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丞淳于姗从设备室的监控器里看见四个人旁若无人地嬉闹拍照的样子,终于忍无可忍。她眉头深锁,板着个脸带着两名婢女很快找到了刘若安。
她简单地向刘若安行了个礼,厉声责问夏明嫣:“明嫣,你在干什么?”
夏明嫣感到气氛不对,慌忙答道:“房家令让奴婢给殿下量尺寸……”
“那你为何同殿下嬉闹?又驱个马车带着殿下到处走,你当是在观光旅游吗?”。
刘若安见淳于姗来势汹汹,接过话头,道,“是我让她带我在府里转转的,怎么了?”
淳于姗见刘若安有意维护夏明嫣,语气立刻软了下来:“殿下,您身份尊贵,和下人嬉闹,有失体统!而且,这是您的府邸,您这样驱着车像游客观光旅游一样到处游览拍照……实在是有失身份!您是主人,得有主人的样子!”
=.==刘若安被她一席话给说蒙了,淳于姗这态度丝毫没有让她觉得自己是主人,倒真像是逃票进旅游景点被抓个现行挨骂的游客。
刘若安刚想开口反驳,淳于姗又说道:“与殿下同行的二位姑娘初入汉宫,按宫规,应当到宫女司从最基本的礼仪开始学起,一个月以后再分到不同的宫殿当差,伺候殿下的人,房家令已安排了明嫣和乔伊!”
“可是她们都是我的朋友!”
淳于姗深鞠一躬,淡淡答道:“殿下此言差矣!就算是皇帝陛下的朋友,也得按宫规制度来!”又对身后两个婢女说:“送二位姑娘去宫女司!”
话音刚落,两个婢女便走到唐夏瑜和施若云跟前,要她们跟随自己离开。
刘若安顿时火冒三丈,什么叫做就是皇帝的朋友也要按宫规?这个淳于姗摆明了是狗眼看人低,欺负她初入宫廷什么都不懂吗?这要真是皇帝的朋友她敢这样说吗?脑袋不想要了?
“慢着!”刘若安走到两个婢女面前拦住二人,又转头对淳于姗说:“这里既然是我的府邸,那就是我说了算,你别跟我扯什么宫规礼仪,我要是连自己地盘上的事情都做不了主,那这个公主当的也太窝囊了!她们是我的朋友,谁也不许动!”
淳于姗没有搭话,悄悄地冲两个婢女使了个眼色,二人点头示意,强硬地拽住唐施二人就走。
刘若安见状,彻底被激怒了,生气地上去一把推开拽住唐夏瑜的婢女,“你聋了吗?”。
婢女踉跄退了两步,伫立在原地不敢吭声。
淳于姗有些不服气,她自幼便跟在皇后身边同刘瑾安一起长大,平日里,大家因为她是皇后的人,都敬她三分,很少有人跟她起冲突。刘若安虽然是皇女,但是两岁就跟着母亲离宫了,在她眼中,没有当妃子的母亲做后盾,也不受皇帝宠爱的皇子皇女,都不值得被重视。何况刘若安只不过是个不久后就会被嫁到沙蒙的代替品。叫她一声“殿下”,那也是看在她即将代替自己的主子出嫁的份上。
“殿下,”淳于姗压着心中的不平道,“您这样做于理不合……”
“你给我闭嘴!”刘若安怒道,“一口一个规矩,你顶撞我的时候怎么不想想规矩?”
淳于姗见她态度如此强硬,也不好再硬碰硬,只好作罢。
刘若安一步步逼近她,仔细盯着她的侧脸看了看,讽刺道,“我不知道皇后娘娘怎么会派个像你那么缺心眼儿的人过来,这是我的府邸,我的朋友,她们要怎么安排我会考虑,用不着你操心!没什么事儿,你退下歇着去吧!”
淳于姗咬了咬嘴唇,忿忿地行了个礼,带着两名婢女灰溜地离去。
唐夏瑜和施若云笑嘻嘻地对着刘若安又是鼓掌拥抱又是竖大拇指的,唯有夏明嫣一脸忧虑。
“怎么啦,明嫣?”刘若安用手肘撞了她一下。
“淳于家令是皇后身边的人,多少年来,已经嚣张惯了,殿下刚才与她起了冲突,此人是出了名的心胸狭隘,这往后,恐怕没有安生日子过了!”
