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厚积薄发
如果说,“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是中国海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主力,那么被命名为“长城”级的攻击核潜艇就是中国海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骨干,而且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最先进的攻击核潜艇。
虽然在最初的时候,海军要求把水下排水量控制在一万吨左右,最多不得超过一万二千吨,但是参与竞标的几家造船厂都提出,在采用磁流体推进器与JH-45反应堆后,排水量不可能控制在一万二千吨以下。
经过重新审核,海军调整了方案,把排水量放宽到了一万五千吨左右,最大不得超过一万七千五百吨。
从排水量上看,“长城”级已经是当时最大的攻击核潜艇了。
最终,武汉造船厂提交的设计方案以绝对优势胜出,在工程实施阶段,武汉造船厂与青岛造船厂组成了联合体,共同负责建造工作。具体操作上,由武汉造船厂负责主要模块的建造工作,然后在青岛造船厂组装。主要就是,武汉造船厂在长江中游地区,最多只能建造万吨级舰艇。此外,在“黄貂鱼”级与“金枪鱼”级的建造任务中,武汉造船厂承担了总装工作,船台早就被占满了。
除了大,“长城”级的性能也极为出色。
按照武汉造船厂提交的设计方案,“长城”级的最大潜航速度达到了四十七节,而且能以四十五节的速度持续航行,四十节时的噪声强度在九十七分贝到九十九分贝之间;最大下潜深度为九百八十米,极限下潜深度为一千一百四十米;水下排水量一万七千四百吨,储备浮力百分之十八。
因为这还不是最终的设计方案,所以在武器配制、人员编制、持续作战能力等方面还没有确定下来。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城”级绝对不是一种廉价的潜艇。
当时,武汉造船厂的报价就高达二千二百亿元,而且还只是初步估算的价格,按照以往的惯例,实际造价上浮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都很正常,因此“长城”级在不包括设计费用时的造价在二千五百亿元以上。
可以说,这差不多顶得上一艘“泰山”级航母了。
面对如此高昂的造价,海军肯定不可能大批量采购“长城”级。
事实上,在启动项目的时候,牧浩洋心里就非常有数,知道“长城”级是一种根本负担不起的先进潜艇,因此只能作为潜艇部队的中坚力量,通过大批量建造“黄貂鱼”级与“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来平衡造价。
当时,海军仅仅计划购买四艘。
除了价格因素之外,“长城”级是第一种配备可控聚变反应堆与磁流体推进系统的攻击核潜艇,肯定在技术上存在欠缺,大批量采购的时机还不成熟。在某种意义上,“长城”级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攻击核潜艇,或者说是把攻击核潜艇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提高了中美海军军备竞赛的门槛。
说得形象一点,“长城”级的主要价值就是让美军的核潜艇全部过时,迫使美军花更多的资金研制与建造能与“长城”级匹敌的攻击核潜艇,从而降低美国海军在其他领域内的发展速度。
事实上,这也是“长城”级在战前发挥的最为关键的作用。
“长城”级的出现,让美国海军非常悲观的认识到,其寄予厚望的“波特兰”级攻击核潜艇面临着服役就落后的尴尬处境,结果“波特兰”级的建造数量由四十四艘直接削减到了十二艘。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海军依然得让已经服役了二十多年的“弗吉尼亚”级征战沙场,而作为其潜艇部队主力的“小石城”级也没有任何性能优势可言。
当然,这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海军。
严格说来,武汉造船厂的工程师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把这种原本不被海军抱太大希望的潜艇设计成了一种足够先进的潜艇,避免了提前启动第二代聚变核潜艇的建造工作,为海军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水下作战平台。
可以说,“长城”级的设计非常成功。
严格说来,以二十一世纪五零年代的标准衡量,除了造价过于高昂之外,“长城”级几乎没有缺点。
结果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军加大了“长城”级的采购量。
只是,在继续采购的时候,海军不得不通过减低技术标准的方式,来降低“长城”级的建造价格。
