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行官途 第二百三十八章 岛省的房地产泡沫

作者 : 残缺的无奈

赵华并没有回首都,而是直接回了榆林县,他出去了半个月,榆林县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全县的干部都一心的扑在钢铁公司的身上,而赵华刚回到办公室没多久,还没有坐热,石磊就来转告赵华,县政府通知,下午二点召开县长会议。

石磊又汇报了一下最近榆林县的情况,因为赵华人在香港,石磊联系他也不行。都是一些政府方面琐碎的事情。中午在政府食堂吃的午饭,赵华这次回来并没有绕道首都,小青也没有能够回来。过段时间,冯怡舒会送她到榆林县的。刚好那时候华夏国的GS网络就已经开通了,他也是送手机过来,这下就会方便了许多。不过赵华来到这个世界也有三年多的时间了,他已经适应了没有手机的日子了,要真的有手机的话,赵华估计要受到不少的电话骚扰的。

这段时间,赵华也只能委屈在机关食堂吃饭了。

吃完饭,赵华在办公室里看了一会书,大约一点五十的模样他才来到会议室,当赵华踏进会议室的时候,几个副县长都已经到了,这剩下赵华和曹云信没有到场,一般会议,进场的次序上是大家形成默契的,最后一个出场的必然是最高的领导。果不其然,大约一点五十八分的时候,曹云信到了会场,跟在曹云信的后面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苏杰博。

曹云信请苏杰博先进去,苏杰博进入后环视了一圈,最后把目光放在赵华的身上。赵华并不惧怕苏杰博的眼神,二十和他对视着,苏杰博看了赵华大概十秒钟的时间,苏杰博知道他想在这方面在赵华的身上讨到什么便宜的话,是不可能的事情。

曹云信请苏杰博在自己下手的位置坐下来,而恰好是在赵华的上首。大家都纷纷的看向赵华,大家都知道这二个年轻人是死对头。要是赵华沉不住气,在县长的办公会议上闹出什么事情来,那就有好戏看了。可是让大家失望的是,赵华只是坐在位置上悠闲的喝着茶。

曹云信在最前面的位置上落座,然后说道:“今天的这个县长会议上,我们邀请来了这次钢铁厂的总负责人苏杰博先生,他将会把苏家关于钢铁厂的计划建设情况做一个说明,我们首先还是来欢迎一下苏先生吧。”

曹云信说完,下面是一片的拍手声,苏杰博站了起来,向大家微微的鞠躬,不过他的余光还是落在了赵华的身上,只见赵华也跟着大家一起鼓掌,从他的眼神里,似乎看不到一丝的不悦。苏杰博心想不可能啊,此时的赵华应该是气急败坏才是。苏杰博心想,赵华,你给我装,我看你能装到什么时候。

“苏总,你们苏氏集团的计划我想你还是向大家汇报一下。”曹云信很缠绵的看着苏杰博。

苏杰博点点头,说道:“从我们苏氏集团计划到榆林县来投资钢铁厂的那一天,就使得我们苏氏集团的命运和榆林县紧紧拴在了一起。二十亿的投资我们计划分成五年来完成,当然榆林县政府和社会投资一共二亿元人民币,而其他的投资就是我们苏氏集团进行投资的,所以这家大型的钢铁企业我们苏家是占有90%的股份,而其他的10%属于榆林县政府和榆林县的老百姓。钢铁厂建成以后,预计产量能达到800万吨,实现年利润10个亿左右。”

10个亿,那榆林县除了税收就可以达到一个亿,这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一个亿,对榆林县来说它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大家的情绪也十分的高涨,仿佛看到了榆林县光明的未来。只有赵华依然很平静的坐在位置上,依旧是从他的脸上看不见任何的表情。

苏杰博简直是怀疑赵华是被人点了穴,否则怎么会如此的冷静,任何的情绪在赵华的身上都寻觅不到。其实赵华心里在想,你苏家使劲的折腾吧,折腾的越厉害我赵华越能渔翁得利。二年之后,也就是你苏家哭的时候,而到时候,赵华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会大捞一笔的。

曹云信又宣布了一系列政府配合钢铁厂建立的措施,曹云信宣布完了,说道:“大家对政府的这项工作计划有什么意见吗?”

曹云信说完,他的眼神不自觉的向赵华望去,他的这份工作计划可是从没有和他这个常务副县长进行任何的讨论。按照惯例,政府的工作机会是县长和书记商量一个大纲,当然是以县长的意见为主,毕竟是政府方面的工作,书记只是起到把关的作用、最后是由常务副县长进行草拟,在县长的会议上形成决议。但是曹云信直接跳过了赵华,赵华脸上依然没有丝毫的表情,这让曹云信和苏杰博都觉得自己的拳头都打在了棉花上一样,软绵绵的没有丝毫的力气。

下面自然是一片的认同的声音,县长会议倒是开的相当的和谐——

下午赵华刚准备下班,赵家村石英砂的董事长赵东海就亲自刚到了榆林县赵华的办公室,赵华很奇怪的说道:“四叔,你怎么来了?”

