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正正经经说话的时候,往往语无伦次,貌似听者不知所云;自己很懊恼也颇费解。某人归结现象,称那样的“迷罔”为“青春期困惑症”。18岁上下的男生,迫切期待着出落:拥有完美的形象,如健壮的身材、英俊的外表;尤其想博得一副“好口才”。不好意思,还多方了解去了,道是:这个时期的男生处在人生的第二次“学舌”,语言表达能力试图反映“成熟的性”,什么隶属“性的第二特征”
不过,曾祖母夸赞别家孩子,关切了会说:“嘴巴巧的。”“挺会说话儿”。她艳羡嘛,别拐弯抹角说咱“嘴笨”还真忍心。还有,俗语“好汉出在嘴上”,可见口才多么为人所重。某一方面,祖母也时常委婉的修正我,比如咕哝一句:“够啰嗦的,小子家说话那样讨厌的。”一次,我跟祖母抱怨说“为什么别人老误解我。”祖母笑说:“我怎么知道。”想了想又说:“你不能不听别人的闲言碎语吗。别人就是说一说你,解解闷儿的,说好说歹说过就忘记了。你放在心里时,人家正吃得香睡得美哩。”琢磨一下,不无道理;别人可以不为“对他人的误解”负责,我作为“他人”却背上包袱,真的搞笑了。
渐渐的,对“古董贩子”的名声我不在意了,甚至如果有人以为我“耍阴谋诡计发财”,理性的我也可以一笑置之。曾祖母在我耳边唠叨最多的一句:别和人不一样、别和人太不一样。“不一样了有危险”,那是曾祖母的直觉,她懂什么“人生哲学”呀,不过“无知的人也有过人的智慧和感悟”,我的曾曾祖母虽然不识字不读书,而她好像100多年来就没有过困惑。
去年夏天见了父亲一次,破天荒问他:“爸爸,都知道房地产有泡沫,为什么还趋之若鹜买房子。”父亲沉吟了一下,笑道:“大家的泡沫破灭了,大家顶着。就怕的是,只有一个人的泡泡破了。”我恍然大悟了,勒个屁,原来还是“人以类聚”,无人不怕孤独、担心被“类”疏离。显然,“在群之中”不会有很大风险,然而太平庸了“风险虽小,期望也低”,于是就努力“出类拔萃”一点。呵呵呵,这就是人生“趋同求异”的奥妙所在吧。
对哲学有兴趣的人,有着天然的悲哀,因为他比别人多了困惑。我又莫名其妙了,如此感慨真够别扭,独坐冥想不如耍耍双节棍的。我想把今年的发财归结算账在我的“聪明才智”上,反复衡量都不搭界,何必厚颜无耻呢。走运就是走运,有什么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