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醉 茶圣陆羽

作者 : 雁渡寒潭

壹佰叁拾捌

10月24日,霜降。

张学友决定下山前往竟陵镇。

那天被了然大师所救,在寺庙待了十多天,毕竟是佛门清静之地,饮食作息都很不习惯,好在原来和姐姐上山烧过几次香,和了然大师有一面之缘,大师问及缘由,七尺男儿禁不止热泪盈眶、、、、、、。

心存揪心事,空有悔恨愁。

在这灵泉山上待着度日如年,不如冒险去看看姐姐怎么样了!

他能够想象到现在满世界都是铺天盖地的通缉令,无数警察和市民均磨刀霍霍,这十几天在庙里冷静下来也想明白了,他准备去看一眼姐姐,也好知道她的生死之后再作打算,如果姐姐不是那个小护士所说那样,自己就去投案自首,如果姐姐真的成植物人了,自己活着也没什么意义。

对于活着的意义,他也没怎么去细想,细想他也想不出来,活着到底什么意义呢?

还真不懂!

不懂就不懂,现在下山第一目的就是先去竟陵镇看姐姐。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

空见年年江草齐。

这是茶圣陆羽先生留在复州竟陵镇的一首诗,名曰:《会稽东小山》。

天下人谈茶亦谈品茶,但说茶不能不说陆羽,陆羽的身世颇有传奇色彩。

陆羽本是一名战祸中难民的弃儿,由竟陵龙盖寺住持积公从湖边抱回收养,转托于李老家中。童蒙时代接受儒学,后来在积公身边当小沙弥,兼作僮役,抄写经文,学习佛事,供奉茶水,服侍师父。他不愿为僧,却爱读诗文,曾与积公辩论佛儒之道激怒了师父,被罚为贱役,洗厕刷墙,割草放牛,并常受师兄的鞭挞。繁重的劳务,加上严酷的折磨和责罚,都不能使生性倔强的陆羽回心转意。他决不皈依佛门。13岁时,终于逃离了龙盖寺,独自谋生。

李齐物谪守竟陵,巧遇陆羽,发现其材可以深造。于是升他为伶师,亲授诗文,还推荐他去火门山邹夫子门下授业,使他有机会苦学七年。天宝11年(公元752年),陆羽19岁,学成下山,回到竟陵城外的西湖畔。

陆羽为人正直,讲义气,守信用,多诙谐,善言谈,生性淡泊,不慕名利,到处为家,随遇而安,他当过地方小官,在他任职期间,以傣禄所得积了一些钱。有了钱,他也知道享受。可他的享受与众不同。他不求生活奢侈,而是买了最好的茶叶和茶具。烹煮香茗与朋友同享,这是他唯一的乐趣。这与从小就在龙盖寺受积公泡茶的影响分不开。他由嗜茶而对茶进行研究,终于形成了一种向社会推广的学问。

从那时起,他已决心写《茶经》,让后人都知道种茶、焙茶的技术以及饮茶、品茶的益处和乐趣。不久,李齐物改官别处,朝廷另派礼部郎中崔国辅来竟陵郡。崔也时常邀陆羽宴游,共品佳茗。

志趣不在功名利禄,而是以身许茶。他的抱负和决心得到崔国辅的赞许和支持,崔公将自己心爱的白驴,乌犎牛和文槐书函赠送给陆羽,并乘船亲自送他出西江之滨。21岁的陆羽,从此开始了对茶的考察游历。他一路风寒,饥食干粮,渴饮茶水,经义阳、襄阳,往南漳,进入四川巫山。每到一处,都与当地村叟讨论茶事,详细记入“茶记”。还将各种茶叶制成大量标本,随船这回竟陵。最后隐居苕溪,从事对茶的研究著述。他历时五年,以实地考察茶叶产地32州所获资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研究著作《茶经》的初稿。以后又经增补修订,于五年后正式出版,时年已47岁。历时26年完成这部巨作。《茶经》面世后,陆羽名扬海内。不久唐皇慕名而召见他,有意留他在京为官,但他陈辞不就,仍周游各地,推广茶艺,影响所及,茶事大盛。唐朝以前,茶的用途不广,一般只把它当作药用,仅少数地区以茶作饮料。茶盛于唐,是陆羽出世之后,竭力主张饮茶,于是茶的地位日益提高,自此以后,茶因此成为有经济价值的商品,致使朝廷要征收茶税。又因文人墨客士大夫饮茶之风日盛,饮茶品茗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此,人们归功于陆羽以身许茶的精神和他的《茶经》。

他有一首《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竟陵镇就是现在湖北省天门市城市所在地,张学丽如今静静躺在医院监护室,魂游在竟陵镇上空。

她弟弟张学友在武汉市骏捷租车公司租了辆爱丽舍正疾驰而来,这是他在山上就想好的一步棋,出门逃亡比的是速度,再说现在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到处都是监控,你大摇大摆走过去,那不等于找死?张学友没什么文化但并不妨碍他的智商,从小缺少父爱导致他有些自闭且善于琢磨。

早上六点下山,在山下建设银行取了两万块钱,打个黑车来到武昌,找家网吧查询了天门市地图,找到医院和进出路线(这些都必须设计好),转悠到下午才找到租车公司交完钱开上爱丽舍,晚上八点半左右模黑到达天门市竟陵镇。

天门素有“东湖的鲫鱼西湖的藕,南门的包子北门的酒”(楚禾他岳父的酒坊就在北门),张学友白天将路线背得滚瓜乱熟,进入城区后,趁着灯火辉煌,混入滚滚车流,径自向坐落在东湖中心的医院驶去。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原醉最新章节 | 原醉全文阅读 | 原醉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