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有黄仙 第五十八章、披甲叩阍

作者 : 六零流光

同一天,同一个地方,两个姑姑相继说已经过世的母亲回家了,又是在头七这个敏感的日子里,要说不害怕是完全不可能的。老姑不像大姑一样有心脏病,没被直接拉进医院。然而更糟的是她在喊过两句之后犯起了魔症,浑身抖抖嗖嗖的好像过电一样,嘴里还嘀嘀咕咕听不出来念的哪门子经。

时斌知道不好,八成如同陆思玲所说的有黄鼠狼子来捣乱,上了老姑的身。可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只能和他爸按着老姑。慌乱中给我们打了第一个电话,还没说清楚电话就被老姑乱舞的手臂给碰到地上。眼看时斌他爸一个人按不住了,时斌顾不得电话只能过去帮忙。所以我再打回来他没接。

老姑一直在犯病,嘴里还在用时姥儿生前的口气骂时斌和他爸不孝。骂着骂着突然消停了,坐在地上不再动。时斌爷俩想把老姑抬到床上,还没等动手,从下水道里钻出无数的虫子,铺天盖地潮水一般像他们涌来。爷俩连忙站起身去踩,时斌一边跺着脚一边给我打了第二个电话。又是只说了一句话,就有一只大蚰蜓落到他手臂上。他慌乱的一甩手,电话却不小心扔了出去,连电池都摔掉了,所以再给他打回去的时候无法接通。

地上的虫子被踩得死的死跑的跑,时斌才捡起电话把电池安上。刚想再给我打回来,却发现他爸和她老姑一起闹腾起来。

时斌他爸更凶,抄起菜刀就要砍时斌。吓得他调头就往时姥灵堂那屋跑,跑到供桌前他爸的刀冲着他脑袋就劈了下来,时斌慌不择物,顺手举起灵牌抵挡,菜刀把灵牌砍断了,时斌手里就剩个底座。

老姑看见灵牌掉在地上,飞身上前捡起就往门外跑。时斌他爸也不继续砍时斌了,扔下菜刀也跟着老姑身后奔了出去。虽然刚才小命差点交待了,可那毕竟也是自己的父亲。时斌放心不下,只好把手里的底座搁在供桌上追出门去,连门都忘记关。

一直追到楼下看见他爸和他老姑上了一辆出租车,时斌便也拦了一辆车跟上他们。路上他给我打了第三个电话,但刚才电话被摔了一下,不太好使,只说一句话就掉线了,再拨怎么也拨不出去,所性一直跟着前面的出租车来到北陵。

时斌的爸爸和姑姑下车后,一步不停的跑进昭陵正红门。时斌心里还合计,这个点正红门早就该关了,就算没关也会有人来收门票,绝不可能大敞四开的让两个人长驱直入。犹疑间不知不觉也跟进去,一直跟到一间大殿中。

谁知他前脚刚进去,大殿的门自己就关上了。里面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时斌拿出手机一照,看见他爸和老姑一动不动的抱着时姥儿的灵牌靠墙坐着,怎么叫也没反应。时斌无奈只好继续摆弄手机,好不容易才打出第四个电话,就是我在车上让安澜接的。

电话一挂手机就没电了,时斌只好蜷缩在黑暗里听天由命。迷迷乎乎的忽然闻到一股恶臭,便晕了过去,醒来之后就在桥上见到我们了。

陆思玲听完时斌的讲述沉默不语,思索良久才开口问道:“时斌哥哥,按你这么说,郑女乃女乃的灵位现在还应该在刚才困你那座大殿里,是吗?”

时斌六神无主的说:“是吧?应该还在那,我也不知道我爸和我老姑怎么样了。”

陆思玲又问:“现在进到陵里,你还能找到是哪间殿吗?”

一瞅时斌的样子就没有把握:“差不多吧?我也说不清……当时光顾着跟我爸我姑往里走来的。”

陆思玲稳稳的说:“既然这样,咱们只能先进去看看了!”

找到时斌,让我们忐忑的心放下一半,必竟不用再瞎猫碰死耗子似的瞎撞了。

四个人穿过拱桥直归大路,鱼贯向正红门进发。我和安澜一边走一边向时斌询问陵里的情况。时斌也讲不清,只说在大殿里听到低沉的钟声和嘈杂的脚步。而对于他爸和老姑为什么直奔昭陵却一概不知。

陆思玲一直沉默不语,若有所思。她突然问时斌一句:“时斌哥哥,灵堂上的纸条是你留的吗?”

时斌马上回答:“不是啊!不是我留的。”

陆思玲“哦”了一声,便不再说话。

我们四个继续前行,小路的尽头是个码头,水中停靠着一排天鹅游船,河岸上有一栋二层高的眺望台,上小学的时候每次来北陵春游,蹬上眺望台挥舞少先队旗帜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激情环节。眺望台紧临开阔平整的皇太极广场,一樽顶盔挂甲紫袍金带的太宗全身像气势磅礴的耸立于广场正中,大有君临天下之王者风范。石像背后三百米左右便是横跨玉带河的昭陵神桥,只要横穿神桥,正红门近在咫尺。

就在我们想要穿过广场踏转神桥方向之际,陆思玲忽然喊了一声:“停!”

我们不知何故,纷纷驻足向她看去,她示意我们不要出声,同时又伸手指向神桥方向。

陆思玲的第六感十分准确,只见神桥那边的黑暗中碌碌续续挤出来好多人。他们步履散乱却毫无声息,匆匆从我们身旁走过。我们站的位置其实很明显,可他们对我们的存在简直视若无睹。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人携刀配刃剑拔弩张,身上还穿着八旗兵丁的服饰,呼呼啦啦也看不出为首的是哪一个。

这群人从神桥出来后集合在我们面前的广场上,一改初时的散漫,整齐划一的在皇太极石像前排成方阵。队列站齐了我便可以一目了然,横八纵十共八十人。

这八十个人拉开阵仗,开始向皇太极的石像三拜九叩的施以君臣大礼。我和站在身边的安澜对视了一眼,安澜好奇的问:“怎么回事啊?”