比如,从第三批开始,“长城”级耐压壳体不再采用HY-240型钢材,而是采用了在全电动潜艇上得到广泛应用的HY-180型钢材,仅次一项就把建造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十五,主要就是HY-240型钢材的生产难度太大,加工也十分困难,导致“长城”级的壳体成品率连百分之十都不到。换用HY-180型钢材后,不但钢材本身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加工难度也大大降低。
又比如,从第五批开始,“长城”级换上了型反应堆,输出功率由三百兆瓦降低到了二百四十兆瓦。虽然其最大潜航速度因此降低了两节,但是反应堆的采购价格直接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如此一来,第五批“长城”级的建造成本又在第三批的基础上降低了百分之十。
此外,大批量建造具备规模效应,也能降低建造成本。
到最后,“长城”级的建造成本降到了第一批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如此一来,“长城”级成为了一种相对廉价的潜艇,至少与其战斗力相比,算得上是比较便宜了。
大战期间,中国海军总共采购了四十六艘“长城”级,算上大战前的四艘,总建造量高达五十艘。因为在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建造的其他几级攻击核潜艇的数量都不多,而是秉承了不断改进的传统,所以在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长城”级是中国海军建造数量最多的攻击核潜艇,也是全球建造数量第四多的攻击核潜艇。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大战期间,“长城”级的出勤率一直名列前茅。
当时,印度洋舰队的一艘“长城”级在执行远征大西洋的作战任务时,创造了持续部署三百八十八天的世界纪录。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城”级是中国海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坚力量。
当然,“长城”级更是当时中国海军唯一能够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攻击潜艇。
要知道,要到第四批次的“金枪鱼”级服役,全电动潜艇才具备在远离基地一万多公里的地方独立作战能力。在此之前,只有攻击核潜艇具有远洋作战能力,全电动潜艇要么在基地附近活动,要么伴随舰队活动。
事实上,在大战初期,“长城”级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舰队活动。
主要原因就是,全电动潜艇采用的是泵**推进系统,在航速超过三十五节之后就没有任何静音优势了,而在大战期间,舰队有百分之八十的时候,航速在三十五节以上,很少以低于三十五节的速度航行。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即便“金枪鱼”级的最大航速能够跟上航母战斗群,也很难发挥作用。如此一来,真正能够伴随航母战斗群活动,而且为舰队提供反潜掩护的,就只有“长城”级了。
可以说,也正是无法采用磁流体推进系统,海军才要求“金枪鱼”级的潜航距离不得低于两万公里。因为只有达到这个级别,全电动潜艇才能取代攻击核潜艇,奔赴敌方控制的海域执行破交作战任务,从而让攻击核潜艇回归原位,伴随舰队作战。同样也是这个原因,海军才会咬紧牙关,大批量采购“长城”级,取代在航速上达不到要求的099级与097级,以及在静音上达不到要求的全电动潜艇。
此外,“长城”级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即开启了潜艇的标准化时代。
事实上,“黄貂鱼”级与“金枪鱼”级就有很大的共通性,只是“金枪鱼”级采用了更多的新技术,比如第二代燃料电池、仿生消声瓦等,所以没有多少人把其看成是“黄貂鱼”级的放大版本。
在“长城”级之后,中国海军建造的几种攻击核潜艇实际上都是“长城”级的高度改进版,在基本结构上与“长城”级相差不大,甚至连武器系统、探测系统、火控系统等方面的差别都不是很大。
标准化建造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大幅度缩短设计时间。
要知道,即便在战争时期,设计一种排水量在一万五千吨以上的攻击核潜艇,也需要好几年。
除了缩短设计时间,还提高了平台的通用性,从而提高了建造效率。
别的不说,建造“长城”级的设备,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用来建造其他潜艇,从而大幅度降低了船厂的负担。
当然,标准化设计思想也是来自水面战舰。
在以保证建造数量为根本要求的战争时期,标准化设计是最合适的选择。
从上面的介绍看得出来,中国海军不是不重视潜艇,而是在意识到技术**产生的影响之后,选择了厚积薄发的发展战略,利用雄厚的技术积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前来了一次空前的大爆发。
这个大爆发,足以打破中美海军的战略平衡。
第一百二十四章厚积薄发
第一百二十四章厚积薄,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