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想法始终是想法,现实终究是现实。这注定要让他失望了,一万八千海里的航程过后,舰底大片的藤壶和海藻已严重影响了各舰的航,加上过量的煤炭和淡水压得各舰的吃水普遍过了正常标准,简直就象一群大肚子孕妇般地步履维艰、行动艰难。
如今,就算是最新式的战列舰最高航也已经降到了12节左右,而同行的运输船航只有9节。
当然,这只是走直线时的理论航,像在这种正在交战、甚至是正在进行战术规避的战舰,能够达到五节的航就能让人都要偷着笑去了!
这个命令,也让他在不久之后后悔不跌。他原本的想法是:为了充分挥已方炮火的威力,必须将三个主力战队重新结成单列的纵队。从而使得所有的战舰,包括老式战舰在内都能互不干扰的开炮。
于是信号出了,要求各舰队从新排列,以肯尼亚苏瓦洛夫号为基准,各舰队呈一字单列队形向右做战术规避。
以肯尼亚苏瓦洛夫号为的第一战队四艘战列舰开始加,并右转以重新回到整个战列的前方。
但由于操舰水平低下,当肯尼亚苏瓦洛夫号与其后的亚历山大三世号入列后就恢复了原,没有给支队的后两舰博罗季诺号和奥瑞尔号留出足够空间,结果这两艘战列舰便孤零零地被撇在了战列之外。
为此,第二战队的旗舰奥斯里比号不得不信号通知身后各舰一齐减,那些没有及时看到信号的舰只为了避免撞上已经减了的前舰,又不得不向左或向右急转。
最终,连着奥斯里比都不得不停车以躲避其他变换不良的舰只。终于,第二太平洋舰队的队形再次陷入混乱。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迟钝反应以及愚蠢指挥让俄国舰队失去了一切有利条件,他没有及时下令继续开火从而最大限度的击沉敌舰,反而坚定地去按照教科书上所写策略,想要极力摆月兑不利局面。
当然,此时俄方的队形还未完全正常,战列舰奥瑞尔号还在队列之外,可这并不影响战列中的其它舰只,特别是第二支队开炮。
一刻钟的时间足以让射最慢的十二英寸主炮进行六到十次齐射(俄方数种型号的12英寸大炮射均较慢,日方的英制12英寸炮射可达1/分),而六英寸大炮的射则高达6~7/分,就算俄军炮手的技术不佳,但趁日本人难以还手的时候从容瞄准、修正。哪怕使他们瞎蒙,也好过这种无序的状况。
特别是他们现在的情况较历史上的要好了不止一倍,主要是现在较为分散的阵型,可以轻易地稳住,抓住机会向联合舰队开炮。这完全不需要真的严格按照教科书上的逻辑,非要摆成一字阵列才是最佳方法。
这么一来,三个主力支队近百门大炮的侧舷甚至是主炮火力必将给日军造成重大损失,可是这个几乎是上天赐予的机会却被俄方轻易放过了。
和使用穿甲弹的俄军不同,日本人从甲午海战的教训中认识到凭现有的弹药技术,要想打穿战列舰上厚重的装甲绝非易事,于是在次攻击中着重使用了强力的爆破弹。
这种炮弹虽然不能打穿铁甲,但却能有效地毁坏战舰的上层建筑和仪器设备,引火灾并杀伤人员。
在联合舰队的不断炮击之下,俄国舰队的队形终于排好,罗兹德文斯基再次下达了开火命令,憋久了的俄军炮手们对着左方的联合舰队就是一通狂轰烂炸。
可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前舰遮住后舰,后面的第二、三战队只能透过战舰之间的缝隙来瞄准敌舰,命中率又能高道那里去呢?
当然,事无绝对,还是有几枚炮弹飞到了联合舰队的战舰上,毕竟这种胡乱砸下去数以百吨的炮弹总会有那么些几率蒙到的。
更何况如此近的距离,就算是胡乱射过去,只要距离差不多就能砸到敌舰。这些炮弹虽然装药量不多,但毕竟是炮弹,就算是铁嘎达也能啃下来几块钢板不是?
这一通炮弹则是集中照顾出云号以及浅间号装甲巡洋舰,两艘战舰之一的出云号,很快就被炸坏方向舵,失去动力向左退出战斗序列。
但很快,联合舰队全部的战舰均已完成u字形大机动,开始更为全面的第二轮反击,这次的反击就不同于第一次了。经过校准、休正的联合舰队火炮准度较第一次反击更为猛烈精准!
