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既然提到了贾宝玉,史家几个姑娘也来劲儿了。
贾宝玉,在她们的耳朵里,那是如雷贯耳呀。来历不凡,生而衔玉,又混迹闺阁,史家姐妹随口就能说出贾宝玉一堆好与不好的地方。可以说,在史家,除了史湘云对贾宝玉抱有好感,史家其余几位姑娘,对贾宝玉除了好奇,就只有排斥了。
是人皆有八卦之心。史家姐妹排斥贾宝玉,也不妨碍她们想听贾宝玉闹出的八卦故事。史家四姑娘就道:“二表姐,你们家的那位二房二少爷还是那般胡闹吗?”。
贾瑾道:“妹妹指的是……”
史家四姑娘道:“他还在内院里,缠着你的几个妹妹吗?”。
贾瑾道:“年前,宝玉就搬了院子了。他已经十岁,又跟着二叔读书,怕惊扰了老太太休息,故而收拾了绛芸轩出来。”
史家四姑娘道:“可是,我听大姐姐说,前些日子,你们家那位宝玉宝二爷还找她玩呢。”
贾瑾道:“这个呀。其实是因为我们老太太反复叮嘱过,说宝玉年纪还小、身子弱,不能太过劳累,所以定下一旬让宝玉休息两天的规矩。加上我那二叔每月的大朝日和每旬去部里报道的日子都不得空,所以,宝玉才不用像外面的读书人那样,日日悬梁锥股,反倒可以松快些。”
史家三姑娘,是保龄侯的庶女,听了,忍不住在心里咋舌。她可是听家里的兄弟们说过的,就连国子监,一月也只有两天的休息时间。自家兄弟们还说,在国子监读书的人,都已经有了功名了呢,尚且如此努力,自己也越发不能松懈了去。
可是再听听史湘云与贾瑾两个的解释,史家三姑娘在在自己的心里越发看不起贾宝玉。这是什么人都自己不知道上进,还跟外人,亲戚家的姑娘抱怨,完全不知道,要不是荣国府的二老爷是真心疼他,才不来管他呢就连她这个亲戚家的、从来没有登过荣国府的门的姑娘,也都知道,荣国府二老爷的庶子一年到头,根本就见不到自己的父亲几次面
史家二姑娘想了想,道:“我记得姐姐家的二老爷还有一位庶子,他如今多大了?可上了学?”
贾瑾道:“妹妹说的,是环儿吧。他比宝玉小四岁,正是该读书的年纪。这次姑爹进京的时候,推荐了一位先生。如今,家里几个弟弟,琮儿、环儿还有徐家两位表弟,都跟着读书呢。据先生说,这四位弟弟,读书的天分不是顶好的,可是个个都知道用功,别的不说,将来举人是一定的。”
史湘云到底还是有些牵挂贾宝玉这个青梅竹马的表哥,就道:“那二哥哥呢?”
史家姐妹都看了史湘云一眼。史湘云是史家人,依礼,她应该称呼宝玉为表哥的。不过,史家姐妹都没有说什么。贾瑾也笑笑,道:“宝玉一直是在二叔的教导下读书的,人家先生又没有见过他,更没有教导过他,看过他写的文章,又如何判断呢?”
史家姐妹很奇怪,就算是这位先生是大房请的,可是不教贾宝玉这个年纪稍长的二房嫡子,却教贾环这个才六岁的庶子,本来就很不合规矩。
贾瑾解释道:“其实这位先生是我父亲专门为我们琮儿请的。至于环儿几个,不过是附学。好在先生看他们用功,加上我们家束脩给的足,才不至于闹了笑话。当然,这跟我们老太太宠爱宝玉以及宝玉的胡闹分不开的。以前,宝玉是由我们家的大姐姐启蒙的,小小年纪,就学了几千字在肚子里,就是唐诗也学了不少。可是,宝玉的性子从来就奇怪。在大姐姐跟前的时候,乖得很,到了先生跟前,就状况百出。老太太就说,不是宝玉不好,一定是那些先生们不好,不会教孩子。为此,家里一连赶走了几位先生,宝玉自己学得七零八落的不说,还带累了下面的弟弟们,一直没能启蒙。”
史家姐妹大吃一惊。原来贪花的毛病,不止是那些大人们有,就是贾宝玉这个小孩子也会有呀?难怪古人要说“男女七岁不同席”了,古人诚不欺我。贾宝玉也真是极品,在姐姐面前是个乖宝宝,到了先生面前,就闹事儿。不过,贾家的人也真奇怪,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原因呢?那么多的先生也怎么也该怀疑一下吧。
其实,这也是天下父母心吧。除了个别的极品,大多数的人的心中,自己的孩子总是好的。而且之前,贾宝玉跟着贾元春的出色表现,自然也让贾母与王夫人觉得,这个孩子不愧是有来历的,不同凡响,小小年纪,就如此聪慧,教他读书识字,也是一点就通,那里会想到,贾宝玉天生的怪癖,漂亮姐姐教导,他样样都听,换了先生,他就淘气呢
这里正说着新闻旧事,忽闻外面喧哗声,有人惊呼:“下雪了”
不一会儿,就听得外面有婆子道:“姑娘,下雪了。”
贾瑾道:“大不大?”
