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八贤王对于萧漠的第三策“破釜”。还有些不以为然。
但听到萧漠最后的那番话之后,神色却也沉了下来。
一来是因为他听出萧漠对楚狄之间的战事并不看好,二来却也觉得萧漠这番话言之有理。
八贤王自幼读史书无数,自然知道这些草原民族如狼一般的秉性,对于那些民族而言,稍有示弱,所带来的后果,都是灾难性的。
良久之后,八贤王终于缓缓的点了点头,表示他已将萧漠所提的三策记在心中。
但接着,八贤王却是紧紧盯着萧漠,缓缓问道:“子柔,你的才智,早已无须证明,和那些平日里只知道吟诗作对的朝中大臣截然不同,你所提的这三策,本王受益匪浅,自是牢记心中。但本王不明白的是,为何子柔至始至终都对狄族入侵之事表现得如此担心,甚至在我楚朝二十万大军布防于北地之后,依然是患得患失。毫无信心?难道在子柔看来,以我楚朝之强盛,还无法敌过那小小的狄族吗?”
萧漠摇了摇头,叹息道:“王爷,您应该知道的,一个国家的强盛富裕,与其军力的强弱并无直接的关联。更何况,晚辈并非毫无信心,只是晚辈习惯在事前先行做好最坏的打算,以免在最坏的情况发生后却措手不及罢了,仅此而已。”
听到萧漠的解释后,八贤王眉头一皱,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却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
虽然他能看出萧漠并没有将心中所想完全说出,但既然萧漠并不愿意讲,八贤王却也不好逼迫。
实际上,萧漠之所以对楚朝的军力毫无信心,最大的原因却还是因为楚朝的军制——以文臣御武事、实行募兵制却俸禄极低、仰文抑武、“三九轮换”等等制度,在萧漠看来,这些制度早已将楚朝将士的血性和士气扼杀得干干净净,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尚存战力的可能性实在不高。
再加上整个社会皆是重文轻武、兵士地位低下、军队已有百年时间未经历大的战事等等原因,更让萧漠对楚朝大军的战力评价愈低。
但这些制度皆是当年楚太祖亲自制定,面对眼前这位楚朝的皇室子孙,萧漠又如何能提?
就在八贤王沉默之际,萧漠抬头看向窗外,却见已是月挂枝头。于是起身向八贤王说道:“王爷,天色已晚,明日您就要赴北地巡视,晚辈就不再打扰了。”
八贤王也抬头看了一眼窗外的天色,然后轻轻的点了点头,却是亲自将萧漠送到了书房之外。
在离别之际,八贤王拍了拍萧漠的肩膀,对萧漠说道:“子柔,殿试之后,你就要入朝为官了。我看得出来,你和朝中其他的大臣截然不同,我很看好你。以皇兄对你的喜爱,将来必然会有无数人拉拢与你,但我希望你在那个时候能更加慎重一些,现在朝中的形势,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今后如果遇到什么事,可来找我,我虽然身为宗室,在朝中并无固定的职责和实权,但我的话,在朝中却还是有些影响力的。望你好自为之。”
听到八贤王突然没有再自称“本王”,又听到那最后那一句意味深长的“好自为之”,萧漠不由微微一愣。
“八贤王这些话的意思,是让我不要参与到朝堂上的是是非非之中?还是让我投靠于他的暗示?”
萧漠暗暗的想到。
虽然心中有些疑惑,但萧漠却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向八贤王躬身致谢后,就告辞离去了。
~~~~~~~~~~~~~~~~~~~~~~~~~~~~~~~~~~~~~
坐在返回“状元楼”的马车车厢之内,萧漠默默的回思着之前与八贤王的交谈。
通过八贤王的描述,让萧漠知道,楚朝庙堂内的混乱,军队的无力,尚还在他的想象之上。
“现在的楚朝,和另一个时空中的北宋很相似,一样的繁华,但却又一样的混乱无力。当年北宋的国力远胜于辽,但与辽之间的战事却是屡战屡败,如今的楚朝又会如何?”
