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片沙梨树下 “杀死土地怪”(1)

作者 : 小小明明

一九六五年三月下旬。百色专区实验小学。第六班。

第六班,其含义为,这个“班”在实验小学里排行老六。实验小学每招收一个新的班级,便依次按顺序号给这个班级起一个班名(实验小学当时一个年级只招收一个班)。“第六班”即是实验小学自一九六一年一月五日成立以来招收进来的第六个“班”。这种给班级编号的方法估计沿自民清。如果按照现行惯例,“实验小学第六班”应该称为“实验小学1960级,(1)班”。第六班的同学现在上五年级第二学期,九月份就要升到六年级了。

“呤——”,下午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响了。

第六班的教室里一下子喧闹起来,人影纷乱,人头攒动。午后的阳光额外刺眼,照射在教室前门外边的那片空地上,以及距离更远一些的那一大片菜地上,又从前门反射进教室里来。教室里,与前门遥相对应的墙壁上,忽明忽暗映衬出进出教室前门人的影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第二节课没有安排,第三、第四节课是文娱堂,都是自由活动的时间。佟小明把摆放在桌面上的书籍、铅笔盒等东西一古脑塞进了抽屉里,离开座位站起身来,从教室的后门走出了教室。教室后门的外边,这儿的空地上歪歪扭扭长了几棵大树,一棵是高大的大叶桉树,三棵是凤凰树,还有两棵是苦楝树。好长时间没有下雨了,这儿的黄泥巴路面上,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浅浅的、大小不一、近似于多边形形状的网状裂痕。虽然现在只是三月末,今儿个的室外气温却相当高,估计已经快要接近三十度,让人感到十分闷热。大叶桉树的树荫下边,几束阳光穿透过浓密的枝叶间隙,直射在黄泥巴路面上,路面上现出了几个连接或者是不连接、圆滚滚金黄色的耀斑,伴随着阵阵细细的微风,圆滚滚的耀斑也在路面上来回滚动、时隐时现。小明伸脚去踩其中的一个耀斑,脚一踏上去,耀斑忽地跳到了他的脚背上。小明又伸出手来接,耀斑便就跳到了他的手心里。小明用手掌小心地托着耀斑,高高地向上托起,想去寻找这耀斑究竟是从哪片树叶缝中透射过来的,却因阳光非常地刺眼,他不得不立即放弃了。小孩子有时候就喜欢这么玩耍,在大自然环境中,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玩耍,从中能学到不少的知识,也认识了不少有趣的东西。

在一棵挨着墙边生长、碗口般粗的苦楝树下,彭朝阳和劳晓赤两人的脑袋凑在一起,正在往树干上看些什么。小明朝他俩走过去,问:“喂,两位,你们在看什么?”

“看蚂蚁搬家。”他俩头都没抬。

一队黑压压的蚂蚁,密密麻麻的,在树干上忙乎着来回奔跑,爬上爬下。小明弯下腰,歪着脑袋与他俩一起观赏蚂蚁搬家。蚂蚁们是从树根底下的一个大蚁穴洞里爬出来的,它们好像是在赶时间,走路显得特别匆忙,不少蚂蚁的嘴里还叼着白色的蚁蛋。

“它们为什么要搬家?”小明问。

“不清楚。”

“是不是过几天冷空气就要来了,所以它们搬家?”

“也许吧。你怎么知道有冷空气要来?”彭朝阳抬起头来问小明。

“今天早上听广播喇叭说的,说是寒潮已经到达长江以北一带,再过两到三天,冷空气就要影响我区(指广西)了,普遍有十度以上的降温。”小明说。小明相当关心天气预报,三年级的时候,小明看了一本描写有关红领巾气象站的书,从那时候起,小明便喜欢上了观天象看天气,并且熟记了不少天气谚语,什么“头上黑麻麻,下雨不够一杯茶”,什么“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什么“天上勾勾云,地下雨雨淋”,等等。另外,小明还从书本中学会了观察身边周围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天气变化相当地敏感,你比如泥鳅,根据泥鳅在水中不同的姿势,位置,可以预知未来几天的天气形势。再比如蚂蚁,蚂蚁搬家,意味着天气形势就要转变了。还有燕子和蜻蜓,燕子和蜻蜓低飞,意味着空气潮湿,相对湿度大,马上就要下大雨了,等等。同时,小明也非常注意听广播里的天气预报,他总会记得在广播喇叭播送新闻节目的最后,注意听一下今明两日的天气形势和气象预报。“我听大人(成年人)说过,春天的这段日子里,天气回南以后就要转北,天气越是热得厉害,越是要翻西北风了(刮西北风了)。”小明接着说。