那人道:“回姑娘的话,看样子,还不小,以前,还能看到远处的山丘,如今,连百步外的田地都看不到了。”
贾瑾想了想,吩咐百枝:“百枝,我记得我们还带了琉璃灯,拿出去,让他们挂起来。这么大的雪,这里又是大道,来来往往的车马不知道有多少。若是让人冲撞了,就不好了。”
百枝连忙与金嬷嬷两个将那几盏八角玻璃宫灯都拿出来,交与外面的连翘,连翘亲自盯紧了,在每一辆车子上都挂了一盏出来。
史家三姑娘道:“二表姐,这不像是琉璃灯呀,难不成就是西洋玻璃灯?”
贾瑾一愣,笑道:“是玻璃灯,不过我老是叫错,总是叫它琉璃灯。”
史家二姑娘道:“为什么要将这等玻璃灯交给外面呀?不是还有气死风灯吗?”。
贾瑾笑道:“气死风灯虽然好,可是不够亮。现在是白天,却偏偏下起雪来,风又大。这里又是往来的大道,军国大事也常从这里进入京师。能不出事,自然是最好的。”
史家四姑娘道:“二表姐,你可真是细心呢。居然舍得这么好的玻璃灯。我们家虽然说门第好,可是要找出这样两盏玻璃灯来,也难呢。”
贾瑾笑道:“既然妹妹喜欢,回头,我让人送妹妹们一人一盏,这东西也不过胜在轻巧而已,日常请安的时候,自己拿在手里,看路也清楚些。”
史家姐妹赶紧谢过贾瑾。史湘云隔着窗纱,看着外面飞扬的雪花,道:“瑞雪兆丰年,今年想必能有个好收成吧。”
贾瑾道:“瑞雪兆丰年,那说的是冬雪。如今这已经是三月了,却下起雪来,只怕会冻坏了秧苗。”
史家四姑娘道:“这雪不好吗?”。
贾瑾道:“若是这雪小一点。那么倒还好,秧苗有地气护着,焉上几天,也就好了。而且蝗虫之类的害虫,反而会因为冰冻而死去。可是如今这么大的雪,若是再下久一点,我怕连秧苗都会冻死了。”
史家四姑娘道:“不是可以补种吗?”。
贾瑾道:“妹妹这句话,都快赶上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了。补种也需要种子呀。百姓人家,种子那是前一年预留好的,就是再困难的日子,都不会拿出来吃的。若是这秧苗被老天给冻死了,哪里再去找种子粮呢?”
史家二姑娘道:“买不到吗?”。
贾瑾道:“这样的时候,有钱也没地方找去。种子粮跟普通的米粮可不一样。一般来说,在秋收的时候,百姓们会亲自挑选出最丰满最好的稻谷作为种子粮,然后用竹篮装了,挂在房梁上,等着来年播种之用。而其余的粮食,留下品相不怎么好的,其余的都会拿去卖了,好换些油盐布帛,让自己过个好年。”
史家三姑娘道:“那粮商那里不是还有吗?”。
贾瑾道:“这几年,各地连年灾荒,那些粮商们,只要将粮食存些时日,就可以翻出几倍的银钱,那里还会稀罕那几斤种子粮呀。而且种子粮在保存上极有讲究,相对而言,麻烦又繁琐,还挣不到几个钱。那些粮商们可不愿意在这上面花大工夫。而且,妹妹们可知道什么叫青黄不接吗?每年,秧苗在地里,果子什么的都没有熟,老百姓只能挖野菜度日,这个时候,连壮劳力都要饿肚子。这就叫青黄不接。你想,一边是没有种子粮,或者是种子粮贵的很,一边是老百姓身边没有钱,都饿着肚子,又哪里买得起种子粮呢?”
史家四姑娘道:“那该怎么办?若是地里没有收成,岂不是……”
贾瑾道:“还有什么办法?也只能东挪西凑地,找些陈粮做种子粮。如此一来,今年粮食减产,那是肯定的。种子粮好与不好,一亩地,一年收成相差几十斤的粮食呢在有些年份,十斤谷子,能换一个大活人。十斤谷子,舂成米,还没有五斤呢。”
史家姐妹面面相觑,她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