“切!”刘若安毫不畏惧地回答,“让她来!我正愁着皇宫里的生活会很无趣呢!”
比起长洛的闷热,南蚩的都城玉邑就显得凉爽得多,满大街的行人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忙碌着,偶尔路边还有一两个操着一口南蚩语的百姓在讨价还价。
苏仁宽走在刘淮前头,跟在傅冬身后,在傅冬的带领下走进一座民族味很浓厚的民宅。
白色的墙壁上、屋檐上绘有一些颜色鲜明的图腾,宅内大院里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穿绛红色绣花及膝百褶裙,上身穿着蓝黑色的七分袖上衣,头发随意束起别了个银簪子,一双眼睛清澈动人,她嘴里叼着个桃子,正专注地晾着衣服。刘淮的突然出现把她吓了一跳,她胸前和脚踝上都戴着银铃,手上戴着银镯子,耳洞里挂着两个银圈子,举手投足间叮叮当当的。
“啊-么!黑死人了!”少女大叫一声。
傅冬一边抱歉一边客气问道:“请问……禹仙娘是住这里吗?”。
少女惶恐地点点头,目光却停在刘淮身上。
“啊-么!你……你好眼熟啊,好像那个电视里头呢有一个人哦,咋个想不起来是哪个了!”少女用手抓住嘴里的桃子,瞪着一双大眼睛,仔细打量着刘淮,自言自语地说着一口玉邑方言,刘淮隐约听得懂几个字,礼貌性地冲她笑笑。
少女道,“我姑克喝镇长儿子呢满月酒了,可能要晚上才回来。”
傅冬面露惋惜,看向刘淮等候指示。刘淮迟疑了一下,道,“那我们可以在这里等她吗?”。
少女用力地点了点头。
大巫禹幼言回到住所的时候,天早已黑透,刘淮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看着南蚩日报,已经喝了八杯普洱了。
少女正和苏仁宽以及傅冬做占卜,见禹幼言推门而入,如释重负地惊呼道,“啊-么!姑,有客人来,都等了你好久了!你咋个现在才回来?特们个是又拖的你看手相合八字算命了?”
禹幼言一身黑色的麻制长裙,使她纤瘦的身躯看起来十分娇小。
刘淮的到来让她显得有些意外,却又好像是预料之中的事,她恭敬地向刘淮行了个礼,把少女支开,刘淮也示意苏仁宽和傅冬去一旁候着。
禹幼言首先开口,“陛下竟然能找到此处来,定是花了不少功夫吧!”
刘淮嘴角扯起一抹冷笑,“大巫当初为何不辞而别?”
禹幼言显然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将目光投向别处,“民女斗胆,敢问陛下到访,所为何事?”
“当初大巫预言了父皇驾崩的日子,预言了朕将会登基为帝,朕曾允诺,我若为帝,必定拜大巫你为国师!”刘淮从座椅中站起身来,“可朕登基没多久,你却从长洛销声匿迹了,你可知,朕找了你整整十五年!”
禹幼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感动,谦和道,“冥冥之中一切早有定数,这一切都是天意,民女只是顺应天意,在合适的时间把神的旨意传达给陛下,所以,陛下不必把功劳全都算在民女身上。”
刘淮笑道,“君子一言九鼎,何况朕乃一国之君,还望大巫速速随朕返回长洛,担任国师一职可好?”
“民女恐怕要辜负陛下的一番美意了!”禹幼言不慌不忙地回绝,“先师去世时,再三叮嘱民女,有生之年都不可再踏出玉邑一步,民女不想违背师命,还望陛下成全!”
“这是为何?”
禹幼言摇摇头,“先师未曾说明,只是,既是师傅临终前的叮咛,民女唯有遵从!”
刘淮微微皱起了眉头,“那岂不是让朕失信于你?”
“陛下言重了!”禹幼言深鞠一躬,“陛下寻了民女十五年,又专程来此,足见陛下的诚意,只是民女有师命在身,恐怕要辜负圣恩了!”
