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为受了一些文艺作品、影视剧作品的影响,宫闱中人开口闭口都是“本宫”“奴才”之类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或者以立贞节牌坊为荣,实际上这是受到明清两代的影响太大,特别是清朝的潜移默化,而认为整个中国古代都是如此,其实只是误解,或是片面看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它的统治者在国力强盛,有着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实行了一种开明、开放的政策,博采和吸收各方的文化。
最浅显的例子,就是称呼。很多人以为,平民见到皇帝,该叫草民吧?其实还真未必,在唐代很多时候,百姓见了皇帝,就跟百官一样自称“臣”,这可见于唐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大将郭子仪,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郭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所以说,不要被辫子戏满口的“奴才”“奴才”给奴化了,汉唐盛世的时候,是君臣社会,并不是清朝那种类似于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
唐代的妇女更有着前代和后代妇女都没有过的自由,她们可以时时抛头露面,到郊外市里游玩、听戏、看球,甚至进行打马球、驴球、拔河等等运动,也可以在春季和男子一起到风光胜地踏青,杜甫的名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丽人多”形容的就是这种景象。他们更可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可私结情侣,已婚女子也可以离婚,改嫁之事屡见不鲜。
因为开放,所以宫闱内虽然有不少规矩,但并没有明清两代那个严苛。更不会像某些影视剧那样,整天拿腔拿调的,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口口声声自称“奴才”。
皇帝自称当然还是“朕”,但也用“我”或者“吾”。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陛下”,也有叫“圣人”的(有人说是私下里称呼的)。对于李隆基来说,有亲近的人称他为“三郎”。按书中设置,女主角叫的是李隆基的小名“阿瞒”,“阿瞒”确是李隆基的小名,但有没有人这么叫他,无证可考,纯属杜撰。
万岁,万岁爷之类的称呼,据说开始于明朝,也有人说是满清人的称呼。唐初有个管马的官名字就叫“张万岁”,也没什么避讳。
皇后、嫔妃、公主等人,多数时候其实也就自称“我”。至于“本宫”之类的,到底是影视剧首创,还是确实也会使用,并没有很确切的考证过,但自称“我”“予”“妾身”“臣妾”等,是可以肯定的。
另外,关于常用的“娘娘”,是对皇后或宫妃的敬称。如果正确来说,是从宋代宫廷开始,之后作为宫廷用语固定了下来。但唐代如何称呼呢?实在无法考证了,为了方便,书中有时以头衔称呼,也顺应阅读习惯,称为“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