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书房,
朱厚照童鞋开始抄写标点符号——某人考虑的很全面,1870年标点不全他也考虑到了,从百度百科上面复制了一篇文章。
第二天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
鸟语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咱们的朱厚照童鞋坐在宽大的椅子上看着下面的一群兔子。
对,你看的没错,就是兔子,但是请不要想歪了,下面一大群明显熬夜的人们让朱同学感慨不已——看来咱说话的分量还是蛮重滴。
轻咳一下说道:“好了,都把功课交上来吧。”
旁边的小太监将下面的东西收了上来。
朱厚照静静的看着,
下面的群臣在静静的等着。
看来下面的人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最起码和逗号与句号相似功能的符号都有了,其他各种符号也不少,统计一下几乎全了。
“嘿嘿,看来列位都下了功夫弄了,这样咱们就商量一下吧。”
他拿出了一张昨天晚上画好的表格,然后示意旁边的太监们抬张桌子来放在屋子中央。
昨天晚上他就想好了,要想让这些人接受后世的符号标准使自己写字更方便(鄙视一下某个懒人),就要讨论,不断地讨论和坚持。
他轻轻的走到桌子旁边,说道:“按照这个表格可以把同一类的符号统计到一起,然后选出来最合适的一个,”他开始一个个的统计“就像这个,句读之中语气停顿所用,就叫它逗号吧”他慢慢的抄写,用了半个时辰才抄完这一大摞纸。
他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不该有的也有不少。甚至他还找到不少很想英文字母和希腊字母的。
“诸位请看,这个是用来做语气停顿所用,但是我们平常说话读书有两种停顿,一种长,一种短,还应该加上一个,就叫顿号吧……”
众人七嘴八舌你一句我一句争论的好不热闹,
某人冷眼旁观,看到谁所说的和自己心里的想法相同就死命的支持之,不同的打压之,缺少的增加之,多余的删减之。最终,一份新鲜的标点符号规范(这两个字当然是某只邪恶的人提议的啦)出炉了。
符号分了两类,分别是点号和标号:
点号六种,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有逗号、句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九种,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其它的所有统统归类到符号中。
群臣对于自己也参与了一份的成果很感兴趣,除了对于用法意见不太统一。
按朱厚照同学的意思,应该诏告天下并大力推广,有相当一部分人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有人认为不妥,理由千奇百怪,最后还是尚书刘键说了一句既然有好处而且没有明显的坏处那么为什么不用?大家都知道刘公善断,了之。
朱厚照同学发话了:“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朕月群臣创造了历史上第一套全面的标点符号。”
群臣惊讶而后雀跃,
青史留名啊,今天真正的是青史留名了,不过要有人用标点才会记得我们,推广,一定要大力全力的推广!要不遗余力的推广!
安排礼部负责推广事宜后退朝。
回去的路上,朱厚照同学突有所感,于是对身边的伴随说:“走,去钦天监看看。”
于是移驾钦天监。
钦天监,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监官不得改迁他官,子孙世业,非特旨不得升调、致仕。如有缺员,由本监逐级递补。
出宫门左转再右转前行一段,进门二门门口有一匾,上书“观象授时”。
由于正是工作的时间,大小官员都来参见,厚照同学抬手:“免礼,朕只是过来参观一下,看看你们工作情况如何。你们继续工作,那个谁,你过来领路。”
其他人都回去用一种比平常更加高效率的状态开始工作。厚照同学看着有条不紊的众人,然后在主簿的引领下登上了现象台,看着数目繁多精巧的天文仪器他不禁在心里为古人喝了一声彩。中国古代的工匠因为大多数用手工制作,所以技术很高,比现代的老钳工不相伯仲,一般来说作品的精度不够是因为不需要如此高的精度而不是不能。
从台上下来,又观察了一会漏壶,突然(对于旁边的人来说)他发话了:“把钦天监监正叫来,朕有问题请教。”
待钦天监监正过来见礼并说到:“请问陛下有何见教?”
“吾闻汉代张衡作水转浑天仪,北宋苏颂作水运仪象台,计时精确运转自如不惧扰动,且使用方便,为何我大明还在用这水漏壶?”
“其技艺已经失传。”
“失传了也是有记载的,有记载就可以复原,张衡初创之时以前未有记载,今人有记载然不思复原,奈何今人不如古人哉?”
拽了一会儿十分舒畅,看着哑口无言的钦天监监正,某个懒人又说:“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你可以找有关部门配合你,就说是我的命令,此事关系到历法,而历法关系民生国运啊。”
某人邪恶的把此事上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然后又循循诱导道:“而且你如果做出来,朕赏你百金,并且下特旨把每个有大功的人官升一级。想一想吧,像张衡苏颂一样青史留名,人活一遭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么。做好了送到我那里给我看看。”就像一只大灰狼面对着小白兔,还能隐隐看到某人嘴里的小獠牙头上的角手里的叉子以及后面的尾巴。
满面红光激动不已的钦天监监正颤抖着应下了。
某人志得意满的回去了。
第二天又是一个好天气,早起习武之后吃完早饭百无聊赖。
上完早朝之后,旁边的小太监提醒道:“皇上,今天是经筵的日子,几位学士们请您去听讲。”
重生之后从这具身体原来的主人那里得到一个信息是经筵十分无趣,那是相当难受。但是记忆毕竟是记忆,既然来了还是要去亲身体验一下滴。决定了,对周围人说:“准备一下,今天去一次看看有什么内容。”
根据传统习惯,皇帝为皇太子时即应就读,受傅于翰林院诸学士,称为东宫出阁讲学。登极之后,除继续就读而外,他还要出席另一种形式的讲学,即所谓经筵。
经筵于春秋两季气候温和之时举行,每月三次。每次经筵,所有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内阁大学士和有爵位的朝臣勋戚都要一体参加,还有给事中,御史多人也在听讲的行列中出现。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二十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胄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札如仪。
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全部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朱厚照同学前呼后拥的倒了文华殿,在一群木人中间面南坐定,鸿肿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
参加听讲的百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
今日所讲的乃是《中庸》的九经。
这里倒是要提到一点。所谓的《中庸》九经,就是用来治国的九项几本工作了。其原文为:“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成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讲官讲的确实并不出彩,平淡无奇,但是对于经历过20世纪填鸭教育并光荣的在大浪淘沙中冲到前面的猪脚来说只是平常,可以忍受。
不过讲的都是原主人学习过的一些东西,他不禁暗暗后悔不该来浪费时间,下定决心以后再有这种情况就找个理由避过去算了,反正以前经常这样做群臣都习惯了。
他听着听着不小心走神想接下来该干什么,结果突然发现讲官进入了一种十分有韵律的节奏中,仔细一听竟然是“为人君者,可不敬哉?”,原来走神被看出来了,闹了个红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