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卷九 最后的战争 第七十章 分道扬镳

作者 : 闪烁

第七十章分道扬镳

从理论上讲,肯定能够清除太空垃圾,可是实际操作却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麻烦。

比如,在改进强电磁卫星时,中国工程师就提出,加强卫星的装甲防护力度,用来抵御高飞行的太空垃圾。问题是,金属能够屏蔽电磁场,所以不能使用金属装甲,只能使用对电磁场衰减作用最小的复合材料,而类似的复合材料的强度都不够高,难以为卫星提供有效保护。

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有材料科学家提出,可以采用泡沫材料,即在卫星进入轨道之后,在卫星外围释放出膨胀性泡沫体,把整个卫星包裹起来。只要足够厚,就能挡住太空垃圾,需要做的只是增大卫星的射质量而已,而各国已有的火箭有足够的射能力,最多不过把更多的火箭进行捆绑式射。

问题是,这无法解决另外一个问题。

即便能够挡住太空垃圾,也无法消除太空垃圾的动量。也就是说,在被太空垃圾撞击之后,卫星的度会降低,运行轨道也会改变。如果撞击产生的动能指向外太空,问题还不是很严重,只是提高了卫星的运行高度。如果指向地球,则会使卫星降低飞行高度,然后坠入大气层烧毁。

根据理论计算,只要撞击角度正确,一块一公斤的太空垃圾就能让一颗在三百公里近圆轨道上运行的强磁场卫星在一个月内坠入大气层。在近地轨道上,被质量在一公斤以上的太空垃圾撞击的频率为每三天一次。显然,如此快的损失度,远远过了中国、甚至是所有国家的承受能力。要知道,在这三十三天中,强磁场卫星最多能回收一百公斤太空垃圾,需要近十万颗这样的卫星,才能清除掉近地轨道上的所有金属碎片,而其总造价相当于全世界所有国家全年产值的十倍

当然,也有人提出,为强磁场卫星安装变轨机动动机。

问题是,变轨机动动机必须外置,至少得让喷口外置。如果喷口仅占卫星表面积的百分之五,而且通过保护手段把遭到撞击的可能性降低百分之八十,也有百分之一的几率被太空垃圾击中。因为破坏喷管只需要质量在十克以上的太空垃圾,所以卫星平均运行十天左右就有可能被太空垃圾击中变轨动机。如果导致燃料爆炸,那么一颗强磁场卫星产生的碎片需要十颗同样的卫星进行清理。

结果就是,射的卫星越多,需要清理的太空垃圾就越多。

这还没有包括那些非金属碎片。

如果全部算上,全球数十亿人要不吃不喝的劳作近二十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如果把全球十分之一的生产力用来清理太空垃圾,则需要两百年才能完成,而且前提是人类的生产能力不会受自然灾难影响而降低。

毫无疑问,这基本上没有操作价值。

要知道,就算不闻不问,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也将在未来两到三百年之内6续坠入大气层烧毁。

说得简单一些,人类掌握的宇航技术非常落后。

在二月十日的会议上,四方军方代表都承认,以目前的宇航技术,人类很难清理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最有效、最正确的措施就是暂时停止一切清理行动,在宇航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再进行研究。

这里所说的“宇航技术”,主要就是动力技术。

当时,不管是固体火箭动机、还是液体火箭动机,都是化学能动力装置,能源利用效率低得惊人。虽然几个主要航天大国都在开新的航天手段,比如用电磁轨道炮把人造物体送入太空,但是主要的航天活动仍然需要依赖化学能。至于其他宇航推进工具,绝大部分都处于理论阶段,或者说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

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中美欧俄应该联合起来。

可惜的是,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对人类的生存没有直接影响,最多不过把人类迈向宇宙的脚步放慢几百年,所以在是否联合研制新的宇航推进手段的问题上,中美欧俄存在严重分歧。