果然,肯尼亚苏瓦洛夫号很快就被打得象一座喷中的火山,整个舰体千疮百孔,左舷的大炮大半成了扭曲的废铁。
由于信号装置被毁,肯尼亚苏瓦洛夫号已经失去了指挥舰队的能力。这次,躲在司令塔厚重的装甲后面的罗兹德文斯基算是被日本人迅猛凶狠炮火彻底打懵了,竟然开始逃跑了!
罗兹德文斯基在两名亲兵的帮助下,试图逃离这个已经被炸的面目全非的司令塔,但还没跑到门口,一3o5毫米主炮炮弹落在了舰桥前部。
装药量为1o5磅的炮弹瞬间炸裂,其威力可不同于掺杂着沙子装药量只有区区十五磅的俄国炮弹。装着下濑火药的炮弹威力更是成倍增加,以燃烧能力著称的下濑火药虽不至于撕裂司令塔的装甲,但也绝不可小视!
罗兹德文斯基连着架住他的那两名亲兵被重重的推倒在地,等两名亲兵再将他扶起来的时候,这个平时威风凛凛的中将已经是满脸鲜血了。
沿袭自法国的司令塔也被实践证实只会找麻烦:日军炮弹的轰击直接造成了司令官罗兹德文斯基中将的受伤。这其中,设计不合理的司令塔难辞其咎。
当然,俄罗斯的设计师在改造太子号的设计师并没有忘记给他安装上厚实的装甲指挥塔。就其装甲厚度而言,可以说是俄国战舰中前所未有的,不是因为其如何的厚、而是因为以传统的标准,实在是薄的吓人!
其司令塔复杂防护体系和大量副炮在战争中被证实不堪一击。这直接宣布了法国式战舰设计的失败。两个主炮塔之间的舷侧装甲带厚度仅7.5英寸(19o毫米)、艏艉装甲带为1oo毫米,全舰装甲最为坚固的主炮塔和指挥塔,也只有1o英寸(254毫米装甲)提供保护。
“快!快扶我进去备用司令室里去!”满脸鲜血的罗兹德文斯基狼狈不堪的急急说道,此刻的他已经顾不上平时在哪里都要端着的官架子了。
而还没等他们到达副司令室,却又紧急的退了回来,慌不择路的向战舰右舷前部的炮塔中躲去,因为副司令室正在冒着熊熊的大火不断地燃烧着!
下午两点半,一炮弹震坏了肯尼亚苏瓦洛夫号的操舵装置,失去了控制的战舰带着满身烈火向右漂游出了战列。
不久后它又不幸漂到了敌我两个战列之间,一些俄舰居然把它当成了日本军舰而试图把它干掉!舰队中的二号舰亚历山大三世号接替它充当了前导舰,结果也被日本人打成了筛子,火焰从每个弹洞中向外狂喷。
难道这两艘战列舰不是战列舰么?按理说,战列舰的生存能力是极强的,其中有一句名言就能概括体现出来:只有战列舰能击沉战列舰!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巨大的损失呢?
这就不得不说说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装甲设计特点了,博罗季诺级的防护体系比以前任何一条战列舰都要复杂。但是防护能力却特别差,甚至不如皇太子号!
······该死的高重心惹的祸啊!延伸到艏艉的主装甲带,也同时向上包裹了炮塔座圈以及供弹井等要害部位。
炮塔完全装甲化,副炮适度防护,而位于水线和船艏炮适内的75毫米炮,也拥有至少能抵御炮弹破片的适度防护。
由于吨位的增加,其防护也不必像以前的波尔塔瓦级那样缩手缚脚了(由于吨位不足,“波尔塔瓦”级的主装甲带仅覆盖前后主炮之间的船体部分,艏艉部分完全没有装甲保护)。
全舰装甲最为坚固的主炮塔和指挥塔,也只有1o英寸(254毫米装甲)提供保护。这种程度的装甲防护,在以往动辄14(356毫米)、16(4o6毫米)甚至18英寸(457毫米)舷侧装甲的时代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俄国人是疯了吗,显然不是。因为俄国人已经从列特维赞和皇太子号上,学会了自行制作新一代强化装甲板的技术,并将之运用到了自建的“博罗季诺”上。这是俄国次在他们自己建造的战舰上,采用习自法国的哈维镍钢冶炼技术。
但这个相比较国际先进水平其实已经落后了:当时日本从英国进口的富士号战列舰和高砂号防护巡洋舰已经采用了比哈维镍钢的硬度更高的渗碳钢板(学机械的应该都清楚:渗碳工艺通过在表面形成渗碳层而产生硬度特别高的马氏体,提高装甲层的表面硬度和抗冲击能力)!ps:二更毕,求票,求包养啊!另:这章废话有些多了,下章落日会注意。a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