“怪不得这两天气候那么反常。”彭朝阳说。

“今天下午更是闷热得要命。”劳晓赤说。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回南转北’,现在是‘回南转北’的前兆。因为冷空气团顶住、压住暖湿气流不断南移,把大量的‘热’堵在这儿,所以人会感到特别地闷热。”小明说。

“哇,你打哪儿学会的这么多气象词汇,一套一套的?”劳晓赤笑着问。

小明得意地扬眉一笑:“广播里,书中。”

“你说是今年热过,还是前年、六三年热过?”(今年热,还是六三年热?)劳晓赤问。

“当然是六三年热过,今年没有发生大旱,六三年发生了大旱,那才叫热呢!”彭朝阳回答。

“我记得六三年那年,天旱得,我们到大河里去游泳,在那毕浮桥附近的那段大河里,河水的最深处仅仅淹没到我的小腿肚子。”劳晓赤说。

“就是在那毕浮桥附近的那段大河里,”彭朝阳说,“我记得,困难时期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可吃,有一天我在水边玩水,看到从上游漂流下来一些白菜叶,我赶紧七手八脚把它们捞起来,洗洗干净,然后带回家煮来吃了。”

“这种菜叶还能吃么?”小明问。

“能吃啊,好过没有得吃。”

“前几年就是那个样子,生活得好苦好苦的。”劳晓赤说。

“还记得吗?那个时候,我们在学校里,餐餐都是喝老玉米粥。”小明说。

“我们还好呢,听大人说,有些地方,甚至连老玉米粥都喝不上。”彭朝阳说。

“现在我们几好,餐餐都得吃白米饭。”劳晓赤说。

“菜里边还有几片薄薄的小小的肥猪肉。”小明说。

小明抬起头来,顺着这队蚂蚁的去处,想知道这些蚂蚁打算把它们的新家安营扎寨在树上的什么地方。蚂蚁们排着队一直往树上爬去,越爬越高,一直爬到了被树叶遮挡着看不到的地方。要变天了,这些蚂蚁为什么要把家搬迁到树上?难道说,树上比树根这儿更安全吗?或者说,它们有预感,变天以后要下大雨,大雨会把它们建在树根底下的巢穴淹没掉?小孩子对大自然中一切所能遇到事物都感兴趣,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明白不作罢,不到黄河不死心。“你们来看看唯,看得到树上的蚂蚁窝在什么地方吗?”小明说。

彭朝阳和劳晓赤抬起头来,三个人一同往树上看了半天,脖子都有点酸了,“看不到,我说啊,你管它在树上什么地方干吗?想拿石头砸它么?”劳晓赤笑着问。

“不是,就是想知道,它们把家搬到树上哪点比在树下好。”

“要不,你爬到树上去看看?”彭朝阳说。

“我爬不上去,这苦楝树干光秃秃滑溜溜的。”小明的体格偏瘦弱小,爬树这事儿他不在行。“我要是能有杂技演员爬竿子的攀爬本事就好了,左手勾住树干右脚这么一撑,然后右手勾住树干左脚再来这么一撑,左一撑,右一撑,嗖,嗖,嗖,就立刻能上去了。”小明说。

彭朝阳来了兴趣,他挽起袖子:“来,让我来学学杂技演员。”彭朝阳比小明大够(彭朝阳个头比小明高大),有心一试,顺便小露两手。小明连忙阻拦:“你去爬旁边的那棵树吧,这棵树上有那么多的蚂蚁。”

彭朝阳走向另外一棵苦楝树,往手心里啐了两口唾沫,摆出杂技演员爬竿子的架势,双手做勾把住树干,把一只脚丫抬起来膝盖微微弯曲抵在树干上,“嗨哟!”一声又把另一只脚丫也提起来离开地面,将两只脚丫抵在树干上,整个身子在树干上晃悠晃悠悬了起来。他憋得满脸通红使出了吃女乃的劲儿,想腾出其中一只手和一只脚往树干上方攀爬移动,就像杂技演员所做的那样,无奈手臂力气不够不听调遣,“不行不行!”他摇着头自嘲笑着又跳回到了地面上。

小明笑道:“哪里有那么容易地?人家是吃什么饭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就是呃。”劳晓赤也笑道。

“那些杂技演员爬到竿子上边后,在竿子上边做这样子的造型动作,”彭朝阳一边说着,一边学杂技演员摆了一个造型姿势:用左手勾住苦楝树干,左脚丫踩在苦楝树根部,右脚弯屈抬起,身子斜立挺直昂首挺胸,右手臂伸直右手作掌伸向天空掌心朝上。看过杂技《竿技》的读者大概都会记得,那些杂技演员在竿子上边是怎样摆那个造型动作的。彭朝阳模仿得维妙维俏,他转过脸来问小明和劳晓赤:“你们知不知道,这个动作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小明和劳晓赤左看右看,不晓,摇摇头。

“这个叫做——问天要钱!”

