判断十分深刻。后来林则徐在他的教导下,十三岁府考第一,十四岁进学成为秀才,二十岁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二十一岁、二十五岁次会试落选,二十七岁第三次参加会试,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成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这是真实的例子,看来林则徐小时是十分聪明的,由四岁到十四岁,便以优异成绩成为秀才。可见这十年时间里,他是把写八股文的本领学的很好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主角在才智慧上并没有开什么太过逆天的金手指。

lt;ahref=www.gt;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乱世鲶鱼最新章节 | 乱世鲶鱼全文阅读 | 乱世鲶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