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卷六 实力的证明 第十二章 措手不及

作者 : 闪烁

第十二章措手不及

几个小时后,牧浩洋的猜测得到了证实。

虽然连以色列民众都承认,在达扬、沙龙、巴拉克、内塔尼亚胡、拉宾等这一代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之后,以色列缺乏真正的统帅,习惯了在南黎巴女敕、加沙与约旦河西岸地区跟真主党、哈马斯这些武装组织作战的以色列军人,根本不了解、不清楚大规模战争该怎么打。但是作为一个时刻受到生存威胁的国家,一个奉行强硬政策的国家,以色列并不缺乏精明的将领,更不缺少与敌人拼死一搏的勇气,以及通过战争获得击败敌人所需的智慧。

事实上,犹太民族本来就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

能够在亡国两千多年后,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特点,也只有犹太人。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犹太民族创造的辉煌并不亚于唯一传承了五千年以上的中华民族,其民族智慧与民族生命力绝对强悍。

在这场战争中,巴拉姆少将就是典型代表。

作为纳科-巴拉姆上校,这位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指挥第六零零装甲旅第一九零装甲营作战,参加二十多场战斗,丢掉一条大腿,连上下坦克都需要别人搀扶,被称为“人狮”的装甲兵指挥官的曾孙,巴拉姆在十八岁就进入以色列装甲兵学院,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后加入第六零零装甲旅任少尉排长。十五年之后,巴拉姆升任上校旅长,第六零零装甲旅也在二零二七年转为常备部队。二零三二年,巴拉姆晋升为准将,出任戈兰高地驻军总司令。

服役期间,巴拉姆参加了两次南黎巴女敕战争与三次针对哈马斯的军事行动。

虽然在这类低强度军事行动中,巴拉姆的表现非常出色,在二零三二年的南黎巴女敕战争中还担任了前线指挥官,但是与其他以军少壮派将领不同,巴拉姆一直认为,以色列国防军不能盯着小的打,要有更加长远的目光,即针对将来与阿拉伯国家的全面战争,进行彻底的军事改革。

为此,巴拉姆做了很多实事,也被很多人当成眼中钉、肉中刺。

比如,在研制“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时,巴拉姆就通过在装甲部队司令部任职的军校同学提出,应该延续“梅卡瓦5”型的设计体系,提高机动性的地位,而不是一味的重视防护。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巴拉姆还提出,在与阿拉伯国家的大规模战争中,与埃及的和平条约只是一张白纸,以色列将面临两线、甚至三线作战的风险,而以色列的军队规模根本满足不了两线作战,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能,以便在两条战线间迅速调动作战部队。

为了这件事,巴拉姆还差点跟以色列装甲兵司令闹翻脸。

要知道,“梅卡瓦6”的设计方案,最终得由装甲兵司令拍板确认,而巴拉姆当时只是装甲营的少校营长。

当然,以他当时的身份,根本没有资格对下一代主战坦克说三道四。

更重要的是,巴拉姆并不知道,以色列拿不出第四代复合装甲,也就不可能按照“梅卡瓦5”型来设计“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不然就根本没有必要生产“梅卡瓦6”,直接改进“梅卡瓦5”就行了。

只是,值得肯定的是,巴拉姆的抗议发挥了作用。

在“梅卡瓦6”型开始量产后,以色列没有关闭“梅卡瓦5”的生产线,而是继续生产了一千多辆,还对所有“梅卡瓦5”进行了现代化改进,比如换上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滑膛炮。

出任戈兰高地驻军总司令后,巴拉姆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力所能及的收集其他部队不要的“梅卡瓦5”型主战坦克。到战争爆发时,他已经争取到了近八百辆,因此当时除了三个王牌旅,另外五个旅的主战坦克都是“梅卡瓦5”,而在西奈半岛方向上,预备旅的主战坦克以“梅卡瓦4”为主。

可以说,巴拉姆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装甲兵指挥官。

正是如此,他跟所有装甲兵指挥官一样,非常清楚一个问题:装甲兵的灵魂是进攻,而不是躲在战线后方。

九月二十日,巴拉姆收到了晋升令。

在以色列国防军中,少将已经是非常高的军衔了,因为在少将以上,总共只有不到二十名中将,而上将只是荣誉军衔。

当天,巴拉姆就向以军总参谋部提出,应该主动进攻叙利亚。

虽然请求没立即得到批准,但是巴拉姆仍然按照他的想法,把三个王牌旅撤了下来,在战线后方做好了进攻准备。

按照他的部署,进攻的主要目的是拖住叙利亚陆军。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通过进攻粉碎叙利亚陆军的进攻能力,让叙利亚陆军无法按照计划攻打戈兰高地。

