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陈良德百般不甘愿,陈母在思量妥当以后,还是高高兴兴的拎着包袱,跟王大婶回了去。
一进王家的院门,陈母就发现他家不一样。首先指着那热热闹闹的鸡窝,欢喜的道:“呦……秀,你们家今年养了这么多鸡哪?”
王大婶笑着点头,“去年鸡养的还不错,也算少少的赚了一点,今年就拿来都买了鸡苗。这不,原本是买了三十只幼鸡,现在一个不拉的都在呢,也得亏我多买了几只。”
陈母闻言一乐,瞅着王大婶,好奇的问道:“那你是怎么养鸡的?我看人家多多少少的都要去掉一两只,我活了这么大年纪,还真没见过谁家养几只就几只的。”
王大婶哪里知道这其中关节,实话道:“娘,这个我还真不知道,兴许是今年年成好,所以连鸡都养得好了。这不,我去我家屋后的自留地看看,那水稻长的叫一个好,估计这一季肯定又是大丰收了。”
想着再过一个月,就到了收割水稻的时候,而看着屋后乌泱泱的水稻,王大婶就欢喜不已。只要不出意外,这一季水稻是肯定丰收了。至于一亩地能收多少,她暂时心里还没啥数,不过肯定不像以前的四百斤就顶天了。
陈母一听王大婶这样说,便立时要去屋后看看。
王欣一忙勤快的接过她手上的包袱,先拿去了屋里,然后才去屋后找那娘儿俩。
陈母站在水田边,一手撩拨着那些水稻叶子,脸上露出欢喜之情,很是点头夸赞道:“这水稻是长得不错,依我看来,这一季少说也得收割五六百斤。”
王大婶一笑,摇头道:“那也不一定呢,上一季的小麦还收了九百斤,这水稻咋会只收五六百斤呢。”
陈母自然已经听王大婶说过先前小麦丰收的事,脑子一时就有些转不过来。她见过长的最好的人家也不过是收了五百斤左右,刚才她说五六百斤,以为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倒是没有想到她这个女儿还不满意呢。
陈母放开手中捏着的水稻叶子,回身往院子里走去,笑看着王大婶道:“倒是没有想到你现在心大的嘛,一亩地能收个五六百斤都不知足了。”
在自家娘亲面前,王大婶罕见的表现出了几分小女儿心性,不好意思的道:“这不是上一季也收的多嘛,再看这水稻长的确实不错,自然就希望能长的更好点。”
陈母点头,倒也是这个样子。若是这事儿轮到她身上,她自然也希望一亩地能多产多少就产多少。只不过这还是要看老天给不给面子呢,可不是你想有多少,就有多少的。
陈母来的第二日,王大婶就从鸡窝中逮了一只公鸡出来,说是要杀给陈母炖汤喝。
陈母也是过惯苦日子的人,也晓得王大婶家中的情况,现在大外孙还没成亲呢,她这老太婆子怎好意思吃女儿家的东西?便连忙上前拦住了,说什么都不答应让王大婶杀鸡。
王大婶一手拿刀,一手拿着一只顶肥的大公鸡,执意要杀鸡。
于是,娘儿俩还就站在那边争辩起来了。
王欣一在旁边看的好笑,连忙帮着她娘劝道:“外婆,我家有五只公鸡呢,太多了。娘本来就是想着给您送一只公鸡去煨汤喝的,现在既然您老人家来我家住了,就杀了嘛。外婆,你就让娘尽一尽孝心嘛。”王欣一左右拽着陈母的胳膊,撒娇的说道。
陈母拿她没办法,心中又是感动又是不舍,瞅着那只肥肥的公鸡,无奈的点头道:“好吧,杀就杀吧,到时候与你们一道吃就是。”
王大婶见陈母答应,不由朝王欣一点了点头,笑道:“我看咱家现在还是囡囡说话最有用,我跟外婆说了这么久,也没见外婆被我说动,囡囡两句话就说定了。看来,我以后得好好的跟囡囡学学了。”
王欣一得意的吐着舌头,高兴的摇头晃脑。
陈母看她那股兴奋的样子,伸手在她脑袋上敲了一下,“女孩子家家的,这幅样子成何体统,赶紧学乖巧一点,多跟你姐姐学学,摇头晃脑不成样子。”
王欣一倒是没有将这种习惯当成一回事。当然,鉴于自己身在古代,有些习惯是得注意着。现在旁人还能念着她年纪小,不多说什么,要是她再大一些以后,还这么调皮的话,可不就得引人家说闲话了。
虽说她一直觉得做好自己就好,不用去管旁人说些什么。
可是,她现在可不是在言论尚显自由的现代,而是在古代,古代最重的就是女子的闺誉。若是她的闺誉不好,以后找合眼的相公可就难了。
因着王友全跟王志实今日去镇上卖柴禾去了,所以家里中午只有这祖孙三代在吃饭。
陈母看着桌上热气蒸腾的鸡汤,好声说道:“我看这鸡汤还是留着,等晚上友全跟志实回来了,再一道吃吧啊。”
王大婶跟王欣一哪会答应,说好了是炖给陈母喝的。若这汤不是她老人家喝掉的,岂不就是她娘儿俩借着老人家的名头,来给自己吃的呢?
