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 第二十六章 舌战群儒(上)

作者 : 澹宁居士

奕谨那天在曾国藩的陪同下巡视完战场后就率兵返京了,说是热河庄园里的高粱要收割了,这些包衣奴才们还得去热河庄园里给他收割高粱去,趁着高粱新熟赶紧收割发酵,酿出来的酒才好喝。曾国藩和张继都笑称他是“道法自然”的圣人,国事、家事两不误,出世、入世随心境。

……

两天后的一个中午,曾国藩和张继正在设在挂甲台下的中军大营里午休,一名斥候急匆匆地冲进来报告圣旨到了,还特意强调来宣旨的竟然是恭亲王爷。

曾国藩、张继急忙穿上朝服、带上朝珠,跑出去安排摆设香案,燃放爆竹,开中门迎旨。

不一会儿,奕?双手捧着一卷黄绫走了进来,向南站立。

曾国藩、张继道:“臣曾国藩、张继恭请圣安”。

奕?昂首道“朕躬安”,然后对着跪在身前的曾国藩和张继道“太子少保、三等果敢公、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护总司令曾国藩,三等永安伯、理藩院左侍郎、护总参谋长张继为旨”。

曾国藩、张继道:“臣接旨”

奕?展开那卷黄绫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二位爱卿奏折,朕览毕不胜欣喜。所奏之事,朕已悉数了然。此次大捷,一扫道光二十二年与咸丰十年之耻。二位爱卿实乃我大清之柱石。着即加封曾国藩二等果毅公,赏食郡王俸,加封张继三等冠军侯。钦此”。

曾国藩、张继道:“臣接领旨谢恩”

奕?一把将他们二人拉起,道:“伯涵,松涛,圣旨也接完了,咱们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次大战,你们着实辛苦了,太后和皇上特命我来慰劳你们”。

曾国藩道:“所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我们只不过做了分内的事,却受到朝廷如此多的封赏和表彰,着实愧不敢受”,说着,将奕?往大营内让。

奕?边走边笑道:“伯涵,此言差矣。遍观现在的朝廷,肯切实做好分内事,朝廷分忧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了。你们公忠体国,确实是值得嘉奖的,不必过谦。”

进了大营,奕?居中坐下,曾国藩和张继分坐两旁,随从上茶之后,便退了下去。

奕?咂一口茶,转脸对张继道:“松涛啊,我兼着领侍卫内大臣的差事,耳目是比较多的。我听见宫里面传说那天是你要求放走英军总司令温斯顿·康瓦里斯的,可有这回事么?”

张继忙起身答道:“回王爷,是有这么一回事。是我请中堂大人不必急于派兵追赶的”。

奕?摆摆手,示意他坐下,道:“你不必紧张,这事也只是几个太监、宫女背地里嚼舌头,被我知道了,已经重重责罚过了,太后和皇上并不知情。因为是捕风捉影的事,也没有言官上奏参劾。我知道你选择这样做,一定有你的道理。我只不过是好奇,想听听罢了。说与不说,都是你的事。”

张继道:“王爷这话,何等见外。如果没有王爷和中堂大人的栽培、提携,张继焉能有今日?王爷,这件事情我这几天也在和中堂大人谈,我是这么考虑的,我们这两次与英军作战,目的并不是打胜仗本身,而是为了给我们推行‘新政’换取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一个相对有利的国内环境。说白了,我们打这两场仗为的是让朝野特别是朝中那些守旧派官员都认识到推行‘新政’的迫切性和有利性,为的是让列强了解到我们的实力,不至于今后再发生冲突,打乱我们推行‘新政’的部署。现在,我们的两个目的都达到了,没有必要再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否则,只会增加无辜士兵和百姓的伤亡,增加国家的负担。我想,我们可以选择与英国议和。一方面,通过签订新的双边条约可以废除一部分旧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一些主权和经济权益。另一方面,我们主动选择议和不会过分刺激英国敏感、脆弱的神经,给它一个台阶下,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毕竟,我们大清要想重复昔日荣光,与英国进行合作是免不了的。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多一个朋友,至少多一个中立者,总好过多一个敌人吧。”

奕?点点头,转向曾国藩,问道:“伯涵是怎么看呢?”

曾国藩欠身道:“我基本上同意松涛的主张,只是,我认为不能马上主动议和。否则英国会认为我们已无力再战,或许会再一次铤而走险,到那时候,收拾残局就会变得很艰难了。现在,温斯顿·康瓦里斯率领两万残军回到大沽炮台附近的滩头阵地坚守待援了。此次敌人虽然战败,但是元气仍在,滩头阵地那里又易守难攻,如果强行进攻,损失一定不会小。我的意思是,我们先对滩头阵地进行一段时间炮轰,给他们再造成一些伤亡,彻底摧毁他们的信念和士气,在此基础山,我们再主动提出议和,这样做似乎更稳妥一些”。

奕?点点头道:“到底‘姜还是老的辣’,好吧,这件事就按照伯涵的意见先这么定下来,待我请旨之后再行施行。”

……

三天后的一个下午,曾国藩和张继接到了朝廷六百里加急发来的圣旨,要求二人迅速抵京。

……

曾国藩和张继不敢耽搁,立即动身,连夜赶路,在第二天傍晚来到了朝阳门外的潞河驿站。六宫都太监李莲英早已等候在那里,传旨命二人明天参加早朝,与群臣共商中英战争的善后事宜。

……

半夜,张继躺在客房的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一方面是因为兴奋,他穿越到清朝已经一年多,与奕?、曾国藩等历史人物都有了极深的交情,却还从未见过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不能“一睹天颜”,到底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另一方面是因为紧张,他知道,这个时代的人从理智上讲、感情上讲,都还是难以接受自己观点的。毕竟在他们看来,打了胜仗就应该乘胜追击,此时反而主动求和,这不是勾结外敌、包庇祸首是什么?因此,他很为在明天的早朝上如何驳倒对手而担忧。想着想着,他也就慢慢睡着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最新章节 | 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全文阅读 | 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