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卷八 战火烧四方 第七十章 后果

作者 : 闪烁

二月九日夜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在中国向印度正式宣战后大约四个小时,巴基斯坦国民议会通过了由总统提交的战争提案,随即巴基斯坦总统正式对印度宣战。

夜间十点左右,巴基斯坦空军加入了轰炸印度的作战行动。

相对而言,巴基斯坦空军才是一支精悍的作战力量。

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环境大幅度改善,特别是在与中国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之后,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有了基本保证。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里,巴基斯坦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重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也正是如此,巴基斯坦迎来了建国之后为期最长的高速发展时期。

直到二零四零年前后,巴基斯坦才开始逐步提高军费预算。

原因很简单,印度大肆扩充军备,不但对中国构成了威胁,也威胁了巴基斯坦,而且印巴矛盾依然存在。

也正是在二零四零年后,巴基斯坦空军开始大批量采购J-30战斗机。

事实上,巴基斯坦是第一个订购J-30的海外国家,只是受第五次中东战争影响,埃及成为了J-30的第一个用户。如果没有第五次中东战争,巴基斯坦将在二零三八年接受第一批J-30。

到战争爆发的时候,J-30已经是巴基斯坦空军的主力战斗机了。

当然,这也与J-30本身有关。

因为是强调制空作战能力的中型战斗机,而不像传统的重型制空战斗机,所以J-30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负担得起的战斗机。说得直接一点,如果不追求多用途性能,即不额外采购提高多用途性能的配件,J-30的价格并不昂贵,只比J-22高了大约百分之四十,而制空作战能力却提高了好几倍。如此一来,对巴基斯坦这类以战略防御为主的国家来说,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战斗机。随后,成飞推出了J-30的多用途版本,并且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只强调多用途性能,即削弱制空作战能力。也就是说,J-30的多用途版本在控制成本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可以组建一支完全由J-30为主的机群,而且极大的降低后勤保障负担。

与F-44相比,J-30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

只是,巴基斯坦并不是一个财大气粗的国家。虽然到二零四四年,巴基斯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一万五千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当时,发达国家的门槛已经提高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二点五万美元),加上不低的人口总量,巴基斯坦的经济实力已经不算弱小,但是在水涨船高的情况下,巴基斯坦仍然不算富裕,因此国防开支不可能多到哪里去。

受此影响,巴基斯坦空军没有用J-30取代所有战斗机。

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巴基斯坦空军已经装备了三百六十架J-30,其中二百四十架是制空型号,一百二十架是单纯的多用途型号。按照巴基斯坦空军制订的计划,要到二零五零年才能用J-30全部取代第四代战斗机,组建一支规模在八百架左右的J-30机群。也就是说,当时巴基斯坦空军中还有五百多架J-22与,而且绝大部分是,或者是进行了技术升级的J-22。

与印度空军相比,巴基斯坦空军的结构更加合理,作战能力也更加强悍。

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巴基斯坦空军是一支不可否缺的作战力量。

当天晚上,巴基斯坦空军执行了两次大规模打击任务,总共出动一千余架次,占到了当晚中巴空军总出动量的百分之二十五,执行了百分之二十的打击任务,并且收获了百分之二十三的战果。

对印度空军来说,这就意味着要面对近三千架战斗机。

要知道,在这三千架战斗机中,至少有二千架是第五代战斗机,而印度空军总共也就只有三百多架第五代战斗机。

除此之外,印度空军还要面对中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

战争爆发前,中国空军已经开始批量装备H-30轰炸机,而这也是中国空军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

与H-20相比,H-30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型化”。

最初阶段,中国空军希望H-30是一种具备战略打击能力的空天轰炸机,即最大飞行高度超过一百六十公里,能以十二马赫的速度突防,或者是在电离层中以八马赫的速度突破敌国的战略防空网。如果研制成的话,H-30绝对是一种经典轰炸机,更是一种致命的战略威胁力量。

可惜的是,这个方案很快就下马了。

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技术难度太高,二是没有类似的作战需求,三是作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技术上,主要就是一体式脉冲冲压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太大了。

