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共有十二篇文章分别是:
1、领导干部讲“四气”
作者:高平熙
2、满柜书籍需“善读
作者:刘旭
3、警惕小官变“大贪
作者:何勇
4、把人民幸福作为第一目标
作者:朱善璐
5、领导干部要讲“良心”
作者:喜迁广才
6、领导干部要有“五平”之心
作者:易炼红
7、不负春光为百姓
作者:戴鹏
8、领导干部应是一本厚重的书
作者:李小三
9、把工作当学问做
作者:舒炼
10、干部之德重在“怎么考”
作者:盛克勤
11、领导干部应做创先争优的表率
作者:洪梅
12、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
作者:戚太世
一、领导干部讲“四气”
作者:高平熙
在工作中,领导干部要想干出成绩,有所作为,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应在大气、正气、胆气、清气上下功夫。
为人要大气。大气就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领导者的心胸关乎个人形象、事业成败。要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心胸广阔、待人大气必不可少,不但接纳支持者,还要接纳反对者,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
工作讲正气。“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讲正气既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自身原则性要求,是为政之要、成事之道,也是有效团结领导下属的实际工作需要。领导干部要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这种凝聚力和号召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领导干部的一身正气。
干事有胆气。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项改革仍待完善,需要的是有胆气、有魄力的领导者。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遇到的事情往往急、难、险、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要不畏难、不怕险,坚持原则,敢于碰硬。
生活须清气。清正廉洁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能力可有强弱,但是清正廉洁的作风不能分高低。领导干部要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首先要让生活中充满清气,也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培养高尚情操,远离“小圈子”、“小弟兄”,杜绝低级趣味的不良嗜好,慎欲、慎权、慎微、慎独。
二、满柜书籍需“善读
作者:刘旭
时下,很多领导的办公室,都会有一个气派的书柜,里面多放了一柜子书,看上去很是气派。每每看到这气派的书柜和簇新的图书,笔者总想,这些书是用来看的吗,领导都看过这些书吗?
书籍是传递系统知识最重要的媒介。信息化时代,我们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很多知识都被简化成了“快餐”,网络视频、“以会代学”等形式丰富了学习方式,使得新知识传播的速度大为加快。可是,学习科学发展观,仅靠电脑网络、视频会议,尚做不到入脑入心。中央一再强调“要认认真真读原著”,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很多领导干部事务性工作太多,各种应酬应接不暇,心境浮躁了,就没多少心思学习。但是,应酬毕竟不是主业,对领导干部来说,多读经典的同时,应该关注新的书籍,关注与我们生存的新时代、新问题有着密切关联的图书。读书有时是具体的工作需求,有时则完全是一种提升自我思维水平、甚至是修身养性的自觉需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情况,多一些读书,少一些应酬,都将是一件利国利己的大好事。
干部读书,应从实际出发,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地通过各种方式寻找书报杂志与网络资讯,在读书学习中获得解决之道,或者广征民意,在现实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读书会更务实、更有现实价值。如果把干部的调研与阅读相关资料书籍,通过博客、网络论坛的方式予以公开,使公务人员的工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各界公开而畅通地交流,那么,干部读书的收获将会更大、更深远。
三、警惕小官变“大贪
作者:何勇
“*不问级别大小”,这句话在山东临沂市建设安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处业务管理科原科长赵吉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6年时间里,赵吉祥收受现金、购物卡、物品等累计273次,甚至有时一边检查、一边收卡,可谓是现场“办公”、收礼“两不误”。
一名科级干部,6年间里受贿273次,近乎每周受贿1次,让人触目惊心。以前人们总觉得,只有手握重权,才有条件*,没想到小官受贿也能如此“疯狂”。
这不禁让人深思:小小官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一是位小握“实权”。一般认为,小官小吏搞不起*大案。其实,这是个认识误区。官员搞*的“本钱”,靠的是权力。就如本案中,这名小小的科级干部,手中就握有工程质量监督验收大权,权力可谓相当“实”。二是位小无“监督”。现实中,监督的重点往往放在“一把手”和手握重权的高官身上,但对一些手握实权的小官,监管有时难免疏漏,这为他们搞起*创造了条件。一些党性不强、经不起诱惑的小官,难保不“出轨”。
频频出现的小官大贪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就要求必须扩大监管范围,确保监管无空白点;而那些身处“低位”的官员们也当引以为戒,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提高自身的防腐拒腐能力,勿以“恶小”而为之。四、把人民幸福作为第一目标
作者:朱善璐
提出“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的根本目标,就要以就业创业创造幸福,以社会保障巩固幸福,以公共服务促进幸福。这不仅要成为共识,而且要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努力实践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十二五”时期,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新的期待。我们要把人民幸福作为“十二五”工作的第一目标,自觉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中,南京明确提出“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的根本目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发展和建设的最终目的。这不仅要成为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干部的高度共识,而且要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努力实践,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充实和积累成果。