“啊哈?!”出乎意料之外,“哈——”小明和劳晓赤开心大笑。

过了一阵子,劳晓赤说他不想看蚂蚁了。第六班教室后门外边的屋角那儿有一道红砖围墙,把实验小学校园与隔壁的地区外贸局宿舍大院相隔开来。围墙长五到六米,一头搭建在第六班教室的屋角,另一头搭建在外贸局宿舍大院的一排平房屋角上。围墙不算很高,只比小明他们这些五年级的小学生高出约一头。老师不在时,班上的一些男同学喜欢爬到墙头上,骑在墙头上边玩耍。更有一些大胆者,能够张开双臂摇摇晃晃站立在墙头上,来回走来走去玩“杂耍”。劳晓赤站起身来,走到围墙根下,这儿有几块叠在一起摇摇晃晃的砖头堆,劳晓赤个子较矮,几乎是班里边最矮的同学之一,他扶住围墙,小心翼翼地站到了摇摇晃晃的砖头堆上,然后双手扶住墙头,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把脑袋探出到墙外张望。

小明和彭朝阳依旧一边聊天一边看蚂蚁。只听见劳晓赤说:“哈!土地怪!土地怪!”小明和彭朝阳一齐扭头去看劳晓赤,问:“什么土地怪?”“土地怪你们不懂啊?”“不懂。”“你们上这儿来,我告诉你们。”

砖头堆的位置不是很宽,小明扶住墙往砖头堆上站,彭朝阳也一块儿往上挤,三个人的身子紧紧挨在了一起,每个人都用双手都扶住墙头,小明和彭朝阳的个头比劳晓赤高,他俩不用踮脚尖也能看到围墙外边的东西。

“呢,土地怪在那边。”劳晓赤伸手往右边方向指。小明和彭朝阳顺着劳晓赤手指的方向看去,在距离他们十来米远的地方,只见一小男孩坐在一排平房前,有四五岁左右,黑黝黝的皮肤,矮墩墩的个子,与其他同龄的小孩子相比,这小男孩明显有着更宽阔的肩膀,水桶般厚厚的胸脯,脖子短,手短脚也短。再看小明他们的体形,一个两个清一色的豆芽菜,脑袋大身体瘦长,与那小男孩相比,差去甚远。

“看见没有?土地怪就是那个小男孩。”劳晓赤说。

“哦,那个小男孩啊,他是北方阿婆的孙子。”彭朝阳说。

“北方阿婆?”小明问。

“对,就是那个‘喔嘘喔嘘’赶鸡的北方阿婆。”

