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国 第二卷 第117章 损兵郏县

作者 : 石晶蓝

弘农城即为弘农郡的治所。辖十一县,四万户,十六万人。弘农城处于华北地台南缘,属华北地台南部边缘豫西隆起的组成部分,南邻秦岭地槽褶皱系。由于地质运动的作用,地表主要由山地、土塬、河川阶地组成,有“七山二塬一分川”之称。地势北低南高,海拔高度从一百丈逐渐升至七百多丈,南北高差六百余丈。

这一带以弘农涧为界,西南部的小秦岭,自东向西绵延到长安境内,山势挺拔峻峭。最高山峰达七百多丈。东南部的崤山,起伏相对平缓一些。山峰以燕子山和岘山较有名气。小秦岭与崤山北麓分布有六大塬和六大峪。塬峪间沟叉纵横交错,共有大小山头近四千座,大小沟叉九千多条。弘农所辖十一县,就分布在这些地形险恶、行路艰难的沟叉之中。也正因为交通不便的原因,董卓火烧洛阳时,弘农各县基本上没有遭遇战火的洗礼。直到张济屯兵弘农,十处掠劫,黎民这才开始遭受荼毒。

发源于秦岭深处的董家埝河汇集了麻家河、金家河之后,再与东涧河会合。最后与弘农涧撞在一起,流向黄河。自山谷中携带的大量泥沙,就从三圣、北泉至沙坡、王垛一带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喇叭形状的冲击地带。弘农城就建在弘农涧的河口,喇叭的底部。自弘农往北,地形就好像一个“凵”字形。假如只是小股敌军骚扰,不一定来自什么方向。但若是大军攻来,必然来自北方。如今蔡琰要对弘农用兵,同样只能由北向南攻入。

由于蔡琰的网子撒得很大,又几乎是以和平的方式智取,故潼关易手的消息短时间内是保密的。蔡琰智力远高于田润,但是却不像田润那样有许多杂学和见识。蔡琰吩咐陈康,说是要把潼关的攻防方向改变一下。但陈康却不通晓石灰石矿的寻找和开采,就只知道烧制石灰和城墙砖。因此,要么从七百里之外的虎牢关运输,要么请领地派人来寻找、开设新矿。两相权衡,蔡琰选择了前者。派遗郏县的一千士兵驾车先行,并晓谕洛阳地区原白波军裹挟的百姓,以工换粮,让百姓参与运输。随即,蔡琰将军队撤至郏县,也就是弘农喇叭口的上部地区。

……

骠骑将军张济是董卓手下的将领之一。凉州军阀里面派系林立,内耗时有发生。张济夹在里面,左不好右也不好。最后选择了独善其身,屯兵弘农。

董卓军刚刚撤至长安的时候,为防关东诸侯追击,曾在弘农驻有重兵,以策应潼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因为田润给了关东诸侯沉重的一棒,来自关东的威胁基本上消失殆尽。于是,弘农就不需要驻军了。弘农城里的凉州军撤到了长安。

张济就在这个时候请命外调,屯兵弘农。弘农原本是个好地方。但经过凉州军阀火烧洛阳、沿途掠劫之后,弘农周围已经没有多少可供抢劫的地方了。没有任何人与张济争抢。而张济屯兵弘农也的确有利于潼关的守护。因而董卓一下就答应了张济的要求。

刚来的时候,张济只有两万兵。而且大部分是骑兵。骑兵在平原上冲锋势不可挡,在山地里穿行就困难了。稍稍平缓一点的渑池、洛阳地区,基本上荒无人烟,任何东西都抢不到。弘农所属十一县又都在大山里面,并且都各自建立了相应的保护性武装,想抢又抢不到。董卓发放的粮饷又少得可怜,因此,张济很过了一段苦日子。

后来,张济的从子,即赵云的师兄张绣,艺满出师,回到了张济的身边。张绣一到弘农,立即把张济从窘境中拉了出来。张绣使一杆虎头金枪,一套“百鸟朝凤枪”所向披靡,很快就横扫了山中十一县,无一抗手。人送外号“北地枪王”。张绣还将各县武装集中了起来。又得兵三万。加上原来两万,共五万士卒。在所属十一县的补给之下,过得还挺舒适。隐隐然有月兑离董卓,拥兵自立的势头。