以就业创业创造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不劳而获,不是坐享其成,而是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付出获得丰厚的回报。勤劳致富是最大的幸福。重视和加快改善民生,必须促进社会劳动力充分就业,鼓励全社会创业,使群众干有目标、富有路径、付出有回报,经过五年实现收入倍增。
以社会保障巩固幸福。社会保障可以给予每一个社会成员安全感、稳定感,让人们在学习成长、成家立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群众无忧、少忧即是福。要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推进外来务工人员、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让农民参加高水平养老保险,推进全民医保,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的补助标准。经过五年努力,实现住者有其居,城乡基本保障全覆盖。
以公共服务促进幸福。“十二五”时期是南京在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期待高、愿望强。要及时掌握民情、畅达民意、回应民愿,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人民群众生活愉悦,心情舒畅。要在持续改善群众交通出行、保证食品安全、提高政务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12345”政府服务呼叫热线的建设,不能只热一阵,要热得快、热得久、热得好,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
工作多、任务重,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不放松;开好局、起好步,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的目标不动摇。
五、领导干部要讲“良心”
作者:喜迁广才
姜瑞峰同志生前有句名言:“月拿国家俸禄,日食人民小米……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在职责和利益的天平面前,姜瑞峰的选择永远是良心、是职责。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对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追求,在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什么是“良心”?良心者,善良、美好之心也。良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中形成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我们学习姜瑞峰,就要像他那样讲“良心”!
讲良心,就要有感恩之心。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有良心的人必定是知恩图报的人,是一个不忘恩负义的人,是一个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讲良心,何况我们人类?领导干部的职权是党和人民给予的,一切有良心的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有感恩之情。培养对百姓的感恩之心,就要把百姓当主人,当好人民公仆;就要把百姓当亲人,自觉报亲恩;就要把百姓当老师,甘当小学生。
讲良心,就要有责任之心。领导干部掌管着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权力,承担着致富一方、和谐一方、稳定一方的责任。抓好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实,想群众之所想、干群众之所盼,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职务代表着责任、权力意味着使命、领导就是服务。在老百姓心中,对领导的要求并不苛刻,只需每一位领导者履职尽责。要让百姓满意,领导干部不仅仅要发挥好领导职能、管理职责,还需要增强服务观念,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心、真情、真诚地为百姓服务。只有如此,才能像姜瑞峰同志那样,时时处处不忘群众,点点滴滴呵护百姓,做群众的贴心人。
讲良心,就要坚守清廉。清正为官、廉洁从政是共产党人的一面镜子。“欲将执纪如山,势必廉洁为先”。讲良心,就要清廉为官,要像姜瑞峰那样,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克己奉公、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带头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带出“铁队伍”、带出“好家风”。严格遵守《廉政准则》,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关键时刻能管得住自己、把得住操守,坚持自警、自重、自省、自励,树立严于律己的好形象。
六、领导干部要有“五平”之心
作者:易炼红
成为领导干部,就站在了聚光灯下。组织有要求,群众有期待,社会有评说,舆论有监督。同时,位置变了、权力变了、眼界变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保持一颗“五平”之心至关重要。
为人处世讲平等。有的人“官升脾气长”,自以为高人一等,觉得什么事都比别人高明,结果连邻里乡亲、昔日同僚也认不出,或能赢得敬畏式的尊重,却得不到发自内心的敬佩。作为领导干部,不论权有多大级别多高,都来自百姓,终其一生,最后还是要回归百姓。不耻下问、当小学生,方能汲取智慧,博采众长。处事公道、秉公用权,才有去后的政声民意。
谋事干事重平实。为官岂可无政绩?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浑浑噩噩守摊子,疲疲沓沓过日子,必会贻误发展、损害事业。然而,急功近利易坏大事,“虚头巴脑”干不了事,好大喜功干不成事。惟以平实的态度去谋事干事,既志存高远,又不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事情才能一桩一件干出来,业绩才能一点一滴聚起来。“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
发展进步需平稳。干部追求自身更大的发展无可厚非,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物发展都遵循客观规律,讲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个人的成长进步也是这样。我们应当防止自我设计理想化,将人生目标定得过高,或者“这山望见那山高”,频频调高目标,结果就会因无法达到而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以致一蹶不振、一事无成。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审视自己,懂得知足知止,尤为必要和可贵。
