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巧玉
到了家,香凤早就等在门外,见李枣儿回来,迎了出去,一眼看见她手中的鱼,脸色变了变,惊问:“这鱼?“
“哦,遇见四哥,他给的。“李枣儿忙着将鱼拿到厨房。
香凤一把扯了她,不安地问道:“他没问这药……“
明白香凤是怕人知道,李枣儿低头道:“四哥非要问,我没办法,就胡编了个理由,说是大嫂因擦错了胭脂,脸上起了红点……是不是给大嫂惹麻烦了?“顺便,就把在李富那边的谎圆了好了。
“没事。“香凤安下心,也觉自己有些难为李枣儿了,只要别人不知道这是求子的,倒也罢了。当下将药收了,与李枣儿两个去厨房做饭。
在心里告诉自己,不急不急。但刚过了两天,李枣儿便决定去李富那边探探口风。
哪知,刚打开门,就见大门口站了位十四五岁的秀气姑娘,正羞赧地和香凤说着话。
“巧玉姐?“李枣儿连忙迎了出去,这姑娘可不比别人,她刚刚与李康订了亲,可是李枣儿未来的三嫂。
“正好,巧玉找你呢。“香凤见李枣儿出来,拉着巧玉走过来,吩咐几句,便忙活自己的去了。
“枣儿妹子,有空吗?“巧玉怀里抱了个小包袱,低着头道。
“有空有空。“李枣儿挽了巧玉的手,进了自己屋。家里前几年翻新了,李枣儿有了自己的房间,虽然小点,但收拾得整洁舒适。
“是这样,爹托人捎信了,所以,我想请枣儿妹子帮忙写封回信。“巧玉解开小包袱,取了一封皱巴巴的信出来,给李枣儿看了一眼,抿唇一笑,“你知道,我和我娘都不识字,出去请人写,又要花钱……”忽然发现这话说的不中听,她慌忙改口,“我是说,枣儿妹子是熟人……”
“我知道啦!”李枣儿打断巧玉的话,取了笔墨,暗自叹息。
这巧玉住在镇北头,父亲在大旱那年离家当兵去了,家里只剩下她和她娘秋婶。母女俩人品都不错,老实又和善。周氏看中的,就是她这比香凤还温顺的性格。可是,香凤虽柔顺,但处事小心,说话也谨慎,而这巧玉……
罢了罢了,李枣儿提笔,只要心眼儿不坏,模样儿不差,会生儿子,在这里就算是个好女人了。“要写什么?”
巧玉想了想,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我也不知道要怎么说,总之就说些我和娘都很想念爹,想他赶紧回家。这几年家里好过多了,让他不要惦记。妹妹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写罢。”
这些年李枣儿一直坚持练字,没有师傅,虽讲究不了什么楷书、隶书,就是把字尽量写得端正清楚也就是了。沉吟一阵,李枣儿一挥而就,一字一字读给巧玉听,见她懵懵懂懂地点头,叹了口气,把墨吹干、折好,帮她塞进信封里,“叔什么时候回来?”
巧玉将信仔细地放进包袱,又摇头,黯然道:“爹没说。”眼圈一红,她垂头道:“听说南边正在打仗,也不知爹现在在哪儿……”
皱眉,打仗的事李枣儿也听说过,不过离这个镇子几乎可说是天南地北,巧玉的爹应该不会那么倒霉,正好被派去打仗吧?要真那样的话……“叔信上没说,他现在在哪儿?”
“没有。”巧玉眼看着就要哭出来,坐在炕边绞着手帕,“爹他总是报喜不报忧。”
不忍见她伤怀,李枣儿故意逗她,作势要强回那封信,“对啦,我有事忘写了。我得在信上写,说巧玉姐就要嫁给我三哥当媳妇了,得让叔准备一份嫁妆。”
提起亲事,巧玉双颊一红,扭扭捏捏地道:“爹这次有托人稍了钱回来,说是给我置嫁妆……“
“哦——“李枣儿拉长了音,凑近巧玉,狭促道:”既然有了嫁妆,什么时候给我三哥做媳妇啊?“
“你这个小丫头!“巧玉拍了下李枣儿的手,背过身去,又从包袱里娶了一些彩线,道:”枣儿,你会做平安扣是不是?帮我看看,这怎么弄?“
“好啊,我看看……“李枣儿爽快地答应,但看了巧玉手中的东西,她的笑容一下子僵在脸上,嘴角抽搐一阵,她勉强笑道:”是这种平安扣?“
其实,这哪里是什么平安扣,这根本就是李枣儿上辈子,学校里风靡的那种用发带抽丝,缠在硬币上的传说中的现代版“相思扣”。
这些年,她几乎把能想到的、会做的、能找到材料的小玩意做了个遍,像是各种手链啊,纸做的风铃啊什么的,虽说也赚了些钱,但最初沙袋一样,这些玩意没什么技术含量,卖一阵子,等别人都学会做了,也就销声匿迹,赚不到什么钱了。
这相思扣便是其中一种。她曾经用木扣子,在砂地上将边缘磨粗糙,绑上彩色的细线,做了十几个,交给云朝阳,让他拿出去卖了一阵子。
但这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了,没想到巧玉竟然会突发奇想找她来做这个。
她该不是知道了什么吧?李枣儿顿时不安起来。
“就是这个。我缠来缠去也做不好。知道妹妹你素来手巧,就想找你帮我看看。”巧玉见李枣儿似乎有些为难,神色一垮,失望道:“妹妹也不知道怎么做么?”
“不是。”李枣儿连忙安慰:“只是好长时间没做了,不知道做得怎么样。”说着,一边将散掉的线重新缠上,一边随口问:“巧玉姐做这平安扣,是要给叔带去?”
“嗯,一个给爹带去。”也不知想到什么,巧玉白净的脸颊又泛了红。
“一个?”李枣儿听出画外音,瞥了眼巧玉,“另一个给谁?”
巧玉扭捏起来,支支吾吾一阵,目光往外飘了飘,“三、三哥呢?”
“哦,原来,是要给三哥的嘛!”李枣儿大笑起来,道:“别看啦,三哥还没回来呢!”
巧玉脸色更红,咬唇问道:“他……去哪儿了?”
缠着线,李枣儿耸了耸肩,“还不是前几天那个说书先生,也不知说的什么奇闻轶事,三哥看样子是听入迷了,天天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