欧盟与俄罗斯都主张联合研制,因为这是加快研制进度的最有效的办法。

美国与中国则坚决反对,认为暂时没有这个必要,而且宇航能力是在核武器成为历史之后,最主要的国家安全支柱。

造成这个原因的,主要就是四方在宇航技术上的差距。

不可否认,欧盟与俄罗斯都是宇航大国,但是其重点是开已有技术,即以制造化学能火箭为主。在更加前沿的领域,欧盟与俄罗斯的差距非常大,而中国与美国的领先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比如,美国最先提出利用电磁加进行宇航射。早在十二年前,美国的科学家就用电磁线圈炮将一根重二十克的金属棒送入近地轨道,而美国原本计划在二零四零年,用同样的方式射一颗二百五十克重的微型卫星。

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宇航领域的研究更加前沿。

当然,也更加神秘。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二零三零年之前,中国已经对“场能”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且把“场能”作为未来宇航活动的主要推进手段。这里说的“场能”,主要指的就是重力场。

在基础理论上,重力场是能量场,蕴涵有非常庞大的能量。

宇宙科学家早就提出,宇宙中的可见物质仅占宇宙总质量的百分之二,百分之九十八都是所谓的“暗物质”。可惜的是,科学家没有对“暗物质”给出明确定义,即谁也不知道暗物质是什么东西。

如果暗物质是无处不在的重力场的话,那么宇宙就不是那么空洞了。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能够利用重力场的能量,人类的宇航能力将得到实质性提高,也就有能力进入更加广袤的宇宙空间,甚至有望从基础上推翻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前往其他星系。

在二零三二年左右,就有中国科学家表了相关的论文,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问题是,几乎所有西方科学家都对此嗤之以鼻。

西方科学家并不认为场能无法利用,而是认为在基础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之前,根本不可能利用场能。

可以说,西方科学家的认识也没有错。

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已经锁死了现代物理学,要想取得突破,不但要推翻广义相对论,还要提出新的基础理论。可惜的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绝对不是靠钱就能砸出来的,甚至靠时间也办不到,因为这是最纯粹的脑力劳动,甚至无法以书面公式的方式表达出来。在人类的总体智力水平限制下,基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更加不受人的意志左右。

在无法保证取得基础理论突破的情况下,进行相关应用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得直接一点,在相对论表之前,谁知道该如何制造原子弹?

当然,在相对论表之前,科学家已经现了放射性元素,而且通过放射性元素的半衰周期现质量损失现象。正是这些现,给了爱因斯坦启,让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公式。

由此可见,对自然现象的客观现是促成理论突破的关键因素。

如果没有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现放射性元素,就算爱因斯坦的智商高得出奇,恐怕他也不会提出狭义相对论。

西方科学家对中国学者嗤之以鼻,正是因为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还不到位。

中国科学家敢于前,也与当初的现,即强磁场影响重力场的重大现有关。如果没有这个现,中国科学家,特别是物理科学家也不会重点研究场能,更不会在基础理论上下那么多功夫。

正是如此,中国才不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中国科学家在场能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就能越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数十年,率先把场能用在宇航活动上,把人类的宇航能力提到新的高度上,彻底改变人类文明。

当然,在人类文明大融合之前,任何现都属于国家。

只要国家这种政治形体还存在,中国科学家就没有理由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界。更重要的是,如此重大的科研工程,绝对离不开国家力量,也肯定在国家机器的控制之下。即便某位科学家心怀人类文明,也不可能越国家机器,做出有背于国家利益的事情。

在联合研制的谈判破裂后,牧浩洋回到国内。

腾耀辉没有给他安排新的工作,意思是让他好好调整一下,毕竟大半年来,他一天也没有轻松过。只是牧浩洋根本闲不住,正要告诉他,今天什么事情也不用做,恐怕他还真不知道该做什么。

既然还是负责太空垃圾清理工作,牧浩洋也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宇航技术上。

当然,这也不是他的主观意愿。

6雯已经完成了收集生物基因标本的工作,后期研究由专门的科研人员负责,因此回到了她的本职工作岗位上,继续负责国家基础理论科研工作。也正是通过6雯,牧浩洋开始关注基础理论研究。

第七十章分道扬镳

第七十章分道扬镳,到网址a全文字更新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燃烧的海洋最新章节 | 燃烧的海洋全文阅读 | 燃烧的海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