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liu,魏晋风liu……
这四个字总回想在我脑海中,这是很有名的历史时期,至少在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上是一个高潮迭起,名人才子辈出的年代。
看着小翠拿给我的一些书,感慨道,自己居然重生到这样一个年代。
为了拿到这些书我还编了不少的谎话,要不然以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怎么能看得懂这些呢,不是天才就是怪胎。
可是我不知道是哪出现了问题,曹魏居然和晋在同一个时期,这里的魏居然不是北魏,而是曹魏。
这里的史书上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曹丕表面上给了曹植一个王爷之位,实则处处监视,生怕他咸鱼翻身。而曹植在此时也不堪受辱,虽然原来他不是争名夺利之人,可是在那样一种环境下,为了自己的报复,也想在争一回,于是在延康十年(公元230年),也就是曹丕继位的第十年,曹植率领旧部发动了政变,曹植继位,曹丕被贬做了陈思王,不两年曹丕抑郁而死。
这个时期的蜀国表面上平静,却已经是岌岌可危,对内没有了诸葛亮的智囊,对外没有了五虎将的武力。国家重器被宦官把持,皇帝就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不论是大事小情都要于身边宦官商量,以致后来什么都是太监作主。这时的官场到处都是宦官的耳目,没有官员敢说真话,在民间,百姓更是怨声载道,蜀国的国力也在日渐衰弱。曹植夺位第三十三年后(此时曹植已经死了,皇帝是曹植的次子曹志,此时应该是公元263年),积蓄多年力量的曹魏发兵攻打蜀国,至此蜀国被灭。
吴国孙权在延康二年(公元222年)称王,几年后称帝,建都建邺。在孙武在位期间,孙权曾经派将军卫温、诸葛直浮海至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孙权死后,孙吴陷入了连年的内乱,吴国的末代君王孙皓更是残忍暴戾,经常无故杀人,到达了不杀人就吃不下饭的程度,当时官员和宫人见到吴王更是避而远之,生怕他一个看的不顺眼就被灭了。在蜀国被灭二十年后(公元280年),已经养精蓄锐的魏军挥军南下,突破长江天堑,攻打吴国,此时的吴国已经没有什么抵抗能力了,甚至有的城门打开,百姓更是夹道欢迎,至此曹魏完成了三国的统一,定都洛阳。
话分两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可是千古名句。在这里也是一样,不过故事确是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曹植继位后,司马懿之孙司马炎被贬做县丞,司马炎不甘心被贬,带领自己手下的部队进行反击。最后不敌逃往北方匈奴之地,与当地的匈奴人达成共识,建立了新的政权,就是晋朝,位置就在长城以北,及河西走廊一带,司马炎还是晋武帝,匈奴部落的贵族也是一方诸侯。不过我现在这个时期的晋已经不是原来的晋了,意思就是晋已经不是姓司马的当权了。在晋武帝死后不久,匈奴人就发动了新一轮的政变,你说温文尔雅的中原人怎么可能敌得过马背上长大的匈奴人呢?于是晋还是晋,但是当家作主的已经是匈奴的贵族晋文帝拓跋宏(也就是我们那个时代北魏的魏孝文帝,真是够乱的,也说明了该当皇帝的还是能当皇帝的,人家那就是皇帝命)。
现在的格局就是,中原地区由曹魏也就是现在的魏国统治,而河西走廊和长城以北地区由晋国统治,同样是魏晋却已经不是我原来是空的魏晋了。我想这应该就是蝴蝶效应吧,是个事件的改变能改变整个世界。
别说,这个时期的文化名流可没怎么变过,书法家王羲之,他博采秦汉以来篆、隶、楷、行、草等诸体之长,成功地把楷书和草书结合起来,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创新了刚劲中正,妍美流变的新书体,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现在我看的这些书籍大部分就是小楷,要不然就我那点文化底子也看懂小篆之类的书?
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著有《齐名要术》的贾思勰;会让梨的孔融;精通文史哲、会耕地施肥、开处方、打铁的嵇康;这些风liu人物可都一个没少的在这里的历史中出现过。这个时期的佛教也发展到了空前的水平。
真是神奇,历史改变了,人没变,甚至有的历史事件没变,说不定我哪天我在街上还能见到几个历史名人。到时候是不是要找他们个签名?干脆搞个粉丝团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