“噢!‘麻辣隔壁’阿婆。”小明笑道。

在这个地区外贸局宿舍大院里,在距离小明他们教室背后的不远处,有一排与小明他们教室相平行的平房,也既是那个坐着的小男孩身后的那排平房,平房里住着三四户人家,其中的一户人家,家里住着一位北方来的老太太,有些同学管她叫做北方阿婆。北方阿婆身高一米三四左右,用长长的布条裹着小脚,头发梳得很特别,怎么说呢,好怪好怪的,在这儿挽个鬏,在那儿也挽个鬓,总之,与平日里见到的其他老太太不大一样。这位北方阿婆的嗓门特别大,遇事又好唠叨,平日里,同学们在教室里上课,老是听到她在围墙外头叽叽呱呱大声地与人说话,或者是扯着嗓门大声嚷嚷吆喝着什么,口音像是山东话?或者是山西话?还是河南话?反正同学们不大容易听得懂。这位北方阿婆还有句口头禅,叫做“麻辣隔壁”,因为经常听到她说这句话,又不晓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于是引发了小明、林加等一帮男同学的兴趣和好一阵瞎猜。那天,吃晚饭的时候,小明和林加等七八位男同学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闲聊瞎扯,话题满地球跑,不知怎的就扯到了“麻辣隔壁”这句话来。马晓勇说:“‘麻辣隔壁’估计应该是句粗口话,根据我的经验,经常挂在嘴边的不会是什么好鸟话。”“哪里哪里,何以见得?”林加表示不能同意,“‘你好’这句话,不是也经常挂在我们的嘴边么?你能说这句话它不是好话?大伙儿说对不对?”大家听罢,有人一笑了之,有人猜想林加话中另有门道于是竖起耳朵且听下文,也有人频频点头觉得林加说的不无一定道理。林加接着揣摩:“没准,说不定,兴许人家那地方上,这句话的意思就相当于‘你好’,人们见面打招呼时不说‘你好’,而是说‘麻辣隔壁’,呢,就象这个样子,”林加说着,扬起右手:“嗨!麻辣隔壁!”“噗——”有人当场喷饭一地,好几位同学笑得东歪西倒前仰后合,有位同学还差点儿笑岔了气让饭粒给噎着了。到后来,也有同学管这位北方阿婆叫做“麻辣隔壁”阿婆,小明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位北方阿婆居住的平房前边,有一块两三丈见方的空地,公家(即外贸局单位)在这块空地上栽种了一些小树,在这块空地附近居住的人家,又在这些小树的四周围种下了一些红薯,玉米,南瓜等作物,还放养了一些鸡。一天下午,上课的时候,这位北方阿婆在她的住家门口操着家乡口音“喔——嘘!喔——嘘!”轰鸡,她的“喔——嘘!喔——嘘!”与百色话的“喔嘘——!喔嘘——!”在力度上还有音调方面多有不同,同学们当中,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那几位,上课时好开小差,耳朵却异常地机警灵醒,何裕程首先第一个发觉了这怪怪的“喔——嘘!喔——嘘!”与众有何不同,觉得挺新鲜挺搞笑感到非常开心,在心里边想这等好事也应该与他人一块分享才更有意思更好玩更有乐趣,于是他附在同桌的汪波耳朵旁边窃窃私语,两人便就一同支起耳朵眉开眼笑。到后来,他俩座位旁边的其他同学也悉数知道了,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北方阿婆时不时闹出的娓娓噪音他们不是没有领教过,坏就坏在何亚民,北方阿婆每喊一句“喔——嘘!”,何亚民也瓮声瓮气小小声跟着学一句“喔——嘘!”,逗得其座位四邻的其它同学乐不可支,却又不敢惊动冒犯老师他老人家大驾,不得不一边用眼睛紧张地瞅住黑板,一边用手捂住嘴巴偷着乐。不过最终到后来,还是有人不慎走漏了风声。

那天是地理课,老师这会儿正在黑板上作图写字,粉笔在黑板上“嘎吱,嘎吱”。突然听到有同学在“吃吃”发笑,老师回过头来,看见最后一两排座位上,好几位同学伏在桌子上呵呵傻笑。老师以为是自己弄错了什么地方,回过头来看看黑板,“没有什么错啊?”老师在心里头嘀咕,又回过头来,“你们几位,笑什么?”老师问他们。

经验告诉小家伙们,不如实告知老师对自己没什么好处,等下子老师还以为是我们痴嗯嗯发神经先,更何况,这也不是咱们的过错。“哦,”一位同学站起身来,把手指向窗外:“是北方阿婆,她在‘喔嘘,喔嘘’轰鸡。”

“这有什么好笑!好好听课!”几位老兄被老师狠狠斥训了几句。教室里安静了下来。老师接着作图写字,粉笔再次在黑板上“嘎吱,嘎吱”。

仅仅过了数分钟。“喔——嘘!喔——嘘!”,又来了!那唤声高亢而又婉转,余音绕梁三周。全班同学刚才已经悉知原委,这下子,一个不剩全给笑翻了。

老师当然也听到了,他在心里边窝火,“怎么搞的,这老太婆!”他不动声色,脸黑塌塌转过身来,想再次发作教训教训那些个不听话的学生。抬眼看,却见全班同学一个个东歪西倒,端坐着的没剩下几个。“惨哉!”老师在心里边想,紧紧咬住嘴唇,但却忍也忍不住,碍着师道尊严,赶紧把脸拧向黑板,“嘿嘿”,也跟着一块儿笑了。

作者题外话:本书适合高、初中学生以及小学高年级以上的青少年朋友阅读。通过阅读本书,现在的青少年朋友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九五、六十年代的少年儿童他们想什么,做什么,怎么玩耍,怎样学习,理想和抱负是什么。通过与自己现在的生活、学习情况相比较,从而从某个角度了解到,人类的文化传承是怎样演化、进化、发展过来的。

本书也适合在那个年代成长长大的朋友们阅读,一起回忆那已经远离而去、美好幸福的童年时光。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在同一片沙梨树下最新章节 | 在同一片沙梨树下全文阅读 | 在同一片沙梨树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