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纪事 如履薄冰 第三十三章 门户之战(中)

作者 : 照烧茄子

收费章节(12点)

女皇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阴天有雨。

英国舰队趁清晨涨潮时分驶入大沽口,战争在细雨中拉开序幕。双方几乎是同时爆发出最猛烈的轰击,上百门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隆隆声,炮口喷出的火光映红了碧蓝的海岸线。河面上、田垄中和高大的炮台周围,尘土飞扬,硝烟升腾。清方的炮弹随机乱飞,英方的炮弹落点精确,但无论如何此时的场面是非常壮观的。

英国六艘战列舰中的两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便退出了战线拉到后方休整。最终“复仇号”的一枚炮弹直接命中大沽口炮台后方的弹药库,腾起的火球引发了一连串的爆炸,炮塔上的守军伤亡惨重,至此距离开战不到三个小时战争便宣告结束了。失去了火炮攻势,清朝的陆地军队变得极为单薄,清帝国最为雄伟的一座火炮重镇就因为精准射击造成的弹药库爆炸而宣布彻底哑火。此时英方陆军已经从侧后方攻入大沽口阵地。

事后报给乾隆皇帝的战报上说:清方共战死三百余人,重伤一百人,轻伤五百人;而英方被击沉军舰两艘,死伤近千人

反正大沽口总兵已经被炸死了,天津被占,自己人死的差不多了,那英军也不能死得太少啊。

姑且不论乾隆皇帝信是不信,反正龙颜大怒是一定有的,英国远征军军占领了天津,近逼北京,虽然只有万把人那是不怕他们攻入北京城的,毕竟北京附近还驻有十万八旗,但这脸丢的已经是非常的彻底了。

初期水师的失利还可以说水师不靠谱,是清帝国最不入流的部队,可现如今最奢华、最固若金汤的天津大沽口炮台都完了,可见帝国的岸防炮对于英国军舰来说根本没有威慑力。

现在该怎么办呢?除了派兵去收复天津还能怎样?十一月二十八日乾隆下旨命福康安带两万八旗兵前往收复天津。

可福大人火急火燎的赶到天津时,英国人却都已经返回了船上,对着抢劫完物资的大沽口放了几发炮弹,打死打伤了几队八旗铁骑,英国人又拍拍上路走也。

接下来的大半个月,英军舰队一路南下,以定海为中心轮番轰击宁波、温州、厦门、镇海等地,完全掌控了制海权。饶边的结果就是英方避重就轻,除定海外不占据任何分散兵力的城镇,却让追踪船队试图“抗击”的清军疲于奔命。

除了开始调派给高晋的一万五千人和福康安的两万人马,乾隆皇帝后续又从直隶、山东等地调派了近八万人,合计十二万人马,但由于不知道明天英军军舰会驶到何处,不得不在沿海处处设防。

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后勤供给给因为皇帝多次南巡而变得干瘪的国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户部和兵部天天互掐,乾隆皇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直到十二月十日,英军驶向了长江内河河道,进发镇江。

镇江,古称京口,北临长江、西距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之一。

清帝国开国以来就在镇江驻有重兵,此时镇江守军两千余人,从直隶地区调集的两千兵力也刚刚抵达。由于英方舰队的主要战力六艘战列舰吨位太大,无法驶入内河河道,于是这次的战役主要由六千五百多名英陆军承担。

送兵力上说英方占据的优势不大,但是武器方面高出太多,而且英军乘船而来,直隶援军奔波而至,反倒是远道而来的英国人以逸待劳。

然而战争爆发后却超出了英国人的想象,在他们看来,从抵达广州的第一次战役开始,就压根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各地清军不可谓不英勇,但对英方的影响仅仅是百余人的伤亡和两艘战舰的轻度毁损。因此他们对镇江之战的估计过于乐观,他们以为也许要不了两个小时,就足以收拾这些冷热兵器混装的辫子军。

令他们想不到的是,擅长陆地战的清帝国军队在装备差、状态不佳的情况下还是给予了他们沉重的打击。进攻北城的一队英军在攀云梯上与清军激烈交战,直至城墙被轰塌绝大部分后,这些顽抗的清军还在利用一切有利地势拒敌。进攻西门的英军收到强力抵抗不得不转战西门,几艘进入河道轰击城墙的护卫舰也被城墙上的炮塔击沉击损狼狈退出,虽然最后清军还是从东西两门攻入了镇江城内,但清军仍然不放弃的展开了巷战。