名利得失要平衡。有的干部总认为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常和有钱人比享受,和高收入者比报酬,和企业家比财富,越比心里越不平衡。内心一失衡,就容易失态。这样的人,即使一时得到满足,也会膨胀、贪心不足;如果得不到满足,则往往会心生邪念,通过非正当手段谋权谋名谋利。人生在世,得失既要看重,相信“有耕耘才有收获”;更要看淡,懂得“快乐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此内心平衡,一心干事,终必有所得,乃至大得。
精神境界求平和。人的一生道路曲折而漫长,有顺境亦有逆境,有通达亦有困顿。面对人生的兴衰际遇,领导干部的阅历、眼界与胸襟,决定了其心态更应平和。高飞之鸟易死于食,深潭之鱼易死于饵。权力欲、金钱欲太强的人,很容易成为权力与金钱的奴隶,最终会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心平气和地面对一切,居功不傲、得意不狂、受挫不悲、浮财不图,才能在喧闹复杂中凝神静气,不为纷繁万象所扰。对于不少领导干部来说,这一颗平和心最不易得,得之必臻人生高境。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五平”之心,是新形势下当好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有此“五平”之心,干部队伍就会少些官气、暮气、俗气、乌烟瘴气乃至歪风邪气,多些干事业的心气、和气、大气与浩然正气。
七、不负春光为百姓
作者:戴鹏
“常为深爱含泪水,唯恐蹉跎误苍生。回顾过去的一年,值得我们记住的并不都是辉煌,我们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好……进入小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了越来越多喜迎新春的鞭炮声,但也还有农民工企盼拿到工资回家过年的讨要声,还有物业管理不到位而使小区停水停电的抱怨声,还有亲人归来团圆却又无处安身的叹息声……”
年前,在郑州市委、市政府举行的新春团拜会上,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的新年贺词赢得了阵阵掌声,更使许多与会者眼圈潮红。笔者也曾多次参加过这类活动,但深深为这番贺年致辞感到震撼。
震撼自有震撼的道理。平心而论,在这个场合讲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有利于提振人心士气、营造祥和氛围、激励新年斗志。不仅应该,而且必要。但能在这个场合顾念百姓疾苦,直面民声期盼、讲出工作不足,并且重点讲,深入讲,更显难能可贵。
倾听民间疾苦声,是一种觉悟和勇气。以郑州来说,去年该市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43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00元和8855元,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不少进步,但这都属于“应该”。存在的,尤其是民生方面的欠账很多,对应中央要求和群众期望尚有一定距离,属于“不该”。善于自省,体现了党组织和政府应有的胸怀。
直面民间疾苦声,是一种作风和责任。不陶醉于经济数字的好看,而是清醒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这无疑是新形势下政绩观的一种转变,是领导干部素质提高的一种体现,是民生意识的一种提升,符合中央提出的“关心群众疾苦、解决民生问题”、“多讲政府工作不足”等要求。尤其对民生欠账问题,不掩饰,不回避,不怕因此“损伤”形象,体现了勇担当、敢负责的态度。
牢记民间疾苦声,也是一种压力和动力。古人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如何正确对待群众呼声,努力消除群众疾苦,与其说是能力问题,还不如说是感情问题、立场问题。感情愈深,压力愈大,感情愈真,动力愈足。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只要牢记党的宗旨,真正把群众当作衣食父母,坚定地站在群众立场上,就不会漠视民生,也必然“寝卧难安,压力倍增”。
日前,*总书记在河北省保定市同基层干部群众共迎新春。总书记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并代表党和政府深情祝福:“兔年象征着吉祥如意,衷心祝愿乡亲们在新的一年里日子过得更加红火、更加幸福!”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上,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不负群众期待,不负这大好春光,把百姓的苦乐安危真正放在心上,念兹在兹,孜孜以求,用更加扎实的民生答卷向党和人民汇报。
八、领导干部应是一本厚重的书
作者:李小三
领导干部应当是一本厚重的书,一本给人启迪、让人借鉴、令人回味的书,让人品出高尚的品德和操守、较高的才华和能力、良好的作风和状态。
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领导干部对于一个地方、部门、单位的发展承担着重大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领导干部的言行不仅关系党的形象、影响党的事业,而且会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示范作用,进而影响社会风气。领导干部必须以自身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修养、精神境界来影响和带动别人。从这个角度说,领导干部应当是一本厚重的书,一本给人启迪、供人借鉴、令人回味的书。
领导干部作为一本书,应该让人品出高尚的品德和操守。自古以来,为政者大多看重道德力量,讲究以德服人。我们党一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高尚的道德和操守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领导干部的“德”,核心是党性,同时包含丰富的内容。首先是做人的道德。好人未必能做好官,但做好官必须先做好人。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应当成为领导干部的明鉴。其次是处世的公德。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一员,理应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维护公德。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以平常心处世,以高标准自律,不断提升道德水平。再次是为政的政德。对于为政者来说,德为权之魂,以德行权为民之大幸,无德弄权必然导致*。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把修身立德当作一辈子的不懈追求,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领导干部作为一本书,应该让人品出较高的才华和能力。领导干部的职责定位决定了领导干部应该比普通群众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本领更强一些、办法更多一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领导干部实施领导工作的挑战和难度明显增加。领导干部要履行好职责,就必须具备解决各种复杂矛盾、推动事业发展的本领。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概括地说,就是要具有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工作和事业,才能让群众信服和敬佩。领导水平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领导干部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切实加强学习,勇于实践探索,不断增强能力,以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领导干部作为一本书,应该让人品出良好的作风和状态。作风关系形象,关系战斗力。作风不好,就会影响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损害党的形象和人民的利益。领导干部什么时候都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新形势下,尤其需要大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学习和自觉运用*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在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反对铺张浪费,抵制*现象,弘扬新风正气。