赵东海说道:“华子啊,最近有个情况要和你说一说,之前打电话,说你去了香港,下午打电话,你的秘书告诉我说你在开会。这个事情我也不知道靠不靠谱,本来是想打电话给你的,后来想想还是亲自跑一趟吧。”

赵华让石磊倒了一杯茶,四叔一向是个沉稳的人,现在已经是集团的董事长,更不可能为了什么小事而这么的慌张,这不是四叔的风格。赵华心想,难道是出了什么事情了吗?

赵东海喝了几口水,然后才说道:“华子,村里的人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消息,说南面盖房子能够挣到钱,很多的人现在蠢蠢欲动,都准备去南边开放房子。”

赵华心头一惊,岛省房地产热明年就将开始了,而在此之前,外面自然有一些传言。而赵华没想到这些消息会这么快的传到赵家村。赵家村的村民现在可不是以前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现在已经没有村民种地了,他们现在都在石英砂集团里面上班,有些年轻人已经坐上管理者的位置了。除了拿工资,每年还有一笔不菲的分红。

要是之前的赵家村的村民,做梦都不敢想,他们会有这么高的收入,但是真的有这一天的时候,他们又都开始不满足了,这就是人心。

赵华可知道在岛省的这场投资中,多少人倾家荡产,当然也有少部分人急流勇退,赚了不少的钱。赵华心想,如果赵家村的人都按照他的说法去做的话,肯定能够避免风险,但是赵华知道,人到了那个时候,是处在一个疯狂的状态之下,他们是不会听赵华的。

明年年初,老表南巡讲话,随后,中央向全国传达了《学习老首长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海岛建省和特区效应也因此得到全面释放。高峰时期,这座总人数不过160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每80个人一家房地产公司,这些公司当然不都是为了盖房子。事实上,他们都在玩一个“击鼓传花”的古老游戏,他们手里传的是地皮。

赵华在前生仔细研究过这场泡沫,作为一个经济学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对经济事件十分的敏感。1992年,海岛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仅省会城市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800万平方米,地价由1991年的十几万元亩飙升至600多万元亩;

同年,他的省会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3%,另一个热点城市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东山市也达到了73.6%,岛省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

1988年,岛省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短短三年,增长超过4倍。

与海南隔海相望的省北望市,房地产开发的火爆程度也毫不逊色。

1992年,这座原本只有10万人的小城冒出了1000多家房地产公司,全国各地驻扎在北望的炒家达50余万人。经过轮番倒手,政府几万元亩批出去的地能炒到100多万元亩,当地政府一年批出去的土地就达80平方公里。以至于次年前来视察的张副总理忍不住提醒当地政府:“北望不同于我的上海……(北望建设)要量力而行”。

在这场空前豪赌中,政府、银行、开发商结成了紧密的铁三角。其中银行不仅充当了游戏的鼓手和输血机,自己也忍不住客串了一把玩家的角色。泡沫生成期间,以四大商业银行为首,银行资金、国企、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涌入海南,总数不下千亿。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成了银行的债务人。精明的开发商们纷纷把倒卖地皮或楼花赚到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把还停留在图纸上的房子高价抵押给银行。

由于投机性需求已经占到了市场的70%以上,一些房子甚至还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就已经被卖了好几道手。

每一个玩家都想在游戏结束前赶快把手中的“花”传给下一个人……1993年6月23日,当最后一群接到“花”的玩家正在紧张寻找下家时,终场哨声突然毫无征兆地吹响。当天,国务院张副总理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次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强力调控措施包括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银根全面紧缩,一路高歌猛进的岛省房地产热顿时被釜底抽薪。

这场调控的遗产,是给占全国0.6%总人口的岛省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全省“烂尾楼”高达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一海之隔的北望,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东山,被称为华夏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

开发商纷纷逃离或倒闭,银行顿时成为最大的发展商,不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60%以上。当银行开始着手处置不良资产时,才发现很多抵押项目其实才挖了一个大坑,以天价抵押的楼盘不过是“空中楼阁”。更糟糕的是,不少楼盘还欠着大量的工程款,有的甚至先后抵押了多次。即使是已经建成的抵押项目,由于泡沫破裂后,项目大幅贬值,其处置难度也超过想象。据统计,仅建行一家,先后处置的不良房地产项目就达267个,报建面积760万平方米,其中现房面积近8万平方米,占海南房地产存量的20%,现金回收比例不足20%。