我揣测道:“大概是北陵又要有祭陵表演了吧?他们好像正在排练。”虽然嘴上这么说,不过一来没有灯光照明,二来没有导演指挥,这排得又是哪门子练呢?

这群行伍对石像行完叩拜之礼,头一排最右边的人走出了队伍,站在最前面手足蹈的讲着什么,一脸慷慨激昂的表情。队伍中的其他军士被煽动得群情激奋,纷纷振臂高呼,与影视剧中将士出争前誓师的场面如出一折。可我们却光能看见他们连张嘴带比划,还是一点声音也听不到,好像在看一场被静音的电影。

时斌一直睁着眼睛直直的盯着那群人,半带自言自语的说道:“难道是传说中叩阍的八十披甲?”

听他这么说,我立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是满清开国太祖努尔哈赤的治军思想。百姓们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八旗制度下,战士的身份地位也有所不同。最尊贵的便是女真人,呼之为旗丁;另一种统制阿哈即是奴隶,多为汉人与高丽人,其位最卑;时斌所说的披甲则大多来自于敌方降将,地位高于阿哈。

满清入关之后,披甲人作为一种专门协助朝廷镇守边疆的群体而存在。所以,他们世代居住边疆,朝廷也会经常将犯人或其家属发配戍边补充披甲军力,以稳定军心。随着满清王朝争战逐步平息,从敌方投奔而来的降将顺臣也越来越少,“披甲”这个词便失去了本身意义,逐渐引申为军人的代名词。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康熙年间,正是这群奉命驻守望昭陵的披甲人,引发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案——披甲叩阍。

与唐代三品以上官员可在君王休息之时打扰皇帝上书进谏的叩闻不同,清代如遭冤狱之灾,且控诉到本省府衙仍不能秉公执法之遇者,可控诉至刑部。与今天不服一审判决向高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异曲同工。这是一种法度,本无可厚非。但往往施冤者手眼通天欺下贿上,以至刑部贪脏枉法不公而断,令冤者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被逼无奈只得铤而走险,冒死直接向皇帝告御状,这种情况便叫“叩阍”。

叩阍是一件成功率极低的事情。首先,叩阍者对皇帝出行的准确时间和必经之路必需了如指掌。再提前写好状纸,于皇帝经过之前不惧污泥浊水藏身御路两旁的阴沟水渠之中。待御驾所至,叩阍者一边手举冤状一边高呼“冤枉”,喊冤声惊扰圣架,自会有侍卫闻声将叩阍人捉拿至御前。

如适逢龙颜大悦,皇帝可能亲自察看“冤状”,或简单询问一下冤情。再将叩阍者交予刑部或本省重新审理。由于冤者得了皇帝口谕或御批,各级刑官一般不敢弄虚作假,因此案情往往沉冤得雪。

当然,更多的叩阍人却因冲撞銮驾获罪,甚至地方官员也会受到牵连。对于此罪《大清律》明文规定:“御驾行巡地方有叩阍者,管步军校罚库六月,步军副将罚津两月,步兵笞八十”。可见,叩阍计划万万不可明目张胆,否则别说皇帝,就连地方官兵也不会轻易放过。清律对无理叩阍者惩治同样严厉,最轻也要发配戍边。

尽管如此,叩阍事件依然屡屡发生。相传说还专门有一群职业叩阍者,专靠替别人叩阍得取些许钱财维持其家眷生计。可见叩阍是封建**时代社会黑暗的真实体现。

据小横香室主人于《清朝野史大观》中描述:驻守清昭陵共有披甲兵丁八十名,专门负责保护山陵,每日巡山查路,月得俸禄食银二两。这些人从成年开始入缺,只要没有病故、阵亡,便终生只为披甲,直至告老还乡,根本没有其它发展的机会。天长日久,昭陵披甲对此规定心生不满,便欲藉康熙皇帝东巡祭陵之机,集体向康熙帝“叩阍”请愿,谋得一线升迁之途。

康熙二十一年三月,玄烨率大队人马抵达盛京昭陵。祭祖行礼之后,昭陵披甲乘机齐跪圣驾之前纷纷向御前呈递冤状。也许因为“注下责重”亦或仅仅出于康熙大帝的恩典,不但没有对守陵披甲进行惩处,反而御笔亲批颁下圣旨:“此等守陵官兵忍驻年久,终身并无升迁,殊为可悯。”遂决定破除惯例,赐他们一条升迁之路。即每隔数年从披甲中选拔若干“**俊拔之人”或留原址,或去京师领任拨什库及骁骑校员官缺。

一年之后,昭陵披甲人又以房屋居住困难,请求工部盖建房舍。康熙皇帝得知后再次给予关照,钦命盛京户部出资一万四千八百两,分给两陵披甲每人“自己盖房”,并由“钦天监选出房场”,便于昭陵前东侧盖房四十间,定名东营房。

昭陵披甲兵集体叩阍案,在清代陵寝制度史上是罕有的事情,官方史书对此事极为隐讳,所以记载不详。然而将心比心,既然康熙帝对守陵披甲恩重如山,想必八十兵丁一定感恩戴德,誓死尽忠。

眼前的这八十个人,难道就是当年叩阍的披甲重现?可他们到底是装扮古装的大活人,还是徘徊于此不肯消散的忠骨阴魂呢?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举头三尺有黄仙最新章节 | 举头三尺有黄仙全文阅读 | 举头三尺有黄仙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