九、把工作当学问做
作者:舒炼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得好?一位领导同志说,像做学问一样地做工作,利于把工作做得严谨细致,做得扎扎实实。这话说得中肯,对领导干部如何执政干事很有启发。矛盾繁杂,问题繁多,压力繁重,领导干部如果一味沉溺于事务、墨守于经验、陶醉于空谈,就会要么成天疲于应付,大事小事“一把抓”,加班加点不回家;要么不动脑子,不求甚解,跟着“感觉走”,“拍胸脯”表态,“拍脑袋”决策。
相反,若是把工作当学问做,认真学习、锐意创新、潜心实干,就能在极其复杂特殊的情况下,开阔通达,气定神闲,稳得住“摇晃椅”,坐得住“冷板凳”,用心把工作方案、推进措施、应对方法想得更深、更透、更周全,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把工作当学问做,就是要像做学问那样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动脑子不出手,不想明白不迈步。万物自得,各有其理其道,大事小事,都要动脑筋、开心窍、展智力。一项工作要不要做,该怎样去做,怎样做才能做得最好、最有效果,决不能“统计加估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领导干部的思考,需要贯穿于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做出决策、抓好落实的全过程。
把工作当学问做,就是要像做学问那样,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功夫,于精密之处见水平。做学问绝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须从小处着眼,在细微处较真,不惜“鸡蛋里挑骨头”。如果把这种精神投入到工作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中,重复建设现象和“豆腐渣”工程就会少很多,因简单纠纷而酿成的群体性恶性事件可能及早解决,办事难、入学难、就医难等问题的解决也会豁然开朗。
把工作当学问做,就是要像做学问那样,求真务实,勇担重任。权为民所赋,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干部,会把工作看成履职尽责的平台,兢兢业业把事情做好;一个责任感缺失的干部,则会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难免敷衍了事。正因为有了这份为民执政、为民造福的责任心,干部才不会急着捞政绩、奔前途,而会像做学问一样,埋头苦干、孜孜以求,始终围绕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工作,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
把工作当学问做,就是要像做学问那样苦中求道,淡泊宁静,豁达从容,视名利如浮云,视事业为生命。古往今来,大学问家往往甘于寂寞,乐于清贫,坐看庭前花开落,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治学,才取得彪炳史册的成就。理政也是此理,身为领导干部,不能怕苦怕累,不能心浮气躁,更不能追名逐利,要有一种豁达,一份执着,看淡一己之利,看重事业之乐,致力于工作,奋发有为,不断进取,攀上一个又一个事业发展的高峰。
把工作当学问做,不是要当“书呆子”,而是追求一种做人做事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领导干部唯有以善思的治学精神,以吃苦的硬朗作风,以清正的优良品质,以高尚的人格修养,才能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担当好对党、对人民的责任。
十、干部之德重在“怎么考”
作者:盛克勤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是选拔干部的核心和首要标准。一个时期以来,各地围绕干部“考德”课题作了不少探索。但焦点往往集中于“考什么”,而对“怎么考”的关注和实践还不够。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干部、人才评价标准日趋多元的情况下,大家对干部“德”的范畴亦多有定见、不乏共识。其中,久已纳入人们视野的就有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而在德的这么多概念的集合里,包含有哪些具体内容,见之于制度,明之于人心。前段时间,曾在网上引起过热议的“孝养父母”、“忠诚配偶”等内容,实质上就是引入传统道德、家庭美德,丰富考德的选项。
另一方面,知易行难,贵在力行,如何将纸上的“细条条”变成选人用人的“硬杠杠”,怎样把干部德的表现情况考实、考准,这是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需要用心探索破解的关键所在。
考察干部之德,犹如用多棱镜观物,每一个角度都呈现一个侧面,不同的侧面组成了真实的全貌。干部考德,不是“单打一”,应是“多打一”,贵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干部。
从成长轨迹看干部。所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三岁一看,到老一半”,一个人的德性,是在长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其道德品性、行为规范如何,一般都会在各自人生路上留下特定轨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认识一个干部,既要看他的现在,也要了解他的过去,从中辨析干部的道德品质。若只凭一次发言、一次会面、一次演讲便轻下结论,难免会看走了眼。
以群众眼光评干部。干部德的表现有其特殊性。一个干部在工作场合、在公众面前,与其在私密场所、在小众范围的表现,可能判若两人;有的干部台上说的和台下干的、对他人的要求和对自身的要求,有时也迥异。这就需要我们在考察中尽可能地延伸触角、扩大范围、广开言路。尤其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表现、对干部公职管辖范围以外的表现,要力求多找知情人听知情话。有时还要善于从看似不经意的片言只语中听出“弦外之音”,更要不惜从民间的闲言碎语中追踪事实真相,通过各种*、公开的方式,搜集、了解、综合基层干部群众的评价意见。
