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就到了四月初七,铺床送嫁妆。这日同苏家相熟的人家都上门来,看着厅堂里摆的满满当当的嫁妆,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元氏究竟给苏云蓉准备了多少嫁妆啊。
元氏乐呵呵的,兴奋异常。这些都是她近半年来忙活的成绩。
嫁妆一样样的打开,又让人照着嫁妆单子一样一样的念出来,一开始大家还算镇定。等到后面,听到铺面庄子陪嫁,金银首饰陪嫁,以及嫁妆银子的时候,夫人太太们都不能淡定了。众人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都说苏家有钱,如今看来此话不假。
有人就粗略估算了一下,这些陪嫁加上那些打造的家具,加起来好歹也有个两三万两吧。
有人摇头,两三万两怕是不止,三四万两都有可能。
元氏今日很得意,苏老太太也是乐呵呵的,风光嫁嫡长孙女,让所有人都羡慕,苏老太太自然是愿意的。虽然破费了不少,不过苏云蓉好歹是元氏的独女,又是苏家的嫡长女。
元氏招呼着大家,等到嫁妆显摆完后,在场的夫人太太们纷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礼物给苏云蓉添妆。拿出来的东西都不是差的,更有直接的,拿银子添妆。元氏没嫌弃别人的俗气,反倒觉着这个方式好,有了银钱,想买什么不成。
外面热闹非凡,苏云希却来到后面,陪着苏云蓉。
苏家姐妹如今都在一起,就是二房的人都没落下。大家纷纷奉上自己的礼物,也算是给姐妹添妆。
苏云希送了一个屏风,又送了一件绣活,都是大东西,也能值不少钱。
苏云蓉看了,神情微动。不得不说,苏云希虽然有许多的问题,但是为人向来大方。比较其他姐妹送出来的,最贵的也不过价值一二十两银子。同苏云希价值几百两的礼物比起来,简直不能看。
苏云希笑道:“云蓉姐姐,明儿你就要出嫁了,以后我们不能时常见面。妹妹再此祝愿大姐姐心想事成,同姐夫心月复美满。”
其他人也纷纷说着吉利话。
苏云蓉扯了下嘴角,面上无悲无喜,客气的说道:“多谢你们的一番心意。外面那么多宾客等着,我该出去了。”
苏云蓉站起来,不再理会大家,带着丫头婆子出了门去。有人心中不满,苏云蓉这态度也太坏了。
苏云希丝毫不在意,对于明儿就要出嫁,接下来还会被苏云玲的婚事打击得体无完肤的人,苏云希很大度的不同她计较。她就等着看笑话,看苏云蓉如何得到教训,如何学会低下高傲的头颅,如何学会对生活妥协。
苏云希带着苏家其他姑娘们,跟在苏云蓉身后,一起去了厅堂上。
苏云蓉到来,元氏拉着她给夫人太太们显摆。众人都在打趣苏云蓉,也都说着吉利话,无非是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之类的话。
苏云蓉面色平静,适当的露出笑容来,看在旁人眼里就是个懂事知礼又稳重的姑娘。
苏云蓉这番做派,为她自己赢来了好名声,这是事先没想到的。元氏很高兴,笑的合不拢嘴。
众人夸完了苏云蓉,又将目光转到苏家别的姑娘身上。得知这些姑娘们都还没定下亲事,有的人就开始心动起来。考量着家中有哪个小子是合适的。苏家这么富足,同苏家结亲,想来是不会差的。
其中以苏云玲和苏云希受到的关注最多。至于排行行二的苏云洁,因为有孝在身,就没出来见客。众人自然也就忽略了她。至于排行行五的苏云宛,年龄还小,晚两年再说婚事也不迟。至于苏云宛下面的,更是没人关注。
苏云玲大方稳重,虽然是庶出,但是也有可取之处。给自家的庶子做媳妇,也是不错。这样性子的姑娘,一般不会主动惹事,娶了回去放在家里,也安心一些。至于苏云希,三房嫡女,都知道苏云希手里捏着魏氏的陪嫁,这是个有钱的姑娘。而且气度不凡,行事磊落大方,又能管家,又能理事,交际应酬也没问题,还结识国公府这样的高门大户。
一下子很多人就动心了。娶了苏云希好处真的太多了,有钱是一方面,关键是苏云希绝对镇得住场子,是做嫡长媳最合适的人选。有苏云希一人,就能将府中那些闹腾的人都给收拾了。没瞧着苏家三房的几个姨娘,一个接着一个都被苏云希收拾了一顿吗。如今没有一个姨娘敢在苏云希面前放肆。
这件事情并不是什么秘密,当初苏家刚来京城,事情还没理顺,苏云希收拾苏成的姨娘的消息就传了出去。当初还有不少人觉着苏云希做事太过霸道,一点规矩都没有。如今时过境迁,回头再来看待这件事情,就发现苏云希做的很好,做的很对。她要是一开始不强硬点,说不定这两姐弟都要被姨娘压在头上。也不可能从姨娘手里抢过管理内院的权利。
做嫡长媳的人,就该有这份手段和胆识。
大家一心动,就开始动了起来。找杜四,杜四根本没资格决定苏云希的婚事。于是大家就围着苏老太太,说话旁敲侧击的问关于苏云希的事情。
苏云老太太没反应过来,只当别人都在奉承她。苏云希在旁边略微听了几句,听出这些太太夫人们的意思。淡笑不语,转身离开。恰当的表现出自己的羞涩。
而元氏这里也有不少人,有同元氏说着吉利话的,有隐晦的同元氏打听苏云玲的情况的。
元氏瞬间反应过来,开始有意无意的评估那些透露出结亲意思的太太夫人们。评估这些人的诚意,家世,背后的势力,财力,等等,都是元氏要考虑的。苏云玲虽然是庶女,好歹也要选一个好点的将人嫁出去。不光是有钱也好,有权也罢,总归总要有点可取之处。
苏云玲不动声色,悄悄的退了出去。见到苏云希,急忙迎了上去。“云希妹妹,里面的事情你可有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