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水花拍两岸。(_&&)
从晋国上党郡阳阿码头起航的庞大船队,意气风发地起航了。
七十二艘平底方头、吃水适中的明轮运输船,采用单纵队的水上阵型,前后两船相隔两百丈,沿着水势平稳的沁河航道一路向下,直到穿越河内郡武德县进入黄河主航道之后,才改为双纵队的阵型继续向东而行。
为什么船队不是从西河郡内的黄河河段直接顺流而下,而是从东边河窄水浅的沁水进入黄河河道呢?只因为上郡与西河郡南方的河东郡(归司隶地区管辖)之间,有一处十分险要的地方,名曰壶口。此处的河道急剧收窄,水流汹涌,壶口瀑布的上下落差更是高达数丈,如果船只从上游而下,到了这里那真是有多少翻多少,绝无幸免之理。
沁水发源于上党谷远一带,尽管冬日里水流较浅,但到了春夏之交时,因为雨水充沛,附近的山洪全部汇入沁水,便可以托举起较大的船只来,正好方便青徐军顺流返乡。
有时候,赵兴忍不住在想,若是能将河东和河内二郡夺过来,那就可以在大阳县(今三门峡水库附近)附近组建一支更为庞大的水师,直接在黄河之内行船,开创出一条金灿灿的黄金水道,从此不再受到沁水枯水期不能通航的困扰,将大宗的商品和物资输入和运出晋国。
河东郡境内光是一个东西长达几十里的盐池就已经让十分眼红,如今又面临着入河口甚至是入海口的难题,赵兴好几次都在暗自琢磨,是不是干脆撕破脸皮,派兵武力占据司隶地区黄河以东、以北的的河东郡和河内郡。
幸好,沁水虽浅,尚能行船,所以赵兴还是勉强按捺住了内心的渴望,决定将发动战争的时间向后延迟,直到实在无法回避的时候再。
从阳阿段到武德入河口的这一段沁水,路程不过两百多里,却用去了南下船队一天半的时间。原因还是水浅流缓,明轮船借力不够,只能依靠运输船尾部动力舱内的三十名壮汉脚用脚踏着前行,所以比较耗时。
等到船队顺利进入黄河之后,行进的速度顿时快了许多,有时候为了让驱动船只的壮汉们休息,夜间直接依靠水流也能行进很远的路程。
就在船队离开阳阿码头的第七天中午,太史慈终于从望远镜中远远地看见飘扬在高唐黄河岸边的欢迎旗帜,这也意味着青徐军终于到家了。
高唐县位于青州平原郡的最西边,紧邻着黄河河道,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自大秦帝国起,便作为黄河航道上重要的水利交通城市而存在。高唐县城位于黄河南岸,在黄河以北也有二十来里宽的地域属于高唐县,而从这里再往北去,便是冀州袁绍的地盘。
袁绍一直眼红高唐这座水陆两便的咽喉城池,如今在高唐县以北的清河国灵县境内更是驻扎了一支人数过万的部队,虎视眈眈地望着南岸的高唐。异日袁绍若是对青州动手,必定是先夺高唐,然后大军从此处渡河南下,直扑青州济南国而来。
太史慈的船队在沁水河内郡一段航行时,便已经被岸边的百姓发现,并且报告了官府。奈何等到河内官府派人来看时,船队已经进入黄河河道,所以也就不了了之。当然了,按照当初赵兴与王允达成的协议,晋国是有权利在黄河流域使用航道的,就算沿路的官府发现了太史慈的船队,也不敢轻举妄动,随便阻拦。
进入黄河河道之后,船队先是在冀州与兖州相夹的数百里河道中航行,之后便彻底进入了兖州境内的东郡河段,然后出了东郡境内又进入青州的平原郡。
由于这次船队的出现太过突然,而且在白天时航行速度很快,所以就算被袁绍和曹操的探子发现,等到们向远在数百里之外的曹操和袁绍禀报此事时,船队已经早已不知去向。
就算事后曹操和袁绍得知顺流而下的船队属于晋国,算计着船队返回时进行拦阻,们也会扑个空。因为赵兴压根就没打算让这支船队再返回晋国,们今后将会配给幽州,在渔阳郡的泉州县与东海郡的朐县这条航道上来回穿梭,不再进入黄河河道。
太史慈率领的船队在高唐码头停靠了五天,直到所有青州兵和徐州兵下船,并且搬走了许多大木箱,几家早已得了消息前来接应的商队也从码头上运走了晋国销往青州的货物。
在这五天里,孔融命人暗中在临海的乐安、北海以及东莱等郡招募的两千水手,混在人流中悄悄登上了太史慈的船队。今后这批熟悉水性的年轻汉子们经过训练之后,将成为晋国水师的第一批水兵,跟随太史慈在广阔的大海上纵横驰骋。
按照特意请来的青州老渔民指引,太史慈的船队经过三天时间进入了莱州湾,然后又经过六天时间绕过了东莱最东端的成山高角,之后便是一路向南航行,又过了七天时间,终于抵达了东海朐县。
这一路上的航行,起初尚未进入大海时,晋国的汉子们还能够在船上活蹦乱跳行动自如,可一朝船队进入了渤海之后,大家就晕菜了。原本承担着驱动明轮的晋国汉子们哪里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波浪起伏间大多数人都是脸色刷白,呕吐不止,一个个晕船晕的厉害。
幸好赵兴有先见之明,让孔融帮忙提前准备了两千水手,这才避免了船队在黄渤海间航行时,遇到风急浪高的恶劣海况倾覆遇险。
两千水手原本就是青州靠海三郡内渔家子弟,许多常年靠海捕鱼,从小习惯了风里来浪里去的海上生活。们登上宽大坚固的明轮船后,简直感觉如履平地,很快就适应了船上的生活。特别是船队后来绕行成山高角那一段无风都起三尺的海区时,们完全承担了驱动明轮船的任务,许多擅长使帆的汉子如同机灵的猴子一般,在各条船桅之间蹦跳自如,让晋国的一大群旱鸭子们自叹弗如。
太史慈本人自小生活在海边,水性极好,所以并不晕船。当两千水手完全接替晋国的旱鸭子们驱动船队之后,便开始留意起表现突出的水手,准备从中挑选出一批未来水师的基层军官苗子,今后进行重点的培养。
虽然之前没有任何经验,但太史慈活用从讲武堂学到的组织管理知识,从最基础的培养人开始做起,倒是没有走什么弯路,符合了一支从无到有部队的发展建设规律。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