萧漠用双手揉着眉头,继续想道:“与北宋相比,楚朝幽云之地未丢,长城险地和牧马场依然控制在手中,也更加繁荣富裕。但与此同时,楚朝的军队,比之北宋却还要不如,至少北宋一朝,至始至终都有名将支撑,这点就非楚朝能及。至于兵士,更是百年未经战事,相差更远……”
想到这里,萧漠对于楚狄之间即将开始的战争。却愈加的没有信心了,苦笑着喃喃说道:“难道楚朝的军力当真连那北宋都不如?北宋的军队,已是出了名的无用啊。”
暗暗叹息一声,萧漠知道这些事情他根本帮不上忙,索性不再多想,对于狄族之事,萧漠已是尽了全力了,剩下的,却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接着,萧漠却又想到临走之前八贤王对他的那番隐晦的话语,也不知究竟是不是在暗示萧漠投靠于他,如果当真如此,那么很显然,八贤王并非只是想着当一个闲置王爷。
再加上张谦和王翰之间的明争暗斗,萧漠却是越想越乱,索性闭上了双眼,缓缓假寐了起来。
第二天,八贤王亲自率领着八千御林军,前往北地巡视,楚灵帝为此特地举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送行仪式,却是使京城中人人尽皆知,围观者无数。
再加上之前所盛传的有十万大军调往北方各州的传闻,所有人都隐约猜到。楚朝可能要有战事发生了。
楚朝多年来少有战事,上一次动用军队的时候,还是五年前河间府“李三之乱”的时候。
然而,对于战事的出现,京城中人却没有太大的恐慌,反而是略有兴奋。
出于对楚朝实力的信心,所有人皆是认为,即使楚朝又出现了什么战乱,楚朝大军也会像对付“李三之乱”那般,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之内轻易平息。
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所产生的影响,不过是让他们多了一件谈资可打发时间罢了。
在楚灵帝在京城之外为八贤王送行之时,萧漠也特意离开“状元楼”,前去旁观。
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本只是负责巡查的八贤王,在离开京城之时竟是一身戎装,看上去威势更甚。
在饮下了楚灵帝亲手递去的三杯清酒之后,八贤王就登鞍上马,带着八千御林军,在无数围观之人的欢呼中,向着南方疾奔而去了。
默默看着八贤王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自己视野之中,萧漠轻轻的叹息一声,默默祝愿八贤王此行可以一帆风顺。
或者说,萧漠是在祝福包括他在内的所有楚朝人,不要承受那狄族之劫。
隐隐的,萧漠觉得,楚朝与狄族的这一战,将是决定楚朝今后气运的一战!!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萧漠依旧呆在“状元楼”内少有外出,或是与微服私访而来的楚灵帝一同撰写《理学》一书,或是独自在书房中温习功课,为即将举行的殿试而准备着。
偶尔,萧漠也会为北方各州的形势而担心片刻,但却是很快就将之抛在脑后,因为萧漠很清楚,事到如今,形势如何变化发展,他已是无能为力了。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城中人在讨论猜测了一段时间之后,也是渐渐忘却了北方可能要发生的战事,对于他们而言,战争太过虚无缥缈,还不如即将举行的殿试来的重要。
而在这段时间之中,京中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而这两件事对京城人而言,才是真正引人注目的。
第一件事。却是一篇名叫《长生》的仙侠故事问世,同时在京城之内各大书店贩卖,但作者却并非萧漠,而是一位笔名为“黄山居士”的人。
黄山居士,自然就是楚灵帝的化名。
一直以来,类似于《长生》、《问仙》这般仙侠故事,一直都是萧漠所独写。自萧漠封笔后,许多喜欢这些仙侠故事的人皆是颇为落寞,现在发现又有人写了一篇相似的故事,抱着打发时间的想法,皆是买回家中品读,然后却惊讶的发现,这篇《长生》的可读性竟是丝毫不在萧漠之前所写的那几篇仙侠故事之下,在对道家的理解,整体的严谨性,甚至所表达的内涵等方面,更在《问仙》等书之上。
一时间,《长生》一书名声大振,京城内各大书店三千余册,竟是在短短七日内被抢购一空,虽然有人批判“黄山居士”有如此才学却专研旁门左道,实在玩物丧志,但楚灵帝依然兴奋了良久,看样子似乎很有再写一篇的想法。
不过,与此同时,很多没落的文人突然发现,原来类似于《长生》、《问仙》这般仙侠故事,并非只有萧漠能写,也并非只有萧漠才能写好,或是因为兴趣,或是因为稿费,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陆续开始有人学着楚灵帝这般,以笔名撰写各种离奇故事,卖于各大书店,赚取钱财。
因为楚灵帝的一时兴起,竟是造就了一批以撰写各种故事为生的文人,小说这种题材更是因此而提前兴起,但这都是后话,无须再提。
如果说第一件事只是让萧漠觉得世事叵测的话,那么第二件事,就是与萧漠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