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汉者曹 第十四章 曹操追董

作者 : 点烟看小说

酸枣盟军大营之中,各个诸侯此时都神情严肃的跪坐在内,那严肃的表情下,无人可知道在想什么,或许是在忧,或许是在悲,更或许是在喜。

可却有一人不是,那就是曹操曹孟德,他在怒,怒发冲冠、怒极攻心什么的都不能表现他的怒,因为他怒在灵魂,那个为大汉而颤抖的灵魂。

诸侯接到消息后已在此商谈良久,可如今依旧多不愿出兵,深深的看了眼前众人,曹操一站而起,那双眼眸散发着如烈日一般的炽热,恨声道:“诸君为汉臣,为除国贼而起义兵,可至此便迟疑不前,诸君所为何?今董贼劫天子,烧国都,欲往关中,诸君却不出兵解救,诸君所愿何?董贼行此无道事,天下震动,正可一战而可定天下,诸君所患何?”

闻曹操此言,虽有诸侯面有愧色,可除无兵的鲍信外皆不相应,曹操看到这般,怒极反笑:“哈哈~哈哈!”看次一个个看向众人,不发一言转身而去。

在诸侯大帐出去后,曹操带着鲍信兄弟回军营点兵,曹军大营将士听闻要去追击董卓后,都士气高昂,他们本就为讨伐国贼而来,听闻董贼恶行后更是同仇敌忾,可到这联军大营后,却天天窝在大营内,叫他们如何心甘,这几月在大营内真是天天憋着一股气,此时得解,真是各个都如出山猛虎一般,嗷嗷直叫。

曹谦见曹操回营后就怒气冲冲点兵,就知曹操要去追击董卓了,清楚此战战果的他,不晓得应不应该阻止,此战虽大败,却可能让曹操绝了忠汉的念头,并赢得了很大的名望,不应该阻止,可不阻止,此战连曹操几乎都丧命,那些相处数月的同袍又该会怎样,曹谦再次陷入知道历史进程的纠结。

经过一时的迷惘,想到怀中那块绢布上所写的九个字,曹谦决定了,有些悲剧是现在的他无法改变的,只能旁观,可这个悲剧是他有能力去阻止的,如果不去阻止还让它发生在自己面前,那么自己穿越而来又有什么意义!

下了决定,也不去想曹操会不会改军令了,曹谦便匆匆进了主帐,见亲卫在帮曹操披甲,曹谦就跪伏在地,对曹操道:“主公,此兵不可出啊!”

军令既下,怎能轻改,听到此话,曹操的几个亲卫手中动作一顿,皆是心下大惊,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曹操并没有发怒,而是平淡的对他们挥挥手,示意他们出去。

见亲卫们都走出之后,依旧跪伏在地的曹谦本以为曹操会对他一番大骂,没想到曹操却走到他身边,把他扶了起来,看着曹谦淡淡问:“何故?”

曹操的行为让曹谦不知是何想法,压下心中的一丝犹豫,继续道:“主公当熟读吴子应变与料敌二篇,今敌众我寡,虚实不明,此去焉有何胜率?”

曹操笑了,那笑容有理解,有从容等等太多的含义,见曹谦一脸不解,轻笑着的曹操指着大帐外对曹谦道:“子虚,你听到那是什么声音了吗?”不等曹谦回答继续道:“那是战士的心声,也是我的心声,亦是大汉子民的心声,败又如何?死又如何?此乃一国之魂魄所在啊!如何能不争?子虚,你可懂了么?”

有所争,有所不争吗?

曹谦懂意思,也许这就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吧!现在的曹操与那些士卒们和中国近代的那些烈士们有何不同呢?

可是曹谦也不懂含义,在他以前的想法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何其蠢也!这时他想到了走之前张媛所做的傻事,想到了那句君知我意否?曹谦决定做回蠢人,既不懂,那就做吧!就让实践来显真理吧!

不久,曹营的五千兵马就集合好,虽然少有披甲者,大多手中就只拿着长矛和弓箭,可这些手拿简陋兵器的士兵,当排着整齐的阵列,依旧是士气如虹。

听到军鼓声,诸侯们就已知道曹操要集结军队,要一人兴兵去追讨董卓,他们来到曹营,拦住要独自出兵的曹操,皆劝说道:“孟德,实非我等不想为国出力,实在是董贼手下精兵强将太多,我等又兵弱将寡,怎能去,若讨则必败无疑啊!还是听我等的,在此安候,静候盟主军令!”

曹操决心已定,怎么会被他们劝动,见他们到现在不说出兵还罢了,还阻止自己独自去,曹操勃然大怒道:“我为汉臣!如此国难!焉能候之?若不兴兵随我而去,休言!”

诸侯接讪讪的不敢答,各自退开让出道路,只有曹操好友张邈对自己身边的亲卫耳语几句,那亲卫向营内跑去。

曹操看到诸侯们现在的样子,也不再搭理他们,一声大喝:“出兵!”随着军中出兵之声依序传起,曹操的五千大军,出营门向西而去。

眼见昂头挺胸的曹军将士依次出营门,一旁的诸侯看后皆连连叹气,四边的军营里观望的军士嘈杂声四起,虽然都佩服曹军将士的勇气,可他们所有人心中有着同一个念头:这些人去找死啊!

