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 二百六十四章 有失必有得

作者 : 随轻风去

二百六十四章有失必有得

国朝盐场中,当然以两淮为第一。淮盐行销地区广、包括南直、湖广、江西等处,名声也大,淮盐或者说扬州盐商的响亮名头堪称fù孺皆知。但是本次风bo源地长芦盐在国朝的分量并不轻于淮盐,甚至政治意义浓。

河间长芦地近京师和边境,不但盐业产量仅次于两淮、两浙为天下第三,直接涉及到京城、直隶、辽东这些可比拟心脏咽喉的地方,还牵扯到大批边军和勋贵。以长芦盐为生的盐商多聚集在京师,所以本次歇业风a主要bo及到的也就京城北直一带,范围不大响应极,仍能使得朝廷大为震动。

庙堂上衮衮诸公准备绞尽脑汁为国a劳,刚刚酝酿好了“锦绣xon怀报国恩”的情绪。风起云涌,重责在肩,从宽从严路线之争在朝房里jī烈展开,与勋贵的碰撞几乎不可避免…

这时候视野里突然闯入一个只是以搞宫斗闻名的小字辈,轻描淡写、信手拈来的将诸大佬严阵以待的难题灰灰了,仿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效果…

既不在意料之中也不在情理之内,使人难以置信,两个正在为争夺第一辅臣位置而积极表现的大学士对此感到很不科学。风头被抢了,他二位忍不住吐槽几句似乎也是情有可原。

这个世界上做事方法从来不会只有一种,诸公肯定可以憋出另外的主意,但是想要达到李大人这三条的水准,很难。

户部晏尚书为了盐事忧虑数日睡不安枕,此刻心情放松下来。虽然李佑的提议在目前只是纸上谈兵,但以他的经验判断,可a作xìn很强,应当能够推行下去。关键还在于李佑这个办法相对比较柔和,不至于引起大冲突叫他这个户部当家人难做。便点头赞道:“虽不见惊天动地,却有如润物细无声。”

户部大司徒如此友善,李佑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大人过誉了,只是一点浅见,尚须诸公正。”

一时各自如沐ūn风ūn意融融,近难得朝堂上有如此和气时候,让人错以为寒冬将尽。

太后便下旨了,“如此照依李佑之法,着户部办理。”

晏尚书接旨后奏道:“此法或有不详尽明白之处,请差中书舍人李佑协理此事。”

李佑暗喜,这尚书还是tǐn知趣的,居然主动为他请缨,省的他自己另费心思了。到时候他在这边,程老爹在那边…要知道,经济活动中既当甲方又当乙方,那是再爽不过了。

太后允了晏尚书所奏,又对左右吩咐道:“言语或有所漏不尽,将李佑所写详细条例传示诸卿,以明晰事理。”

太后身边中官麦公公捧出李佑的密疏,走下来递给群臣传阅,第一个便是晏尚书。

李佑瞬间脸绿了。

心情大好的晏尚书微笑着打开密揭,扫了几行,然后…脸也绿了。如果他没有a眼的话,这份密疏开头几句是:“臣李佑谨以奏闻,户部平庸无能,怕事推诿,区区盐事也敢惊动天听,以至圣心忧虑,其罪难辞…”

要命啊李大人yù哭无泪。官场人都知道,密疏之所以叫密疏,从来都是直送君前开拆,只有太后或者天单独阅览的,因而大臣可以在密疏里写点不适宜公开的真心话,也是上眼ya、进谗言的不二利器。

他之所以在秘密小报告里诋毁户部,一是因为愤恨户部召集廷议时胆敢忽略自己,二是为了突出自己拉一个陪衬。没有配角的衬托,怎么显得主角的英明神武?同时顺便报复一下户部,两全其美的很。

可现在太后却将他的密疏公开了,开头那段也暴1ù在人前。这好似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却被当事人听到,太尴尬了,尤其是刚还与晏尚书彼此示好如沐ūn风的情况下。

经验不足啊…李佑心中叹道,真实在不该将盐事条例和诋毁户部写在一本里,一旦像眼下这样将条例拿出来讨论就泄1ù了。

密疏在殿里众人手里转了一圈,又回到麦公公手里。众人都有啼笑皆非之感,不过这种事在官场也不算什么,大家脸面上和肚里不一致的时候太多了。只是李大人运气真不错,今天被戳出来了变成个笑话段而已。