最终还是陈母说不过那娘儿俩,被劝着吃了好些鸡肉,又喝了两碗鸡汤,直到确定她确实一点都吃不下去了,那娘儿俩才罢休。
坐在堂前的椅子上,陈母撑的一手抚肚,无奈的笑道:“你们这娘儿俩呀,就知道一个劲儿的劝我吃,若是将我给吃撑死了,可如何是好?”
王大婶陪着王欣一在收拾桌子,闻言笑道:“哪会,我看您还是悠着吃的。这鸡呀,本来就是特意炖给您老人家喝的,中午没吃完,晚上再继续热着给您吃。”
陈母连连摆手,“哎呦……我今儿中午吃了好多了,现在都撑的不行,晚上可万万不能再劝我吃了,再吃就吃多了。若是这一次吃伤了我,我以后还吃什么呀?”
王大婶笑道:“娘,您就不用替我省着了,人家都说,老人家是越吃越有的。您老多吃一些,我以后才能更有福气不是。”
陈母说她不过,只得在一旁乐呵的笑着,暗道自己这个闺女没有白养。虽说以前日子难熬了一些,但现在日子一好过,就记得把她这个当娘的接过来享享福呢。
晚上王友全跟王志实回来,王大婶虽说这鸡是杀给陈母吃的,还是又热了一下,也给他爷儿俩端去了一碗。毕竟这家里最累的就是他们了,是该好好的补补身子。
不过,那只鸡吃完以后,王大婶见家里人都吃的开心,毫不犹豫的又杀了一只,算是补偿陈母先前那只共享的鸡了。
陈母在王家总共待了七八天的时间,心里念叨着小重孙,便再也住不下去,央着王大婶将她送了回去。
又过了一些日子以后,眼看着水稻渐渐成熟,王友全家的地也变得越来越显眼起来。只要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一看,便能发现他家的稻穗都比别人家的重的多,稻粒子也多得很。
却说上一次因为小麦不方便浇药水,故而王欣一只是浇了自家屋后的自留地,剩下的一些药水则给杨二丫家的田地也灌了一些。这一次却因为家里的田多了,水稻也方便浇药水,故而每每等石瓶变成全玉色以后,王欣一总是埋到自家的水稻田里,再也顾不上旁人家的。
所以这一次杨二丫家的水稻还是跟以往一样,并没有任何改变。
这不,村子里人的平常无事,就爱瞎捣鼓。上次还能说两家的地连在一起,都长的那么好,兴许就是人家的运道好,就合该人家能长好。这一次却只有王友全家一家长的好,不免就惹人闲话,说是他家藏着什么秘诀。
一般聪明的人都是直接去问老实的王友全,看他家种地是不是有什么妙法。王友全当然是一问三不知,他只是在家里实在太忙的时候,才会插手帮上一点忙,平常时候都在山上砍柴呢。而若是问王大婶呢,当然更是问不出什么来。
这一下,村子里的流言就更多了。不过,好在大家都没什么异想天开的想法,只是纯粹好奇而已。
于是,就有人将心思打到了王欣一的身上,现在她家就她一个小孩子。在旁人眼里,她年纪小,又不懂事,肯定是有什么说什么。便有好事者趁着王欣一在外面玩的功夫,将她叫了过去,问她她家地里是怎么回事,她娘平日又是怎么照看田地的。
王欣一实话实说,她娘是怎么做的,她就怎么说。当然,至于她到底对那些田地做了什么,那肯定是只字不提的。
没有人问出妙法来,最后只得放弃,也就只能在旁边看着眼馋一下了。
等到收割水稻的时候,王大婶跟王友全商量了一下,先将屋后自留地里的水稻给割了,在家里悄悄称看看,这一亩地到底产了多少水稻。
反正若只是站在水稻田边估量的话,看着那些沉甸甸的稻穗,王大婶毫不犹豫的猜测肯定比小麦产的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