这一切只因为镇江是他们的家

近两百年来,绿营军驻扎此地,家眷、祖坟、田地、财产都在此处,保卫家园唯死而已,没有退路

攻陷镇江城后,英军清查战况,大英帝国皇家陆军竟然在此役战死两百多人、受伤三倍多人,虽然比起死伤千余人的清军而已少的多,但已经远远超出英国远征军前期伤亡的总和了。

但镇江最终还是沦陷了。

镇江的沦陷后果非常严重,相比起最初占领的定海,虽然高晋带的援军几经波折都未能收复定海,但是从大局而言,定海对于清帝国来说是不太重要的。毕竟是个临海的小岛,英国军舰以此作为补给枢纽,但与陆地大国清帝国是无所谓的。

然而镇江不同,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港口之一,英方占领了镇江,便掐断了从苏杭一带运载到京师的物资。漕运,在清帝国是关系南粮北调的关键。

清帝国专设了漕运总督,其下七省粮道,有专属的兵丁万余人船只七千艘。之所以如此重视,是由于漕运将苏杭之地的粮食调集到北京,专供宫廷消耗、百官俸禄、军饷支付,也就是说北京的皇宫几千口、官员的米石官禄和驻扎在北京的十万八旗的口粮完全都靠漕运支持。

此时外海已经被英国军舰所掌控,又断了漕运,等于就是断了北京的口粮。乾隆皇帝得到消息后,火都发不出来了,只能推搡的倒在龙椅上闭上了眼睛。

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断其军粮都是非常致命的打击,更别说统治基础并算不得稳固的清帝国。

最终皇帝陛下下令:去问问夷人,来犯所谓何事。

战争从七月开始到十二月,整整打了五个多月了,事实上清帝国还不明白红毛夷人来犯究竟为何,这是多么古怪的一件事。

被皇帝委派的官员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负责马嘎尔尼来访时礼仪规范工作的和珅和中堂。十二月二十八日和珅带人抵达镇江,并带上了广州海战之前就转移囚禁的洋人夷馆的鸦片商人们,这些可怜的英国人或非英国人被清帝国的非人道囚禁方式已经关押了一年之久,几乎已经看不出任何洋人老爷的模样了。

为了表示善意,和珅派人给他们梳洗停当,准备与镇江口岸释放,然而抵达镇江后却发现英方派小船将英国商人带走了,却无视荷兰法国的商人:他们仅仅对本国国民负责即可,至于其他国家的人又关他们什么事?

和珅于是只能派人塞了些银两给荷兰、法国的商人,打发他们自行南下。

紧接着和珅便照会英远征军海军司令,声称自己是大皇帝特派来的议善特使,准备与英方“候讲善定事宜”,然而英方海军司令一句话就将他堵了回去。

英方海军司令说:“我是大英帝国的国王陛下全权代理人,因此你方也应委派全权大臣前来镇江,且要按照我方要求酌定,否则无法停战。我们刚刚占领了镇江,下一步我们准备顺河而上去南京看看,你们速度最好快些。”

和珅傻了,在大清帝国,所有重大事务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任何臣子都不得擅专。来镇江他也只是被乾隆皇帝委任查办,查办后面都是需要汇报地

清帝国一向的谈判方式是,皇帝坐在金銮殿,大臣派到第一线,然后有专人来回传递消息和指令,谈判大臣不过是皇帝的牵线木偶,哪有全权大臣之说呢?

好吧,你不能代表皇帝全权,人家就不停战,镇江算什么?人家还准备去南京呢

和中堂急了,派六百里加急速送信至北京,这一来一回又是十几天,就是六百里加急啊那也是马跑不是?

就这么拖着便过了女皇十一年,实际上英国人占据定海、镇江两地已经就差不多了,说去打南京也就是嘴上威胁威胁。远征军此行来人一万二,其中陆军六千人留了两千在定海,此时镇江也有三千驻防,照镇江这个抵抗攻势,剩下的一千多人绝对不够打南京,而舰队的主力舰君权级战列舰又因为吨位吃水问题压根进不了内河。所以南京他们是绝对不会去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给和大人施压,毕竟英军的战列舰庞大无比,真实的配员情况也就英国人自己知道。

女皇十一年一月八日,北京终于来了消息。幸而是乾隆的宠臣和珅负责谈判,也许换了别人皇帝陛下还要考虑考虑是否放权。然而此时已经不容许考虑了,京城的储备粮不够吃啊虽然已经着人从直隶山东运粮救急,但一是直隶山东粮食也不富裕,对于北京的庞大人口而言杯水车薪;二是陆路实在是太难走,每个两三月压根到不了,即使到了北京人恐怕也早就饿得闹政变了。

没饭吃苦啊乾隆皇帝不得已给和中堂传达了“便宜行事”的命令,在清帝国的历史上可以算得上是最大限度的“全权代表了。”

一月九日,清英谈判正式开始。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女皇纪事最新章节 | 女皇纪事全文阅读 | 女皇纪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