岛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风光。当中央在1980年第一次正式讨论开发和搞活岛省经济的时候,这个岛还只能生产最原始的生产生活资料,比如初级农产品、渔产品、林业、盐业、制糖业、采矿业和橡胶种植业,缺乏大中型工业和加工业。中央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政策支持,而且是比沿G省和F省还要优惠的“准特区政策”。那时,岛省的奋斗目标是向台湾看齐,而台湾当时已经是与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香港齐名的“亚洲四小龙”。

如何把中央给的政策转化为建设所需的真金白银?岛省行政区政府认为,首先,应该加快外引内联的步伐,大力引进外资、技术、人才和项目,迅速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开发农业和旅游业,加快治穷致富的步伐,放宽政策,放开市场,鼓励单位和个人经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经商热”很快在岛省全岛蔓延。与小家电、办公设备相比,利润丰厚、大陆市场最欢迎的汽车,成了当时的首选,甚至被称为“世界第一商品”。有资料显示,当时整个岛省行政区直属的94个单位,有88个卷入了汽车生意,全区出现了872家大小公司,各行各业都学着买卖汽车。只要能拿到指标,倒卖汽车就能赚大把的钞票,这是当时人人皆知的道理。“经商热”演变成了“汽车热”。参与买卖汽车的公家和私人都有,工人有、干部也有。

1985年5月,由中纪委、国家审计署、国家经委以及、G省委省政府等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海南进口倒卖汽车一事展开全面调查。调查报告显示,1984年1月至1985年3月,岛省共批准进口免税汽车8.9万辆,实际到货7.9万辆,进口的汽车已有1万多辆被倒卖出岛,销到27个省、市、自治区,花掉国家10多亿美元的外汇,“严重干扰国家金融秩序”。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汽车事件”。

查组经过半年多调查,认为岛省行政区领导人在“汽车事件”中没有以权谋私,岛省各级把赚到的钱大部分用于开发启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少部分用于改善单位职工住房和生活。岛省行政区领导总结经验教训时认为,海南的发展其实是既缺钱又缺人,缺人是第一位的,岛省的岛情决定了我们开放开发不能太快,不能太急。中央调查组的人认为,“汽车事件”刹车不及,与岛省行政区、黎族苗族自治州、岛省农垦这种一岛三方的行政体制有关,建议“必须尽快解决海南岛上的一元化领导问题”。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告道省成立,成为华夏国第31个省。建省前,岛省在建制上隶属于个G省,而岛省在1987年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占G省的5%。

岛省建省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是,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台湾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那时岛省的发电量只有37万千瓦,而台湾是1200万千瓦。因为没钱,岛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而基础设施薄弱,又同时影响经济发展。

海城,这个原本人口不到23万、总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的海滨小城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首府,也成为了全国各地淘金者的“理想国”。而当时的海城市,尽是破烂不堪的街道、混乱的交通秩序。那时海城还没有红绿灯,道路交叉口的交通警察手里也没有指挥棒,而是石头或树枝,见有人违章就会扔过去。

“十万人才下岛省”为特区的大规模开发填补了人才空缺。岛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当时曾收到来信和接待来访18万余人次,其中不乏各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解决了岛省的燃眉之急,这其中也包括后来比较有名的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Z省的李书福、还有冯仑、潘石屹这样的地产大腕。大街小巷拥挤着大量戴着眼镜、身穿中山装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一夜之间,岛上已经涌进了15万人。

人才下岛省,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找不到地方住,房子成为最紧缺的商品,房价一路上扬,连那些准备来岛省办厂和搞农业开发的投资者也被吸引,转而投资房地产。

全国各地的热钱纷纷流入岛省,房价每天上涨上百元之多。那时候拿到银行的钱太容易了,眼看着有人打电话向银行要2000万元,银行员工就来你的办公室,帮你办好贷款手续。2000万到手后,买下当时很有名的汇宇金城的一栋楼。过段时间,2600万卖出去,600万就这样到手了。精明的开发商们纷纷把倒卖地皮或楼花赚到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把还停留在图纸上的房子高价抵押给银行。

当年宽松的房地产管理政策让炒家如鱼得水。特别是土地管理和控制政策缺位,各个地方政府均可出让土地,签订一纸协议即可满大街找下家。房地产进入门槛低,1万8千家房地产企业,若每家500万注册资金的话,仅注册资本金一项就高达900亿,表明开发企业注册登记环节就有很大的泡沫,表明地方政府过于放纵,结果是流动性充裕,为炒家营造了良好的运作空间。宽松的土地政策和房屋抵押政策是房地产泡沫形成的重要条件。炒地就像击鼓传花,把地价不断抬高,接到最后一棒的就是最大的失败者,拿了地再来盖楼的可谓教训惨痛。

岛省房价1993年上半年到达巅峰,下半年价格呈现雪崩,半年时间下降年又下降13%,1995年下降10%。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行官途最新章节 | 重行官途全文阅读 | 重行官途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