熟知前朝史的,便想起一个李大人的同乡,万历朝的辅申时行。申吴县因为立储之事进密疏与天说了几句知心话,随后天故意将密疏到六科公开了。结果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后申辅顶不住压力辞职回苏州,就此告别官场。

其实一切都是巧合。前几天某个对朝政不敏感的户部小官负责召集廷议时,拿着过去旧模板依葫芦画瓢,能有李佑这个鲜人就见鬼了,然而这却导致了李佑的不满和误解。套用一句名言与看官共勉,工作无小事。

闲话不提,却说这晏尚书涵养不错,脸上没有现出不平之sè。他又上前对太后奏道:“臣方所虑不周,罪莫大焉。李中书位居中枢要地,每日不得轻离。而我户部人数诸部第一,足可应付,想来也不须劳驾李中书擅离职守,以免误了中枢文牍运转。”

话至于此,殿里众人都听得出其中三味。谁不答应晏尚书所请,谁就是不信任整个户部。所以除非想bī晏尚书辞官的,谁又敢不答应?

李佑有点萧索,创造了理论,却不能联系实际,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啊。何况得罪了户部,想在这场盐事中找点**感也难办了,难道只能通过程老爹去赚老实银?

不过他也不必太沮丧,表现自己干、塑造形象这个大目的总是完成了。

只是仍有问题反复想不明白,太后将密疏传示大臣,这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算是真真切切体会了一把圣心难测。

但如果以为李大人就此接受事实,那就大错特错了。殿中这些人,很有几个已经o透了李佑的秉xìn。李中书绝不是愿意平白吃亏的xìn格,只肯有失必有得,有得却再不肯有失。所以下面必然还有a样。

果然,户部接了差事要散时,又见李中书对太后奏道:“本次盐业风bo骤起,有邸报推bo助澜之力也某日邸报不识天时地利人和,如实抄程家冤案,致使盐商人心动dan,终酿变故,此不可不察”

大明的邸报是由负责外朝公文上传下达的通政司抄出来的。通政司有专én负责邸报的小吏,每日主要工作便是将重要奏章与诏令内容进行摘抄公布,谓之邸报。然后各衙én都会派专人每天来通政司抄下当天邸报带回去。当然,其他对邸报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来通政司抄写,大明朝有个好处,就是非常鼓励言路畅通。

通政司正堂官通政使亦为九卿之一,此时在武英殿里站班的。他听到李佑这话,脸也绿了,但无可奈何。

通政司在国朝初年是个很厉害的衙én,不过却越来越弱势,如今也只相当于外朝的收室而已。在九卿里面,通政使肯定是影响力垫底的一个,基本就是挂名旁听,虽为三品但权势甚至比李佑都差了几筹。

“当然,通政司衙én因实循例并无过错,所以一切都是体制的错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臣奏请今后每日邸报由内审阅增删后,签押过可抄,以免再出现不当之事。臣推举杨老担当此任”

东大学士杨老听见李佑提到自己,不由得抬头愕然,邸报抄都是小吏的事,叫堂堂大学士去干小吏头目的活计,这算什么?

不过他与李佑接触较多,默契还是有的,立刻醒悟过来,也上前道:“李中书掌内文牍收,兼理邸报较为便利,故而还是以李中书掌邸报为好。”

慈圣太后很痛的答应了,“可由李佑签押邸报。”

李佑今天的功劳还是很被钱太后认可的,想他出谋划策却一无所奖,又不幸被户部放了鸽,怎么看也有点亏待功臣。既然他有这个意愿,那就算酬功了。

殿中其他人都觉得此事很不对头,但尚未出言,便见太后干脆利落的准奏了,只好暂且将意见压住,日后再说。

赚了赚了,前面不先吃亏还真没这个博同情分后的福气,李佑窃喜。

邸报是大明朝唯一官方媒体,抄范围遍布天下,当年李佑当小吏时还能天天在县衙看到邸报。从长远角度看,审查邸报这个权力比办理本次盐事还要划算得多。

举个厉害的例,审查邸报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住马蜂一样的言官。想想就知道,言官非常依赖于名气,他的奏疏上不了邸报,不能广泛的传播出去,就不能结势,那影响力就削减了大半,等于变成失去爪牙的老虎。一般普通言官遇到这个局面,就可以宣布扑街了。

草创了万恶的大明闻检查制度的李大人面对历史拷问,表示压力很大,等到自己离职后,一定要想办法早日废除这项制度。

更多到,地址ako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奋斗在新明朝最新章节 | 奋斗在新明朝全文阅读 | 奋斗在新明朝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