曹操率大军西行了不过十余里,张邈部将卫兹就率兵三千人跟上,曹操颇有意外的对找上来的卫兹道:“卫兄,你如何来了?”

卫兹解释道:“我家主公理解孟德兄的想法,也知必不能劝住你,此行怕孟德兄军力太少,便分兵三千于我相助!”

曹操听了心中大是感慨,叹了口气道:“我知孟卓之心哪!哎,不说这些了,卫兄,你就带着本部军马为后部吧。”

卫兹当下答应,又问:“孟德兄,我军往西,可是欲往荥阳。”

曹操点点头道:“董贼既退往关中,洛阳周围兵力肯定大减,防守疏漏,我军不知敌情,还是先往荥阳,查看贼军动向,接着再往成皋、虎牢关一线,到那也可于河内的本初兄、新安的孙文台,遥相呼应,一起追击。”

卫兹听完觉得大是有理:现在兵少,又不知敌情,若要有所战果,必须找盟主配合才是,毕竟盟主军容强盛,非其他诸侯可比啊!于是,便领军做了后部。

董卓军是迁都而走,数百万民夹杂其中,自是走的极慢,曹操看出这点就领军急行,可是曹军多是步卒,速度也不快,傍晚时分才过汴水。

曹操一路所行不见董贼丝毫人马,防范之心大减就欲加紧追击,由于所部士卒都是挑选的身强体健之辈,行军大半日还能坚持,便准备连夜赶往荥阳。

曹谦本以为曹操在过汴水就会安营,哪知却命令部队加速进军,曹操历史上就是被徐荣在夜里行军时被伏击的,这下曹谦大为担忧,连忙跑去见曹操。

“主公,大军急行大半日,士卒多为疲劳,还是安营的好,若连夜行军,有敌乘夜击之,我军怕是难以抵御啊!”曹谦一脸担忧的对曹操道。

“子虚,你多心啦,大军行军大半日,不见一人一马,董贼后军当在虎牢关内,此时正是追击的大好时机,今夜我军就在荥阳宿营。”曹操当下就拒绝道。

听曹操这么说,在一旁的鲍信兄弟和曹纯等人都点了点头,他们认为董卓因胆怯而退兵,这一路董卓探马都没见着,肯定是派了少量后军在虎牢关防守追兵,自引大军已走,若这时还不快点行军,又怎么能追的上数百里外的董卓,早点追上才能和孙坚、袁绍成合围之势。

曹谦见劝不了,只能退而求次道:“既若此,子虚求领本部为前队,主公领大队为中军,若有变也可有反应之时。”

曹操见曹谦态度很是坚决,再说这样行军也无不可,就答应了下来,军令就下,曹谦告退后就领着本部领先大军三里,做了前锋。

而此时曹军不知道的是,在汴水西面十多里的一个山坞上,一支三千骑兵五千步兵共八千的大军正列阵在此,人衔枚,马勒口,八千人马在此毫无杂响,可见军纪之严整。

此军的领军将领乃是徐荣,徐荣因是幽州之人,平时颇受西凉军内的排挤,董卓跟西凉众将商量断后时,西凉将官就把任务推给了他,董卓对徐荣领兵颇为放心,就让他领八千兵马阻断酸枣联军于洛阳之西。

徐荣做人公正有度,士卒多有敬重,因而军纪不像其他西凉军一般,烧杀掠夺无度,当真是西凉军里军纪最好的,用兵也很是厉害,孙坚在鲁阳出兵后就被他打败过一次,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就只呆在虎牢关死守,因而他领兵到荥阳寻找战机。

徐荣本以为酸枣联军知道董卓迁都而走后,必大举而追,于是他打算利用骑兵优势沿途骚扰,来拖慢联军速度,哪知却得报,只有八千步卒急行而来。

闻此报,徐荣便打算等明天敌军渡汴水时半渡而击,谁知敌军在傍晚就过了汴水,居然还不安营,准备连夜去荥阳,徐荣拒绝部下现在直接就去攻击的傻帽主意后,就列阵在此,乘夜乘敌惫时而击。

曹谦自过了汴水后就很不安,因而去申请做了前锋,接着便广派探马,准备路探三里而行,可如此一来,行军速度大减,曹操连连派人催促,到五里之时,中军于前锋之间只有半里之远,曹谦无奈,只得继续急行。

天空已经微微昏暗,曹谦骑着小白手提大刀走在队伍中,看着两旁多不胜数的小山丘,又见部下士卒一个个疲态尽显,曹谦暗叹:“哎!曹军难怪会全军覆没,如此地势,如此天时,如此人和,怎么会不惨败,若不是曹操手下猛将多的话,估计连他都不得存活啊!

不远处的山坞上,徐荣看着这支五百人的队伍走过,拿起手中火把,对身边的将校大喝道:“举火,杀!”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代汉者曹最新章节 | 代汉者曹全文阅读 | 代汉者曹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