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卷四 远洋的呼唤 第四章 战争阴云

作者 : 闪烁

第四章战争阴云

仅仅数个小时,中东局势就发展到了临战状态,着实让全球舆论大吃一惊。

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开始报道中东危机的时候,美国总统特使已经到达特拉维夫,紧急会见了以色列总理。

为了安抚以色列,美国打出了好几张王牌。

除了保证将履行安全承诺之外,美国总统特使还明确提到,美国将向东地中海派遣六支航母战斗群,向欧洲地区部署一千二百架作战飞机,增强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力量,比如在迪戈加西亚部署远程轰炸机,派遣航母战斗群进入红海与波斯湾,在海湾地区部署八百架作战飞机等等。

简单说来,就是让以色列总理相信,美国的军事存在,足以让以色列高枕无忧。

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磋商,以色列总理终于做出让步,答应降低动员级别,即暂停预备役部队的集结行动,所有接到动员命令的预备役军人全部留在居住地附近,只派遣正规军加强边境防线。

可惜的是,这个时候,纳杰夫已经下达了军事动员令。

虽然埃及的动员机制不如以色列完善,但是埃及有更加雄厚的基础,特别是超过以色列十倍的人口。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内,埃及能够动员一百二十万预备役军人,组建一百个陆军师

在以色列当局公布消息前,叙利亚副总统阿萨德也下达了军事动员令。

与埃及相比,叙利亚的动员能力、准确的说是国家基础差得多,但是也能在四十八小时之内动员六十万预备役军人,组建五十个陆军师。

这一切,仍然是中国的功劳。

要知道,牧浩洋帮助埃及进行军事改革的时候,也就是二零三七年初,以戚凯威为首的军事顾问团也在叙利亚进行了类似的工作,由戚凯威为叙利亚制订了完整的战争计划,帮助叙利亚提高了军事动员能力。

这个时候,黄瀚林还在飞往开罗的途中。

受埃及与叙利亚先后进行军事动员影响,以色列总理出尔反尔,在全国性电视讲话中不但没有宣布暂时停止进行军事动员,还号召所有公民拿起武器,捍卫大卫王的领土,捍卫犹太民族的生存权。

最为光火的不是黎平寇,而是美国总统罗伯特-伯伊斯。

要知道,如果以色列放低姿态,主动做出让步,局势很有可能好转,至少埃及与叙利亚当局没有理由立即发动战争。

问题是,伯伊斯也没有理由指责以色列总理。

在做出承诺的时候,以色列总理提到了一个先决条件,即在美国完成军事部署前,埃及与叙利亚没有对以色列构成致命威胁。

显然,在埃及与叙利亚先后宣布进行军事动员之后,这个条件就不成立了。

因为事情发生得过于突然,所以在美国总统特使做出保证的时候,美军的部署仍然遥不可及。当时,只有一艘美国航母在地中海活动、另外一艘在比斯开湾,两天内最多只有两艘航母能够赶到东地中海,比美国承诺的少了四艘。空军方面,美国最多能在两天内向欧洲地区派遣四百架作战飞机,完成一千二百架作战飞机的部署工作,至少需要一个星期。印度洋方向上的情况更加糟糕,当时只有一艘航母在波斯湾活动,红海则没有美军战舰,而向迪戈加西亚部署远程轰炸机,最快也要三天。

也就是说,美国不可能在埃及与叙利亚完成动员之前完成军事部署。

如果以色列不进行军事动员,甚至不扩大动员规模,在两天之后,埃及与叙利亚就有足够的能力迅速击败以色列。更重要的是,埃及与叙利亚方面很有可能认为,能够赶在美国出兵干预之前击败以色列。

这样一来,战争就无法避免。

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讲,以色列都没有理由停止军事动员。

用以色列总理的话来说,如果在这个时候下令停止军事动员,犹太民族将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而做出这个决定,将使他成为犹太民族的罪人,任何领导人都没有能力为之负责。

受此影响,黄瀚林到达开罗的时候,双方已是剑拔弩张。

战争将不可避免吗?