刘淮想了想,道,“也罢,既然如此,朕也不便勉强!只是,朕还有一件事想问问大巫!”
“陛下请说!”
“太子将来能顺利登基吗?或者,大汉将来的国君会是当今的太子吗?”。
禹幼言面露疑惑,反问道,“陛下如此发问,究竟是希望太子顺利登基呢?还是不希望太子顺利登基?”
刘淮微微一愣,“自然是希望他顺利登基!”
禹幼言淡淡一笑,“那陛下是担心有人阻碍太子?或者……取而代之?”
刘淮一听,吓得脸都白了,“会……这样吗?”。他一脸惊恐地看着禹幼言,希望她给出一个否定的回答,然而,禹幼言只是淡淡一笑,“陛下,兹事体大,民女岂敢妄言?”
刘淮一听,立刻不高兴了,这女子这样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目的何在,仅仅是为了惹恼自己吗?听口气,她一定是知道点什么的,碍于身份,刘淮只能是愠怒地瞪着她,“朕会登基为帝是你说的,如今朕只是想知道太子是否能顺利登基,你却拿这种话来搪塞朕!”
“陛下息怒,民女刚才说了,您登基为帝那是天意,民女在合适的时间告诉您,助您成事,这叫顺应天意,而今,太子的未来一切尚未定数,大汉将来的君主是谁,这当中还有很大的变数,此时我若是向陛下透露什么,那便是泄露了天机,此事关系到大汉的国运,时机尚未成熟,民女实在不敢妄言!”
“一切尚未定数?”刘淮重复着她的话,“太子已封,储君已立,何来尚属未知之数一说?”
禹幼言嘴角微微上翘,“陛下,恕民女直言,太子殿下并没有帝王之相!”
刘淮强压着不悦,道,“可是很多著名旳相士都说太子是个仁慈善良的人,将来必定是个仁君!”
禹幼言从鼻子里哼出一声,“是真仁慈,还是真伪善,陛下心中有数,民女不必多说!再者,光有仁慈善良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是个好皇帝!至于那些相士……若是他们对陛下说了实话,哪里还能活命?”
刘淮嘴角浮起一丝冷笑,“那你如此出言不逊,你就不怕朕杀了你?”
“陛下苦心找寻民女十五年,又不远千里亲自登门,不就是为了听句真话吗?”。
“你既然什么都清楚,就给朕一句实在话!”
“该说的民女已经说了,请陛下不要再苦苦逼问了!”
“那你告诉朕,时机什么时候才成熟?”
禹幼言见刘淮丝毫没有放弃追问的意思,话锋一转,“陛下如此急切想要预知未来,是否是担心自己千秋之后,天下易主?”
她冰冷的目光射向皇帝,脸上带着一丝笃定和得意。刘淮没想到她居然问的那么直接,可她说的的的确确是自己一直担心的事情,朔王行事诡秘,丞相权倾朝野,二皇子虎视眈眈,其他皇子、妃嫔和权臣之间是否有勾结也不得而知,太子只靠自己的仁慈善良是肯定坐不稳这个皇位的!他之前问的那么隐晦,就是不希望这些事情被人觉察,结果现在被赤luoluo地说出来,感觉自己的一点小秘密都毫无保留地被禹幼言看的透透的,有那么一瞬间,他对禹幼言起了杀心!
禹幼言见他不发话,笑道,“民女既然敢直言,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民女之所以愿意以性命威胁对陛下进言,是因为民女觉得陛下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
一席话说的不卑不亢,听得刘淮都不知道该如何接茬。
禹幼言突然收起笑容,很认真的说道:“陛下若想要知道自己千秋之后事态的发展如何,不妨“死”一次!”
刘淮大惊,随后面露疑惑。
“只要陛下驾崩了,有,有野心的人的真实面孔就会显露出来,”禹幼言冷冷地说,“只是,陛下要做好心里准备,以免对某些人大失所望,因为您平时十分信任和宠爱的人,可能是一直戴着虚假面具面对您!”
刘淮的脸上布满了震惊和不安,他认为禹幼言说的话确实有理,中肯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