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种种的表现来看都使肖扬明白了一件事情,秦王赢政要开始发动兼并战争了,整个秦国都以这个目标而运作了起来。
肖扬回来的时间正好是下早朝的时间,当肖扬正好赶到大殿之外时诸臣也从大殿内走了出来。
诸臣看到了肖扬也没有太过惊讶,想必在之前也知道了一些肖扬要回来的消息,诸臣都对着肖扬打了一声照顾,而肖扬也一一回了个礼。
不过到是没有那位大臣上前与肖扬交谈,不是他们不想而是这个时间不行,肖扬现在回来明显就是要先面见秦王做一个报告,他们可不敢将肖扬拦在这里拦着。
肖扬与诸臣打完照顾以后便走进了大殿,入眼便看到了端做在大殿宝座之上的秦王赢政。
赢政依旧是那幅模样未变,身上的服饰依然是一身黑色长袍上刺着一条血红色的长龙,唯一有所改变的就是他的双眼越发炯炯有神,给人的威慑力更加凝重,上位者的气息越发的明显。
说实话肖扬不想回咸阳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想见秦王,肖扬很讨厌有人用一种上位者的样子面对自己,即使赢政是因做了这十几年的秦王才培养的也不行。
再加上每次与他相见都有一种很尴尬的感觉,明明自己的真实年龄比其还大一点,可却莫名的多了一个便宜父亲。
“参见王上。”见是不想见可应该有的礼节还是必须得遵守的,这是肖扬当初选择这个身份时就要面对的。
“这次你除了去阴阳家外还去了道家与鬼谷,对吗?不知道你此行到底有什么收获。”
秦王依旧平淡的问道,仿佛这天下之大没有什么事能使其惊慌失措,可以说现在的秦王已经是一名很合格的王者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没有一丝稚女敕的表现,王者的气质由内到外都时刻展现着。
“阴阳家其它的人也不足为惧,不过阴阳家的这一任家主东皇太一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人物,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是诸子百家中最强的人。”
“且此人让阴阳家投靠我大秦也是有一定的目的,所以阴阳家对大秦的忠心度还有待考虑。”肖扬既然回来做报告自然就要将阴阳家给托出来,起码也不能让阴阳家好过。
“这个我心里也清楚,我也没有打算真正信任阴阳家,只要不触及到我大秦的跟本利益,我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起码现在阴阳家的办事效率还是很不错的,就算要对阴阳家动手也还不是时候。”
“你继续说说道家与纵横家的情况。”赢政将手放在下巴上模了两下说出了这番话。
“道家的道术玄妙无比,就连阴阳家也只不过是当初的道家所分裂开来的一系。”
“不过正因为这使道家在百家中的实力大为削弱,不止阴阳家离开道家自成一家,就连道家本身也被分为了天宗与人宗两派。”
“且它们所信奉的是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道家对于我们大秦的帝业应该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
“纵横家的这一任鬼谷子好像并不热衷与为官参政,而且依据百家所立下的规矩,再过几年这一任的鬼谷子就要退隐,对于帝国的大业应该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并且这三家应该都清楚天下的大势,他们都有一些星卜之术,有可能在百家中也只有他们三家在现在就明白天下大势。”
“也正因此阴阳家才会投靠我们大秦,我也因此而断定道家与纵横家不会干扰大秦的帝业。”肖扬自信的说出了自己的判断依据。
“你分析的很好,你在阴阳家与道家也呆了一段时间,说说阴阳家与天宗、人宗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吧!”赢政到最后还是更关心阴阳家,听到了肖扬的话后他明显是对阴阳家产生了一些想法,想要要道家来遏制阴阳家。
而这正中了肖扬的下怀,肖扬说了这么多话就是为了等他这一句问话。
“因为阴阳家是从道家月兑离出来的,故而阴阳家不论是与天宗还是与人宗的关系都不好,不过天宗与人宗之间的矛盾也很大。”
“甚至在有些方面天宗与人宗的矛盾,比道家与阴阳家的矛盾还要深。所以王上若是想以道家来遏制阴阳家的话,还是从天宗与人宗当中选择一个比较好。”肖扬期盼到了自己想听的话后,便组织了一下语言。
“那你的言下之意有应该如何呢?到底是天宗符合我大秦的利益,还是人宗符合我大秦的利益。”赢政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我觉得还是天宗更符合我大秦的利益,人宗对于我大秦并没有多大的好感,而且相比于人宗,天宗与阴阳家的矛盾要比人宗深一些。”
其后赢政便问了一些关于这三家的实力情况,肖扬一一都为赢政解答了,只不过肖扬也不会将所有的事说出来,只要说的七分是真实便够了。
赢政好像也很满意肖扬的回答,就没有追究肖扬当初多拖一年的事,不过也没有给肖扬什么奖励。
肖扬回到自己的府邸后,便将在自己离开的三年里所发生的一些大事都向田议了解了一番,说实话这三年里秦国还是发生了许多的事。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秦时明月里的主角天明马上就要出生了,他可是贯穿整个故事始末的主要人物,肖扬必须得关注他才行。
还有两件事分别是赢政将罗网交给了赵高,与蒙恬正式步入朝堂之上,这两个人可都是在剧情里占了很大戏份的人物,于情于理肖扬都得多关注他们一点。
这倒不是说其它的事没有这两件事重要,只是因为其它的事与剧情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一次的主线任务是影响剧情,这些事不影响剧情与自己的利益,那就让他们顺其自然的发展就够了。
“这三年只让你呆在府中办事,也没有让你出去过,也是辛苦你了。”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