即便到二零四五年,该方面的技术也没能取得突破。如果采用传统的冲压发动机,就算能够实现战术指标,即达到八马赫的巡航飞行速度,作战半径超过一万二千公里,H-30的起飞重量也将超过六百吨,而且只有不到五吨的有效载荷,因此只能携带核炸弹,执行战略轰炸任务。如果仅能用于执行战略轰炸任务,中国空军还不如投资开发一种射程达到一万二千公里的高超音速战略巡航导弹,因为在核战争中,战略轰炸机的生存率非常低,就算不被敌人击落,在返回国内的时候,恐怕所有空军基地都已被敌人的核武器摧毁,根本没有机会执行第二次轰炸任务。如此一来,对于只能使用一次的战略武器来说,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显然比战略轰炸机划算得多。

战术需求上,主要就是全面销毁核武器,使战略轰炸失去了意义。

在全面销毁核武器之后,包括战略轰炸机在内的所有战略打击平台失去了存在价值,中国与美国都对战略打击平台做了改进,比如把战略核潜艇改装成巡航导弹核潜艇,把战略弹道导弹改装成携带常规弹头的战术弹道导弹。至于战略轰炸机,即便得到保留,其主要任务也不是携带核炸弹执行轰炸任务,而是携带常规弹药作战。如此一来,战略轰炸机不但要有足够高的航程,还要有足够大的载荷,或者说是载重比,即载弹量与起飞重量之比,以提高作战效率。显然,对于一种起飞重量达到六百吨,却只能携带五吨炸弹的轰炸机来说,显然没有什么效率。

作战环境方面,主要就是粒子风暴产生的影响。

在所有卫星都已瘫痪,近地轨道上被太空垃圾塞满的情况下,任何一种空天飞机都失去了存在价值。即便通过压低飞行轨道,能够降低被太空垃圾击中的危险,可是随时都有太空垃圾跌入大气层,对所有在高空飞行的航空器构成威胁。对于在离地面一百六十公里高度上飞行的轰炸机来说,极易遭到太空垃圾撞击。更重要的是,高超音速轰炸机很难及时发现逼近的太空垃圾,也就无进行规避。

受此影响,H-30成了一种较为传统的轰炸机。

二零四四年,H-30量产前,中国国防部公布了一些相关数据,即这种轰炸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只有四马赫,最大飞行高度为三十公里,最大起飞重量为一百六十吨,最大载弹量为三十四吨;在机内满油的情况下,能够携带二十吨炸弹,沿高-高-高作战剖面,作战半径能达到八千六百公里;如果只携带十二吨炸弹,用一个弹舱携带副油箱,最大作战半径能达到一万二千公里。

显然,H-30的性能指标并不低。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保证了飞行指标的情况下,H-30具有较为突出的隐身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空军中隐身能力最好的作战飞机,其雷达反射截面比J-30还要低,而且在飞行高度超过二十八公里之后,能够有效利用同温层顶部的带电离子,降低被被动雷达发现的概率。

更重要的是,H-30是一种典型的针对大规模常规战争的战略轰炸机。

说得简单一点,H-30是一种在战时能够大批量采购,并且能够负担得起的轰炸机,而其主要使命就是执行常规轰炸任务,打击那些在战斗机作战半径之外,得到了严密保护的战略目标。

战争爆发时,中国空军已经接收了二十四架H-30,组成了第一支H-30机群。

在二月九日夜间,这批H-30全数出动,对印度南部地区几个具有高度涉核嫌疑目标进行了轰炸,投弹一千多吨。

要知道,在中国海军夺取制海权之前,只有H-30能够打击印度南部地区的战略目标。

虽然H-30的总体出动量不是很大,但是承担了最重要的任务。

当然,除了H-30之外,中国空军还有两百多架,并且在当天晚上出动了一百多架次,重点轰炸了印度的几座可控聚变核电站。虽然这些目标不在牧浩洋的计划之内,但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削弱印度的战争潜力。此外,安排机群参战,也不会对其他打击行动产生影响。

这个晚上,印度当局终于知道,挑战中国的下场。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燃烧的海洋最新章节 | 燃烧的海洋全文阅读 | 燃烧的海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