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宫也不清楚,且等他自己说吧。”过了约模一盏茶的功夫,一名中年美妇随宫人走了进来,福一福恭声道:“参见皇后娘娘,娘娘万福。”
“崔夫人请起。”在命宫人赐座后,萧氏笑道:“本宫记得上一次见到崔夫人还是三年前宫中大宴之时,如今三年光阴已过,崔夫人的模样却是丝毫未变,风采依旧,实在令人羡慕。”
崔夫人垂目道:“娘娘好记性,不过妾身只是蒲柳之姿,实在当不起娘娘如此夸赞。”
萧氏笑一笑未说话,待得宫人奉了茶上来后,她道:“崔夫人今日入宫见本宫,不知所谓何事?”
崔夫人闻言,连忙搁下刚刚接过的茶盏,起身道:“妾身此来,是想求皇后娘娘赐一桩恩典。”
萧氏惊讶地道:“哦?是何恩典?”
“不瞒娘娘,妾身之子崔济,自从`.``见过晋阳公主之后,一直对公主念念不忘,只是当时公主选择了郑家公子,所以也没法子,如今郑家公子意外过世,他想……”崔夫人犹豫片刻,微咬了银牙道:“他想迎娶公主,故而请妾身入宫向娘娘求赐恩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崔济,萧氏是有印象的,在当时入选的三十八名少年公子之中,就属他与独孤弘几人最为出色,后来崔济与郑阳入选,她原以为韫仪会选温文尔雅的崔济为驸马,没想到最后韫仪选了爽朗的郑阳。
她以为韫仪与崔济的交集早在半年前就结束了,万万没想到崔济一直对韫仪念念不忘,更没想到他竟会托其母亲进宫向韫仪求亲。
与她之前考虑的齐、赵等人相比,不论是家世还是品貌,崔济无疑都要好上许多,最要紧的是他对韫仪情意深长,若韫仪能够与他成亲,实在是一桩再好不过的事情。
萧氏压下心中的欢喜,道:“想不到崔济这孩子有如此心思,实在令本宫意外。”
“谁说不是呢,妾身昨日听闻之时也是吓了一跳,毕竟……”她话音一顿,转而笑道:“没什么,不知娘娘可愿成全这桩婚事?”
虽然崔夫人话锋转得很快,但仍是被萧氏听出了端倪,望着她道:“最近流传于城中的谣言,崔夫人可曾听说?”
崔夫人神色微滞,笑容亦变得有些勉强,“娘娘可是说关于公主克夫的谣传?”
“不错,据本宫所知,崔济乃是崔夫人唯一的子嗣,崔夫人不害怕吗?”。与其等成了亲崔家人再来后悔,倒不如趁着现在,先说清楚,以免他们到时候为难韫仪。
默然半晌,崔夫人长叹一口气道:“不瞒娘娘,要说一点担心都没有,那是假的,甚至妾身曾劝过济儿,让他放弃这个念头,可是济儿态度很坚决,甚至告诉妾身,若不能娶得公主,他宁愿孤身一世;另外他也说了,郑家公子的死是意外,克夫之说更是百姓以讹传讹的谣言,听信不得,妾身仔细想了一夜,觉得他说得不无道理,所以便答应了。”不等萧氏言语,她又急忙道:“娘娘放心,若崔家有幸得公主下嫁,一定会恭敬对待,断然不会对公主有半分不敬。”
萧氏微微点头,崔夫人这番话说得颇为中肯,也没有回避自己的问题,看来确是肺腑之言,“崔济年少有为,若与晋阳结为伉俪,实是一件好事。”
她的话令崔夫人面色一喜,倾了身子道:“这么说来,娘娘是同意了?”
萧氏笑道:“本宫自是乐见其成,不过这不是一桩小事,本宫还得与陛下商量,另外也得问问晋阳她自己的意见,崔夫人你说是不是?”
对此,崔夫人自是连连点头,在又与萧氏说了一番话后,退出了昭阳殿,在她走后,红鲤笑意盈盈地屈身道:“恭喜娘娘,贺喜娘娘。”
萧氏笑一笑,轻抚着脸颊道:“上天总算待韫仪不薄,虽郑阳意外过世,却有崔济对她一往情深!”
红鲤笑言道:“娘娘可要现在就去见陛下?”
萧氏想一想,摇头道:“不急,本宫想先听听韫仪的意思,否则陛下那边说定了,韫仪又不肯,岂非麻烦。”
红鲤抿唇笑道:“崔公子人品学识家世,样样都好,想必公主不会拒绝,就是……”
萧氏等了一会儿不见她说下去,道:“就是什么?”
红鲤道:“这半年来,公主常传太仆寺主薄杜如晦入宫对弈品茶,而杜公子又一直没有成亲,会否……公主更中意杜公子一些?”
听得是这么一回事,萧氏顿时笑了起来,“不会,早在韫仪刚传杜如晦入宫的时候,本宫就问过她,她说杜如晦是她在弘化郡时认识的一个友人,传他入宫,只是与友人叙旧罢了,并无其他。而且,杜如晦一直都有意中人……”说到此处,萧氏神色一黯,笑容早已消失无影,“他的意中人不是别人,正是梅雪;当年他之所以拼命读书赴京赶考,就是为了考中进士,说服他母亲让他迎娶梅雪,可是梅雪这孩子没福气,早早就没了,本宫连她一面也没见到,本宫对不起她!”
“逝者已矣,娘娘别太难过了。”红鲤知道,梅雪的事,一直是萧氏心中无法消除的痛楚。
萧氏缓缓攥紧双手,面有阴冷地道:“杨广……这一切都是拜杨广所赐,此仇此恨,本宫绝不会忘记!”
红鲤担心地道:“娘娘……”不等她说下去,萧氏已是道:“放心,在确保韫仪安然之前,本宫会一定会好生忍着这份恨意。”
红鲤暗自叹气,她知道,娘娘现在皆是在为晋阳公主而活,而不是后者,她怕是早就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此时,长生殿中,杜如晦正接过宫女递来的小锅釜往里面倒入上等的山泉水,然后放到燃着上好银炭的风炉之中煮,待得水面有鱼眼纹,微微发声,也就是初沸之时,加了一勺盐下去;又等了一会儿,待得泉水不断冒泡,二沸之时,取瓢舀了一瓢水出来,放在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