靠常态监测管干部。对干部德的考察了解,不能总是临阵磨枪,总是寄希望于干部提拔前的一次考察就能搞准。既然干部标准“德为先”,那么在平时就对干部德的表现作经常性的跟踪了解,平时就重视干部成长过程的介入监督,就应成为组织部门准确了解、随时掌握干部德的情况的主动作为,成为组织部门日常工作的应有安排。常态监测不仅利于组织对干部德的表现的掌握更及时、更直接,而且对干部在平时就注意养德、正德,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考察干部的德,说到底还是要建立在熟悉干部、了解干部、从严要求干部的基础之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我们的领导同志和组织部门平时勤往下走、勤与民谈、勤向众问,在考察时又能出以公心,注意倾听求证,那么,把干部的德考实、考准,还是不难做到的。
十一、领导干部应做创先争优的表率
作者:洪梅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任务。党员领导干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领导者、推动者,更是一名党员,不仅应积极参加创先争优活动,而且应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以带动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
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同志指出:“对*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理想信念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起着根本导向作用,能够坚定人们的信心、鼓舞人们的斗志。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目标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党员领导干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一方面应认真学习*理论、“*”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用*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并使其内化为坚定的信仰;另一方面应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为党和人民事业努力工作的实际行动,作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凝聚群众、团结群众、引领群众,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
做推动科学发展的表率。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是创先争优活动的中心任务。党员领导干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做推动科学发展的表率,就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真正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执行者;就要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做到分析问题有新视野、研究情况有新见解、部署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认真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营造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做服务人民群众的表率。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人民群众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实践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做服务人民群众的表率,就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切实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以实际行动树立良好形象,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十二、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
作者:戚太世
优先培养人才,是许多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发达国家长期保持经济科技优势的重要原因。党中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摆在突出位置。这就明确了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人才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第一要素,能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各类优秀人才也就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当代中国正在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这需要攻克一道道难关,根本出路就是把人才作为最为宝贵的资源,依靠人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的核心在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具有根本性,它不仅决定着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而且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无限可开发性。因此,在对各种资源进行配置时,第一重要的是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人才资源是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计算机、核能、航天、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而这一切都是与相关领域的人才资源开发和使用分不开的。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带来巨大影响,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这既是各类人才创造的结果,又呼唤培养造就更多的人才。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必须大力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引擎作用。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应当站在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负责的高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开发力度,完善体制机制,提升人才层次,改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各类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