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两眼一闭,忽然就晕了过去!!
苏嬷嬷连忙上前搀扶,一旁阿菊她们也纷纷唤着“太太”,七手八脚地上前来帮忙。石青早就拔腿去往长房寻徐镛了。
杨叶枫傻愣在那里什么忙也帮不上,心里充满了忐忑之意,为什么姑母看见他不是像家里别的大姐和婶母们一样惊喜宠爱地拉着他叫他“小枫儿”,而是像见了妖怪似的晕倒?难道他从江南到京城这一路已经变得面目可憎了吗?
徐镛闻讯从长房赶过来看到的,便是个披着头湿漉漉头发的华衣少年立在廊下当木鸡的情景。
他站在他后头打量了会儿,见他真没有动弹的意思,遂走上去,伸出个指头戳了戳他后背。
杨叶枫转过身,就愣在那里。
徐镛凝眉:“你是江南杨家的人?”
杨叶枫微顿,嗓子立刻从萎靡又变成了清亮:“正是!在下杨叶枫,正是杨家大老爷杨沛的幼子。不知这位兄台是——”
“你是我大舅父的儿子?”
徐镛也愣住了,杨家与徐家多年不曾密切往来,杨家人也多年不曾踏足徐府,方才石青说家里来了杨家的客人,他还以为是哪个旁支的子弟,毕竟杨家家族那么大,而他的大舅舅杨沛,更是与他们疏远得紧,当初徐滢成亲的时候杨家都不曾来人,这杨沛的儿子,怎么找到他们家来了?
“你可有舅舅的书信?”他紧问道。
杨叶枫听到他这连声的舅舅,神情也开始激动。一双眼总盯在他脸上看,甚至乎还闪烁着祟拜的光芒!“书信?有有有!”他搔搔头,转而唤来背着包袱的小厮。七手八脚地从里头翻出封信来,递给他:“这是我父亲写的!”
徐镛赶忙打开,别的先不看,只先看最底下的落款和印章,那印章果然跟从前杨沛来京的书信上是一样的!再看看信的内容,大意是杨叶枫因为已经考中了秀才,正准备下届会试。如今正在四处游历增长见识,顺道进京代为看望多年不见的杨氏及徐镛兄妹云云。
杨氏因为当年干了糊涂事,被杨沛进京遣责。这之后杨家便与他们疏了往来,若放在从前,徐镛是有些埋怨杨家对他们的不管不顾的,但自知道原委之后。这份怨气又没法儿再继续下来。不管杨沛做的多么绝。杨氏当年都是有错在先。
因此当初徐滢出嫁,他也还是提前去信给了杨家的。但他们没有人来,他心里又觉灰心,事后再想想也没什么好怨,作为清贵的杨家,之前那么多年都没与他们往来,如今徐滢已经嫁入权贵豪门自然就更不会上门了。
倒没想到这次竟会遣杨叶枫来登门。
他再看了眼少年眼里的炽热,把信折起来。招呼石青过来道:“把颐风院的两间房收拾出来,让表少爷住下。”又与杨叶枫道:“先下去喝口热茶暖暖身子。回头出来吃晚饭。”
杨叶枫欢快地称了谢,又迟疑地看了看杨氏房间。
徐镛道:“不妨事,你去吧。”
他才又乐颠颠地去了。
徐镛盯着他背影看了好半晌,才收回目光踏进杨氏房里来。
杨氏已经醒了,正垂着双泪歪在榻上。见他进来,连忙拭去眼泪,撑着身子坐起:“那孩子呢?”
“已经打发去歇息了。”徐镛在榻下锦墩儿上坐下来。然后把手里的信递给她:“舅舅的信。”
杨氏接过去,看了两遍眼眶又泛了红:“你舅舅也老了。这笔字也不如从前刚劲了。”
徐镛蹙眉望了她片刻,知道她心里还是念着娘家的,也就没再说什么。
出来让人传了个话去王府,这里就拿着杨沛的信去了书房。
徐滢这里听到杨家来人了也是吃惊不小!
这杨沛当年一狠心把亲妹妹杨氏一抛就是这么多年,眼下怎么又突然遣了儿子上门了?
“说不定是来打秋风?”宋澈两眼骨碌碌地说道。反正他们家亲戚都没有什么好人,上次那个姓陆的居然还想算计他们兄妹来着,这次不知道又来个什么渣渣?等他明儿去会会,是个妖精他就立刻将他给灭了!
徐滢虽然觉得在皇帝和端亲王口中皆有口碑的杨家人不至于会没品到这步,但也保留了意见。
杨家祖上数代名臣,据说上几代里连大梁公主都娶过,而且家族庞大根基深厚,自然不可能会缺钱,但毕竟她从来没见过杨家人,而且就算是杨若礼甚有口碑,杨家不是也出过跟徐少惠通奸的败类吗?龙生九子各为不同,万一这杨叶枫又是第二个杨家竖子呢?这事还真难说。
不过她也怀疑,一个头次进门就冒失到敲门把人家大门给敲倒了的傻小子,能办得了什么事儿?
她心里很好奇。
于是撺掇着宋澈一道连夜回了娘家。
三房已经用过晚饭了。
杨氏和徐镛正陪着杨叶枫坐在温暖的偏厅里吃茶。
梳洗过又吃饱了晚饭的少年正襟危座坐在堂上,看上去又规矩又有礼貌,两只眼睛却滴溜溜地盯着徐镛直打转,从他的脸上到胳膊上,从胳膊上到胸脯上,再从胸脯上到强劲的双腿上,活像是蜜蜂见到了花朵,已经挪不开了。
徐镛早就察觉到他对自己的注目了,几次咳嗽制止,但却收效甚微。
少年的眼里不但闪烁着炽热而祟拜的光芒,甚至还显出几分痴迷。
徐镛有点毛骨悚然了。他害怕这样的少年!
“那个,你读的什么书?”他觉得必须得打破这番沉寂不可。
“哦,小弟四书已经读完了,正读的是《礼》《易》。”他热切而真诚地望着徐镛。
徐镛心下微嗤,才多大点的人,就敢夸口说自己把四书全读完了?岂不知全读完了连举人都拿得下的了么!他遂略带了几分轻慢地斜觑过去:“‘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出自哪一篇?”
杨叶枫想也未想,张口就来:“是出自《论语》里《卫灵公篇》,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