白波军过潼关,对于张济来讲,没有直接的好处。白波军及其所裹挟的百姓都十分贫穷,没有油水可捞。反而是当时扼守潼关的李傕来了精神。对于李傕来讲,白波军虽然没有油水,但有的是人头。于是,李傕就反复以剿匪为名,不断出击,扫荡白波军。结果,杀死了白波军首领郭太,招降了杨奉,立下了赫赫战功。

那个时候,张济没有派出援军帮助李傕,其实是因为张济自顾不暇,无力帮助。如今,张济有暇了,但潼关守将也已经换人了。新任守将李蒙,就甘于董卓拔付的那点粮饷。整日尸位素餐,坚守不出。张济曾经设想,假使李蒙出兵扫荡白波军的话,那么就派张绣反抄其后路,夺取潼关。然后拒关而守。自此与凉州军阀分道扬镳。

……

蔡琰南下登陆陕县,东进恢复两关并购置铁床,乃至洛阳收伏白波军的事情,张济都不知道。然而,蔡琰最后西进郏县。张济还是知道了。

张济虽然与潼关和洛阳都没有什么联系,但郏县方向乃军事要道,还是派遣了士兵轮流了望的。弘农城距离郏县五十里地。由于弘农方向地势较高,负责了望的士兵也不需要走近郏县,相隔二十里地,就能够一览无余。

负责了望的士兵发现郏县来了一支军队,一人当即返回,报告消息;另一人继续观察,以便汇报细节。蔡琰当时西进郏县的军队是两万人,辎重三千余车。这些情况,负责了望的士兵向张济作了详细的报告。但当天夜里,蔡琰带领一万六千士兵出郏县继续西行,张济就不知道了。

郏县出现军队,令张济很不舒服。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论兵力,张济占优。论兵种,张济这边是五千骑兵,一万五步兵,三万山地步兵,也占有优势。因此,张济当时便要点兵攻杀过去。

张绣道:“父亲息怒。如今我众敌寡,当胜无疑。然郏县亦有城防。如若硬攻,恐我军伤亡不小。故需谋定而后动。”

张济问:“计将安出?”张绣道:“如今无论何计。均为引蛇出洞之计。把敌军往东引,到相对宽阔的渑池、洛阳一带,再驱以铁骑,必胜无疑。”

张济又问:“那又如何引蛇出洞?”张绣道:“我军可遗小队,假装押运粮草往东而去,吸引敌军来抢。敌军动,我军则动。倘若敌军不动,我军亦隐忍不出。”

张济道:“那得耗费多少时日。”张绣道:“无妨。我军拒弘农,有山地十一县补给。而敌军远来,需千里运粮。敌军耗不过我军。若耗到敌军缺粮,则不攻自溃也。”

……

为了赶时间。蔡琰让传令士兵轻骑先行。驻守郏县的部队得令,当即腾出一千辆空车,以千余士兵驾驭,东出县城。执行的命令是,运输虎牢关外的石灰石;并晓谕洛阳地区原白波军裹挟的百姓,以工换粮,让百姓同时参与运输。

其后,蔡琰在留下五千士兵之后,带着一万一千士兵和五千俘虏,徐徐返回。留下的士兵较多,是因为潼关改造所需。若骤遇强敌,也能抵挡一阵。

……

张绣这边,骑兵早就潜伏在距离郏县二十里处。步兵的位置稍稍靠后一点。远远地,望见千辆马车出了郏县,张绣当即命令,一万五千步兵全力攻打郏县。自己则率五千骑兵,追袭车队去了。

……

郏县留守的士兵看见了张绣的骑兵,立即报告小校。几名统领闻讯登上城墙,一看,就算是郏县剩下的三千士兵尽出,又怎么打得过五千西凉铁骑?正自惊疑不定,敌军步兵又涌出了山谷。满山遍野,竟然有一万多人。留守的三千士兵没有闲暇考虑其它事情了,立即登城防守。