至少在两天之内,战争不会爆发。按照牧浩洋提交的第一份评估报告,在以色列进行全面军事动员,而且效率远超过对手的情况下,埃及与叙利亚在完成军事动员之前没有足够的信心打赢战争,因此在完成动员之前,埃及与叙利亚不会主动挑起战争,只要能够稳住以色列,接下来两天至关重要。

美国总统特使没有离开特拉维夫,而是与以色列总理进行了第二次紧急会晤。

可以说,这个时候,中国与美国都在竭力阻止战争爆发。

当天下午,戚凯威回到北京。

按照腾耀辉的安排,总参谋部调拨出一批人员,成立由牧浩洋直接领导的临时军事决策分析小组。

在戚凯威的帮助下,牧浩洋在当天下午提交了第二份分析报告。

综合埃及与叙利亚的军事实力,以及两国的备战情况,特别是在二零三六年之后,针对可能爆发的战争进行的军事改革,牧浩洋在提交给黎平寇的报告中明确提到,埃及与叙利亚进行军事冒险的可能性非常大。

说得直接一点,中国给予的军事援助,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强了埃叙两国的信心。

当时,杜小蕾还在飞往美国途中,向黎平寇提交了一份国际形势分析报告。

按照外长的分析,埃及与叙利亚除了在军事上有冒险的基础之外,在中东地区的国际局势上也存在冒险的可能性。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扩张行动,极大的增强了两国的外交信心。

说得直接一点,埃及与叙利亚领导人很有可能相信,中国不会让他们战败。

综合这两份报告,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在完成军事动员之后,埃及与叙利亚很有可能在中国与美国采取行动之前发动战争。

这个结论,与黄瀚林发回来的第一份报告完全吻合。

虽然在与黄瀚林会晤的时候,纳杰夫高度赞扬了中国维持和平与稳定的措施,表示埃及将审慎处理这起事件,不会打第一枪,但是他没有对是否采取军事行动,或者因意外因素引发冲突做出任何承诺。

说得直接一点,纳杰夫依然在向战争前进。

用黄瀚林的话来说,在最为关键的问题上,即埃及暂时停止军事动员,纳杰夫都没有做出让步,而是以以色列已经全面提高了军事动员、以及摩萨德必须为发生在大马士革的刺杀事件负责为由,坚持进行全面军事动员。

当时,纳杰夫做出的唯一让步就是:接受由阿拉伯国家出面进行调停。

受此影响,当天下午,沙特阿拉伯、约旦、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与阿曼均表示愿意出面调停。

当天晚上,约旦国王就亲自,号召以色列、埃及与叙利亚派遣高级政府官员,到安曼进行磋商。随后沙特阿拉伯王储飞往开罗,向纳杰夫提出调解方案,阿联酋迪拜酋长则飞往大马士革,会晤阿萨德。至于以色列方面,则是由科威特埃米尔亲自出面,向以色列总理提出和平建议。

当然,也有不和调的声音。

在刺杀事件发生后,伊朗就大肆鼓吹战争宣言,号召伊斯兰世界全体动员起来,彻底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伊朗总统则通过电视讲话表示,伊朗将无条件的支持埃及与叙利亚向以色列发动战争。

可惜的是,伊朗的声音,根本没有受到重视。

纳杰夫就不用多说了,他打的是“大阿拉伯主义”旗号,而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反而是阿拉伯国家的主要威胁。不管在什么时候,纳杰夫都不大招理伊朗,而且从来没有对伊朗进行过正式访问。从政治上讲,如果纳杰夫想要团结所有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就得与伊朗划清界线。

虽然阿萨德比较热心,但是在是否接受伊朗援助的问题上,他也表现得很低调。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场由纳杰夫一手导演的地区危机,叙利亚要想收回戈兰高地,主要得依靠埃及,而不是伊朗。如果叙利亚与伊朗走得太近,肯定会破坏埃叙关系,对叙利亚没有任何好处。

只是,伊朗的出现,已经使局势进一步恶化。

要知道,纳杰夫与阿萨德可以不理睬伊朗,但是那些伊斯兰极端组织,肯定会把伊朗当成领袖。更重要的是,这些极端组织不但存在于伊朗,也存在于包括埃及与叙利亚在内的大部分阿拉伯国家。

当天晚上,在中美双方积极斡旋的时候,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以及伊朗都发生了大规模示威游行,成千上万的人走上街头,在极端组织的鼓动下打出了“消灭犹太复国主义”的旗号,喊着各种各样的口号,包围了西方国家使领馆与政府部门。

受此影响,这些国家不得不重新启动全国管制条例,让国家进入管制状态。

也就在这个晚上,欧盟与俄罗斯也站了出来,宣称将用积极有效的行动,共同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只是,战争阴云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愈发浓厚。

更多到,地址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燃烧的海洋最新章节 | 燃烧的海洋全文阅读 | 燃烧的海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