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少的兵力争取到最多的时间。

对以色列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因为必须赶在叙利亚发动全面进攻之前攻占整个西奈半岛。只有在稳住了南部战线之后,以色列国防军才有能力向戈兰高地增兵,也才能集中起优势兵力打垮叙利亚。也只有在打垮了叙利亚之后,才能陈兵西奈半岛,迫使埃及接受停战协议。

如果让叙利亚先动手,后果将很难想像。

到了二十一日凌晨,巴拉姆的请求得到了重视,最终获得批准,即在戈兰高地方向上发动一次规模有限的战术反击,重点破坏叙利亚陆军的进攻部署,争取让叙利亚陆军把进攻时间推迟两到三天。

这个时候,巴拉姆的前期部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准备,战场时间(正三时区,中国是正八时区)二十一日下午四点左右,以色列国防军越过戈兰高地实际控制线,攻入叙利亚境内,三个王牌旅齐头并进,开始向大马士革推进。

可以说,以色列国防军的进攻来得非常突然。

在此之前,叙利亚军队没有收到任何警报,也没有任何征兆表明以色列国防军即将发动进攻。虽然在二十一日上午,叙利亚的侦察机发现三个王牌旅已经撤退到了防线后方,但是叙利亚军方并没重视这条情报,反而认为以色列国防军在加强防御,因为把王牌部队放在后方充当机动部队,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从战术角度讲,也应该把主力部队放在防线后方充当预备队。

事实上,当时中国军事顾问团已经发出了警告。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在二十日夜间,中国军事顾问团就警告过叙利亚军方,以色列很有可能主动发起进攻,建议把进攻部队靠后部署,而不是按照教科书上说的,全部进行前沿配置。在二十一日凌晨,发现以色列王牌旅后撤后,中国军事顾问团再次发出警告,提醒叙利亚军方,以色列国防军很有可能抢先发动进攻,建议让部分进入进攻阵地的部队就地转为防御状态。

可惜的是,这两次警告都没有得到回应,也没有引起重视。

根据一位军事顾问回忆,在警告叙利亚军方的时候,军事顾问团明确提到,戈兰高地的防御纵深非常浅,如果以色列国防军不能在第一道防线上消耗叙利亚的进攻力量,即便延伸了防御纵深,也很难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扭转局面,因此以色列国防军没有理由把王牌旅撤到第二道防线上。

严格说来,戈兰高地上根本没有第二道防线。

只要叙利亚的装甲部队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就能进入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而以色列国防军将失去最重要的防御支撑点。

说得简单一些,戈兰高地上的防御作战与通常情况下并不一样。

这一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得到过证实,当时第七装甲旅与第一八八装甲旅为了守住防线,几乎拼得弹尽粮绝,两支部队几乎都拼光了建制,可以说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都没有撤退一步。如果有纵深可言,以色列国防军就不会如此拼命,更不可能让两个王牌旅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

叙利亚军方不重视军事顾问团的建议,最终自食其果。

在以军发动反击时,已经有四个叙利亚师进入了进攻阵地,另外四个师也在进行进攻前的准备工作。结果就是,天色黑下来的时候,离戈兰高地最近的两个叙利亚师已经被以军击溃,另外六个叙利亚师则是一片混乱。

当天晚上,叙利亚总参谋部做了另外一件极端愚蠢的事情:命令前线部队后撤。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让靠前部署的主力部队后撤是保存实力的有效办法,但是这么一来,等于正中以军下怀,因为以军根本没有打算歼灭叙利亚军队,而是通过有限的进攻打乱叙利亚的进攻部署。让主力部队后撤,等于让前期做的准备全部付诸东流,也就等于让对手达到了目的。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叙利亚军队的最佳选择是让前线部队就地固守。

不管怎么说,以色列国防军只投入了三个旅的兵力,而且仅花了几个小时做准备,进攻的可持续性肯定不怎么样,也就不可能对大马士革构成威胁。只要叙利亚军队就地固守,以军的进攻很快就会成为强弩之末。

撤退的话,后果就很难预料了。

更多到,地址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燃烧的海洋最新章节 | 燃烧的海洋全文阅读 | 燃烧的海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