……

城门城墙的攻防战,与以往常见的城池攻防战类似。不需要一一细表。值得一说的,是郏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正好处于弘农涧进入黄河的出口,水源十分充足。因此,郏县在城墙之外,还有一道护城河。

……

张济在弘农经营多日,攻城器械准备得相当丰富。百余辆攻城器械被城外的张济军推动着缓缓前进。那些攻城器械大多体型庞大。其中还有十多个巨型器械。高数丈,长十余丈。这样地攻城器械,已经可以称之为战车了。仅是庞大的体积,就让守城士兵们心颤不已。

守城士兵当中的一些人曾经守护过汜水关,曾经面对过田丰的超级云梯和变形临冲吕公车。就汜水关那样的雄关,都被敌军攻上了关墙。如今张济的这些东西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有些什么威力,守城士兵们不知道。但却明显地从这些器械上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本来射向攻城士兵的弓箭和火矢。也转移到了这些攻城器械的身上。但是却徒劳无功。器械上面都已蒙上了一层生牛皮,外面还涂着一层厚厚的泥浆。

好了,敌军前进至护城河了。

通常情况下,攻城方只能派遣士兵,背负土石,将护城河填平。之后才能冲闯城门,才能搭梯登城与守军近战。而填平护城河的过程,就是攻城士兵大量死亡的过程。护城河的河水越急,就越不容易填平。所以往往最后填平的护城河,尸体多过土石。如今,郏县的护城河水取自弘农涧,水流就十分的湍急。

但是,张济的步兵并没有背负土石去填平护城河。

两根长圆木,上面钉着木板,下面安着木轮,这就是飞桥,又名壕桥。这种攻城器械最大的作用,是保障攻城部队通过护城河或护城壕,如果壕沟或护城河较宽,还可以将两个飞桥用转轴连接起来,使之成为折叠式的飞桥。

飞桥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六韬》中记载:“渡沟堑飞桥一门,广一丈五尺,宽二尺以上。”

在飞桥的帮助之下,张济的步兵几乎未经停顿就通过了护城河。强烈地打击了守城士兵们的期望。

……

形势恶化得很快。转眼之间,城墙肉搏战就开始了。只不过,时间不是很长。

就在张济的士兵刚刚登上城墙不久,蔡琰的大军赶到了。一到就是一阵箭雨。这让张济的步兵们死伤甚重。

步兵通常都装备有盾牌,但盾牌只能挡住一个方向。张济的攻城步兵们,面对城墙上的箭雨,理所当然地高举盾牌挡住。殊不料就在这时,后侧方又来了一阵箭雨。其情况,就相当于在完全没有遮挡的情况下遭遇了箭雨的洗礼一样。

这城当然不能再攻了。张济的步兵们慢慢收缩阵形,往后撤退。尽管小心翼翼,还是被蔡琰的主力部队乘势杀伤不少。

最后,在丢下约五千具尸体之后,张济万余名步兵撤进了喇叭口。而蔡琰这边则来不及清点伤亡情况。士兵们报告了张绣骑兵追袭车队的情况。赵云当即点了一千枪兵,两千弓箭兵,往东追出。

……

赵云自己虽然骑有马匹,但枪兵和弓箭兵却没有,因此赵云也不得不按捺住焦急的心情,控制住自己的速度。赵云想,这样的速度,追骑兵肯定是追不上的。只盼着赶车的士兵们能够坚持到自己赶到。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老远,赵云就瞧见了天边的浓烟。想必,那里敌军正在焚烧我军的马车。再走了一阵,远远地,赵云瞧见张绣的骑兵已经踏上归程。赵云当即命令:“停止前进,枪兵在前,弓箭兵在后,作好战斗准备。”

士兵们立即排好队形。最前排的枪兵们蹲了下来,将长枪拄于地面,枪尖向上,幻出一片枪林。中间的枪兵端着长枪,随时待刺。后面的弓箭兵则抽出了羽箭,搭在弓上。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女主三国最新章节 | 女主三国全文阅读 | 女主三国全集阅读